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23 13:48:43
|
只看该作者
二、晕轮效应
指对他人直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对优秀学生非常喜欢,对差生则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心。的确,由于优秀学生守纪律、爱学习,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容易给人留下鲜明的影响,这样,往往就认为他们一切都好,便忽略了对其缺点的发现。而比较差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差等,老师容易忽略其优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要搞好德育工作就要求我们正确评价学生,不能妄下结论,给学生的评价要恰当,既看到他们的缺点,又看到他们的优点。对待差生、优生都必须一分为二。优生在赞扬声中长大,易滋生骄傲自负、自私自利的坏习气。教师的偏袒、偏爱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而差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色,不能让他们永远成为“灰色人群”,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不至产生自暴自弃甚至逆反心理。否则,“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待差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我在指导学生对操行评定进行自评互评时,要求对那些稍差的学生尽量不说缺点,多说优点,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觉得自己并非无药可救。有的学生差,可能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基础差,也可能是智力较差,甚至就是破罐破摔。老师针对实际情况,分清差生的不同类型,对症下药,才是良策。
三、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生有极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期望,从而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结果,智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差异明显:有的同学对老师的亲近与关注反应积极;但也有不少同学的效应较差,有时甚至表现得更为消极和失望。这说明,“罗森塔尔效应”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样,是带有条件的。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心理前提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高度重视并且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期望的效应才会产生。学生这种渴望受到老师重视的心态,就成为了学习的内驱力。刘伟(化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并没有很多时间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他只能由奶奶抚养,家庭周边的环境也不太健康,所以他的社会习气较重,很贪玩,所以进入四年级后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他对学习的热情还是挺高的,每一次和他交流,都能够感受到他对学习成绩的渴望,我也是正好抓住了他的这种心理,每一次都给他很多的鼓励,肯定他的能力,给他很大的信心,每次谈话后他在学习上都非常的有干劲,特别是对他感兴趣的数学,做起题目信心十足,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上次期末考试时,我还是不停地给他打气,鼓励他只要再努力一点,把数学考好,最终他考了90分。所以,只有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自我意识等特点的基础上,有分寸地发出“期望”,“罗森塔尔”才会产生强烈的“正效应”。
四、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
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止应该有理论知识,更应该将心理效应灵活的应用于德育实践。
港下实验小学 周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