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6 14:41:18
|
只看该作者
三、“思”——策略评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建章立制”,必要的班级常规是不可少的,当然也包括区角常规。然而,常规之“常”也应“与时俱进”。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角活动是在动态时进行的,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对基本的规则已有一定的观念和意识,但旧的规则、一成不变的规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因此,在区角活动中对原有规则的改编或创新新的规则,这成为了区角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1. 策略一:让教师成为规则完善的“引路人”。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在区角规则的制定中,教师在观察幼儿区角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好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解决的方法,引导幼儿改进、修正区角规则,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承担着“引路人”的角色,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而不应成为一个“决策者”。如案例中,“小区长”这一角色只是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结合平时幼儿参与“小组长”的良好表现所提议的,而在实践中,幼儿对这一角色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出现给幼儿带来了新意,而对于“小区长”所担任的三大职责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又让他们体验到作为“小区长”的一份责任心。
2. 策略二:让幼儿成为规则制定的“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也慢慢增强,特别是大班的幼儿,他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让其理解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成为规则的主人。以上案例中,我们打破了单纯由教师制订规则的状况,倡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当区域活动中出现了幼儿不能主动、自觉整理材料的问题时,我们教师及时组织幼儿以这一问题为线索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幼儿明白了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活动才能更有效的开展。这种讨论的形式既减少了老师的包办代替,无形中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小主人”,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感,同时也无形中让幼儿自觉遵守了区域规则,而且幼儿也特别容易接受和执行。
3. 策略三:让幼儿间架起“榜样”的桥梁。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时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人或别人的游戏活动。这种情况,我们对幼儿采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提醒法。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但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因为幼儿间的“提醒”,是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这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就如这一个案例中,走进图书区,“小区长”正在整理书架上的书,其他幼儿则安静、有序的在看书;在益智区里,玩扑克牌的幼儿发生了争执。腾腾说:“我来发牌。”玮玮则说:“让我来发牌。”这时,宇宇马上说道:“你们又不是小区长,应该让小区长来发。”话音刚落,两个争执的小朋友停了下来,主动把发牌的权利交给了“小区长”。游戏结束时,在“小区长”的带领下,每个区的材料整理有了明显的改善。这种“隐形的提醒” 比教师直接正面的说教更有效,它正潜移默化的深入幼儿的意识,使幼儿形成积极执行规则的态度。
《纲要》中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正面积极的引导、鼓励,而不是单纯地强调幼儿遵守常规。然而,我们所制定的规则更需要常新,以便幼儿更积极、更有效地遵守并参与到区角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规则真正成为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湖塘幼儿园 许柯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