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精神,让孩子的科学之路走得更久更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精神,让孩子的科学之路走得更久更远
4月22日、23日两天,在无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听了4位老师的课堂,感触颇深,收获良多,谈谈我的反思感想。
曹庆明老师的《奇妙的壳》一课,带着孩子从熟悉的的鸡蛋壳入手,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认识到拱形比较坚固的特点。整堂课从孩子的认知、兴趣入手,从一开始的手握鸡蛋却不破,大大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的印象中鸡蛋是很脆弱的,带着这个认知的冲突,学生很有兴趣地进行了探讨研究,课堂的活动设计得也很有层次,从四枚鸡蛋到底能承重多少本书,到拱形和其他形状相比是否真的能承重更多,再从生活中见到的母鸡压不碎蛋壳,小鸡却能从里面啄破,引发思考,探究拱形内部和外部的承受能力如何。一环扣一环,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不断挖掘关于拱形的特点,而且是带着好奇、困惑去学,勾起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这一课我感受到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冲突,将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究欲望贯穿整个课堂。
谈梅芳老师的《水结冰》一课,利用传感器和电脑制图等信息技术,更便捷、准确地让同学看到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准确性。这堂课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教学很好的融合。这一直是一个热议中的话题,我们在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会担心利用这些高科技代替学生原始的实验操作是否真的对学生有帮助?这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在一些实验操作要求较高,数据有效性较差的实验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确可以增加数据结果的有效性,但是不是学生动手机会少了,对学生的帮助就少了?显然不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的准确数据,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整理、分析数据,这对于他们综合整理信息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当然很多传统的实验操作,还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因此这一课让我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科学教学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恰当的使用它,不仅挖掘出它的优势,也要避免其代替学生动手体验的弊端。
国红梅老师的《纸鹦鹉的秘密》一课让我开了眼界,这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我在上学期也上过,开始我还纳闷,三年级的孩子都学过了,难道国老师给二年级孩子上?后来发现我错了,国老师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并没有像我们往常一样,止步于认识纸鹦鹉尾巴加上重物就可以使纸鹦鹉“站”在手上,而是以这个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往深处挖掘,通过越来越难的挑战,使学生在动手中发现还有重物越重站得越稳和重物越低站的越稳的规律,有了这些基础铺垫后,让学生挑战,如果支撑点已经是最低点的物体,如何加重物使其站稳?如果物体是一支竖着的铅笔,两边没有挂重物的地方,又有何妙点子等等。这些物体其实是书上“想办法让更多物品站在你指尖”的环节,但通常我们课堂只进行纸鹦鹉的活动,这些都让学生课后自己探究。但这一课我发现,对于孩子,很多物体是不容易想到办法的,没有国老师这堂课的一系列铺垫,学生很难想到重物挂低等办法会有帮助,因此教材上的很多环节或许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
最后讲一讲我感触最深的是张瑞芳老师的《昆虫》一课,这一课给我的感受是震撼的,甚至可以说是震撼的。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孩子观察得到昆虫身体构造的共同特征,内容虽然不是苏教版,但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校园里的小动物》有类似,我在上学期也带着孩子观察过蚂蚁的身体结构,因此对于这一课如何进行我也有着很大的好奇。
课的开始由地球上哪种动物数量最多的问题引出昆虫的主题,接着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蟋蟀、蝗虫、螳螂、蚂蚁、蜈蚣和蜘蛛,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在学生辨认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前概念,不少学生知道昆虫应该有3对足,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清楚,另外对翅膀、触角的数量也不清楚,判断起来不是很有底气。同时,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对哪方面存在困惑,于是很自然的引出第一个观察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寻找昆虫的共同特征。经过第一次的观察,学生基本观察到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并且长有触角、翅膀以及足,这一次的观察从大的方面认识了昆虫,于是第二次的观察活动,张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任务:再次观察昆虫身体几个部分,并观察触角、翅、足的数量,以及分别长在身体哪个部分,完成实验记录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07:15:04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带着要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观察地都很认真,但是在汇报的时候,学生对于翅的数量不太清楚(这个之后再说),对于翅、足生长的位置也出现的不同的意见,于是精彩的部分来了,张老师并没有像一般情况下纠正小结,而是问到:出现了不同意见,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谁都不服输啊,于是说到再观察一遍,这个办法大家都认同,这也是张老师希望的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瓶颈、不一致时,能够进行再观察、修正的科学精神。
经过第三次对昆虫足与翅位置的重点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足、翅长在胸部,但还是少部分不一样,张老师真的很有耐心,她的这种耐心也感染着学生,有耐心地再一次进行了观察、检验,并更加细化地观察到翅长在胸部的上面,足长在胸部的下面。
最后第一次观察活动针对学生之前对昆虫翅膀数量的困惑,但标本上的昆虫比较小,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有的翅膀或多或少有重叠或者被压到的现象,因此可能没法观察得仔细,因此老师结合PPT上一些昆虫的图片,带领着学生观察到昆虫翅膀有1~2对。
在这四次观察活动之后,全班再对昆虫身体结构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运用总结得到的特征再来对课一开始出示的那些动物的图片进行判断,这时候学生判断起来就显得有理有据,底气也足了。但是他们自己没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以往的经验自动把蚂蚁归为了昆虫一类,而我们通常看到的蚂蚁是没有翅膀的,但是老师没有放过这一点,把问题抛给学生,有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蚂蚁的翅膀退化了,也有同学才意识到,那蚂蚁到底是不是昆虫呢?于是通过拓展的资料卡片,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了解蚂蚁翅膀的退化历程,以及我们平常见到的蚂蚁是工蚁,而雄蚁和蚁后是有翅的。最后一个精彩的环节是总结部分,像往常一样,问问学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如何获得这些收获的,比较特别的是问学生,为什么要观察这么多次,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有说不同人意见不同,更有学生说到我们不能一下子学会,所以要不断的观察、改正。是的,这正是张瑞芳老师想要告诉孩子们的,我们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很多时候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矛盾了不要紧,不断地再探究、不断地修正,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深入、全面。
联想到我在带领孩子观察蚂蚁时候,也遇到过学生观察不清,记录不一致的现象,但我却没有像张老师一样有耐心引导学生再观察,再修正,而是直接给他们看了科学家观察到的蚂蚁结构的小视频,这样的话,其实对于很多学生,蚂蚁身体结构的知识还是通过教师放的视频传授,并不完全是自己观察得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没有自己再去努力修正,而是直接观看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会不会给他们造成这样一个感受,探究不成功没关系,体验一下就好,究竟怎么样还是看看科学家的成果。这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张瑞芳老师的课,引起了我对科学课上如何渗透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是的,我们在写教案时都会注意到教学目标里有一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的关注到这条目标了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07:15:11 | 只看该作者

张瑞芳老师在课后的报告中,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说的科学精神可以包括:求真、探究、怀疑、实证、坚持、创新和合作精神。对于小学生的科学课,最主要的是求真精神,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究有着追求真理,不怕错误、困难,对错误不难为情的态度。张老师还对每一种科学精神教育的实践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觉得今后可以从这么几方面努力:
1. 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素材资料,比如科学家求真的故事、科学史上一些重大事件,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感受,这些科学家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也是在多次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究、修正结论。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科学知识也不是一开始就得到的,也是经过很多人的不断努力、不断修正,也许未来还会继续修正。
2. 平时设计教学活动时,用心在教学环节中渗透这些精神的教育,这些精神的培养不能空谈,空谈学生没有任何感受,而是要融入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张瑞芳老师这堂课,并没有太多的语言教育孩子要不断观察、修正,她是在孩子出现意见不同时,带着孩子不断地进行观察活动,这样在最后总结时,孩子亲身感受到了,自然就能说出不能一下子就学会,要不断观察修正才学的更好这样的话,这是她们通过教学活动得出的感悟,不是老师空谈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用心抓住每一次培养孩子科学精神的契机,例如每一次的探究后加强反思环节,带着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反思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严谨细致、不怕失败的探究精神;故意制造一些矛盾冲突,营造质疑氛围,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在养蚕、养植物等活动中,坚持带领学生调整活动方案、激励学生不断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在每一次的实验中,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商量好如何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等等。
3. 从实验记录单、实验器材等方面的精心设置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记录单设置多次观察,推动着学生不断地观察、修正,一些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也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记录单激励着学生去观察记录,做到坚持;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器材,为学生的生成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培养探究精神,并反思为什么器材要这么设置,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等等。
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对孩子们的教育总是不知不觉的关注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上,一直我也以为不过多关注知识而更多关注提升孩子的能力就已经走在教育观念的前沿,如今发现仍是井底之蛙,求真、探究、怀疑、实证、坚持、创新和合作的精神,是孩子们终身都能受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样的精神,会激励着孩子不断探究、勇于质疑、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孩子们才能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