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7 10:52:1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10月20日
秋高气爽的日子总是让人想走出去,老师带着队伍又来到了小操场。走到上次蚯蚓的地方,周周问:“老师,蚯蚓还在不在呢?”老师一想,对呀,上次的蚯蚓还会不会在呢。大家一起找起来。树叶和小石粒堆没有了,大家找到了小半截很干的蚯蚓。老师说:“哎呀,蚯蚓变得更干了,它变小了,小蚂蚁找到它,把它搬回洞里了吧。”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又找来了树叶、小石粒,和上一次一样,把蚯蚓藏了起来。
时间:10月28日
散步时间总是轻松愉快的,老师和孩子们经过小操场,丁丁又惦记起小蚯蚓来,可是大家一看,蚯蚓没了踪影。孩子们的心头萦绕着疑问:“小蚯蚓到哪里去了呢?”善于观察的轩轩发现小沙池里有一条死去的蚯蚓,大叫:“老师,蚯蚓在这里。”老师观察了一下,“这条蚯蚓变长了,不是我们以前那条蚯蚓了。”周周忽然说:“可是它的名字是什么呢?”老师说:“你们可以给这条蚯蚓取个名字。”轩轩说:“死蚯蚓。”其他孩子跟着说:“死蚯蚓你好。”
10月9日的散步中,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些对话。活动是一个突发事件,幼儿在散步时很放松,很自由,教师给予幼儿的空间很宽松,他们有发现、有探索的欲望,他们会围拢过去,但是大部分幼儿由于年纪小,知识跟风学说,没有实质的自己的想法。蜜蜜是班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也有较强的是非感,观察能力强。发现阳光,联想到会不会是太阳太热,蚯蚓被晒干了。当同伴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蜜蜜也会用身体挡住,十足的保护欲。虽然是小班幼儿,但是已经初步形成是非观,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同时,故事中也显现出孩子们的细心、爱心,能用树叶遮掩,充满怜悯心。看看教师和幼儿的对话,看似教师的随意之语,却激发幼儿有所思考和有所行为。面对幼儿的行为,教师更多地是进行关爱,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是礼貌和充满爱意的,因此幼儿在教师的带动下也才会用诗意的、童趣的打招呼、再见等行为,才会有帮蚯蚓盖一盖。
后面几次的经过,足以看出幼儿对第一次突发活动的印象深刻,对蚯蚓的牵挂。这些对于蚯蚓的挂念,同时也是上次活动的延伸。看,剩下一半的蚯蚓,孩子们仍然记得找树叶和小石粒盖盖好;在沙池里发现的蚯蚓,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原来的蚯蚓,老师观察后判断不是以前那条了,马上有孩子会提问那么这条叫什么名字?他们根据蚯蚓是活还是死,用“死蚯蚓”来给它命名……这些点滴语言,折射出孩子的小脑袋是随着老师的语言提示在做出回应的。有时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所惊讶到,有时又被他们的童言稚语所愉悦到。和孩子们散步的路上惊喜不断、开心不断。
幼儿的世界充满了童趣和想像,成人的世界充满了现实与渴望……其实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只有一步之遥。当成人看到美妙的事物发出感叹时,幼儿立刻表示出同感,也共同沉浸、享受这美好的事物;当成人情绪低落时,他们会询问原因,用成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安慰”;当成人用深奥的语言述说时,他们竟然能迅速理解其中的语意……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知道如何看待每天与我们相伴的“孩子们”。
其实,我们的心灵和幼儿是想通的,我们都付出了彼此的真情、彼此的爱心,所以我们常常浑然忘我,紧密相连,共同分享世界的美好。
日本教育家佐伯胖曾指出:“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时才会发生。”他说:“教师提问,不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说出教师自己预先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而应该是教师自己感到困惑不解,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设问,幼儿被教师的疑问所吸引,进而生发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总想着要教点什么也许是多余的。一般说来,教师多是完美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只见标准不见孩子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总在用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水平来衡量和要求孩子,而且要求的标准不断上升,逐渐地远离了孩子。和孩子一起散步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多多倾听孩子的发现、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愉快生活!
爱尔艺术幼儿园 王晓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