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喜洋洋》教学案例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22:2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这是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普遍存在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并且有小部分学生学习自律性较差,因此,将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前提。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欣赏体验音乐作品。

教材分析:《喜洋洋》是我国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段式为aba三段式,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乐曲欢快活泼、热情洋溢。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学生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确定了本节活动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能认识竹笛、板胡、二胡等乐器,并能听辨出它们的音色。

(2)在听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听辨分析出乐曲段落。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快乐,并体验与同伴进行乐曲的创编伴奏等合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喜洋洋》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听辨乐曲段落。

教学难点:创编打击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与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喜洋洋》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气氛。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的音乐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快乐的音乐课堂。同学们刚才听到这段乐曲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的、欢快的、喜悦的······

师:这首欢快活泼的音乐能让你们想起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过年、节日)  

二、听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1、整体听赏,感受情绪

师:同学们想到都是是些热闹喜庆的场景。是的,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载歌载舞,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与欢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回味一下那些快乐的心情吧!

整体听赏乐曲,随乐轻哼,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师:同学们听得都非常投入。你们能为这首乐曲取个名字,或者猜猜乐曲的名字吗?

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2、揭题:(白板出示)       《喜洋洋》

(民乐合奏)刘明源 曲

3、分段赏析,深入感受

师:刚才欣赏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有时候特别高兴快乐,有时候又显得放松一些。老师把这两段不同的地方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1)听第一主题

师:我们来仔细听一段音乐,思考问题: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听第二主题,并思考:

a、这段音乐与刚才听到的音乐对比一下,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第一段旋律欢快,热情洋溢;第二乐段旋律舒展流畅,非常抒情。)

b、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师:同学们表现地非常出色!你能说说这段乐曲演奏了几次?它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吗?

(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竹笛、板胡、二胡

分别介绍乐器竹笛、板胡、二胡。

4、板胡与二胡的区别

师:二胡,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有些熟悉,对板胡可能还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吧!

相同点:板胡的基本结构与二胡相同,都属于拉弦乐器。

不同点:

(1)外形:板胡的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在于琴筒和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是圆形,而二胡的琴筒是多边形的现状。

师:由于琴筒的构造不同,所以它们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仔细听一听。(分别播放二胡与板胡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2)音色:二胡的音色接近人声,比较委婉含蓄,往往能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适合演奏一些喜庆的曲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二胡与板胡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5、试着随音乐哼唱旋律

【设计意图】熟悉主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6、选择合适的图形,为两段主题音乐配对

师:老师准备了两个图形,一个是星星图样     ,另一个是椭圆型      。请你说说这两个图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1:星星图样给人的感觉是活泼的、闪烁的、跳跃的······

学生2:椭圆形给人一种圆润、婉转的感觉······

(白板出示图形和主题一主题二的音乐。)

请学生上台拖动白板上的图形,与音乐进行配对。

得出的结论是:      主题一

                    

主题二   

【设计意图】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乐曲的速度、情绪及旋律特点的变化。

7、分析乐曲段落。

(1)聆听乐曲,模仿演奏的姿势或律动

师:现在请你根据音乐的情绪,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快乐心情的动作律动,或者模仿它们演奏的姿势。

(2)完整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律动,并思考:乐曲是按什么顺序演奏的?

(3)请学生在白板上拖动图形,表现出乐曲的顺序。

(4)教师总结出乐曲结构:A B A

三、综合欣赏,参与表现。

1、观看乐队表演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民乐合奏乐曲,你们想看看乐队是怎么表演的吗?

(白板出示视频:民乐合奏《喜洋洋》)

2、用打击乐器为主题一音乐伴奏

师:看完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大家都非常激动。有的同学已经都情不自禁地随艺术家们演奏起来了。现在,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也来当一回演奏家,怎么样?

师:老师已经把主题一的音乐编配好了乐器与节奏。我们来练习一下吧:

白板出示主题一的伴奏谱例:

师唱谱,学生试着用手拍打节奏。

师播放音乐,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请学生上台进行乐器合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练习了节奏,又对主题一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一举多得。

3、请学生自主创编主题二的节奏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为主题二的乐曲创编节奏,你们敢挑战吗?如果让你来为这段乐曲创编打击乐器伴奏,你想选择什么乐器?你还能设计出怎样的节奏?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创作。主题一的练习为主题二已经做了铺垫,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是对主题一的继续,又给学生增设了的创作空间。这对学生的设计无疑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

a、分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主题二音乐,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b、学生上台,在白板上写出自己设计的节奏

c、汇报表演。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我们一起渡过了愉快的40分钟,在喜气洋洋的音乐中回味了幸福快乐的时光,还自己进行创编,勇敢地进行了合奏的尝试。你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老师很满意!希望快乐永远与我们相伴!让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到教室继续今天快乐的学习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22:2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广泛用于中小学教学课堂,勿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缺陷,如描述形象的抽象性、方便性等,但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不管上什么课什么类型的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显得不时尚,在这点上,我的观点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能充分体现其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以下是我对本课设计的反思: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发挥电教手段的职能和效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为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奠定了技术基础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把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为广大教师所青睐。本节课将其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能发挥它非同寻常的职能和效用,主要表现在音乐与图形配对环节和用图形排序学生可以直接将图形拖相应的音乐位置。还有为主题二创编节奏,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作到在《喜洋洋》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带学生进活动室,营造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产生愉悦学生身心和便捷学习途径的动感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音乐欣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兴趣。

用问题强化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可以说诱发学生深入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功力所在,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欣赏体验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纠正表述上的不当,将肤浅的思维引向深入;引领学生在探讨、争辩中张扬个性,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整个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我想,好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6: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