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动身,提出“幼儿是他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他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动身,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只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时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局部,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自身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干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 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干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优秀优秀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终究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幼稚,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示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论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论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发明性。假如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需通过 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干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身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的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的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他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他们不是自身学习的主体,相反正说明了他们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示,是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小朋友”,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示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幼儿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原本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不但在理 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的仍然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是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来对待,而不是如何去“让”幼儿成为主体。
二、主体性的培养,不只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谈到幼儿主体性(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发明性、能动性、责任感等)的培养和发挥的问题时,许多幼教工作者谈得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达到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目的的手段)。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张继良,1989),“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是进行教育的动身点、基础、依据和要实现的目的”(王道俊、郭文安:《教育研究》,1989)。因此,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 幼儿教育实践中,假如只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那么,这不但不能使幼儿主体性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会有碍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如制定各种严密的常规、有吸引力的奖惩制度以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等,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从客观上来讲,这对完成当时的教育教学任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假如我们的幼儿教育总是仅此而已,忽视对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如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学习活动的成果感)的培养,那么,幼儿以后的学习,也照样是被动的,因为上述教育方式中幼儿所形成的那些所谓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支配性的”积极性、被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学习的“积极”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假如一旦失去了“支配性条件”,幼儿很可能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假如幼儿习惯了“被支配”,那么,这就有碍于他们对学习形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自愿自主的积极性;再者,这种从外部去“控制”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的做法,实质上也是不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示。
仅仅把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所以,调动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不只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现代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三、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将每个幼儿都当作其学习的真正主体
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中,来来去去都是让那几位“好小朋友”唱“主角”,其他幼儿只能做“局外人”,他们每节课只能看老师和那几位“好小朋友”的“扮演”,这种只重视少数,而忽视大多数的做法是有背于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主体性教学”所建议的是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各种教育活动的“主角”。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并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我们反对单纯依靠严厉的纪律制度、奖惩制度来迫使幼儿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并非真正主体性的学习,并且它还会有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使幼儿把学习当作负担,久而久之逐渐讨厌学习等。
3.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给幼儿以一定的选择权利,我们的教学要个性化。这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只有“共性”的教学,而没有“个性”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应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幼儿,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喜好、特点和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自身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的力量转化为幼儿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
4.要为幼儿发明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在教育活动中,一是不要总是教师“一言堂”,要允许幼儿发表自身的意见并给之以机会;在这种环境中, 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不会招来成人或其他小朋友的种种非议,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二是对幼儿的犯错误或失败应多一点宽容,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能力有限,犯错误或失败是难免的,假如我们对犯错误或失败的幼儿缺乏宽容之心,当他们犯错误或失败时,对他们施以严厉的处分,这将会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如主动性、发明性等);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犯错误或失败也是幼儿生长必需经历的一个过程,幼儿从犯错误或失败中可以学到许多“‘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生长历程”所学不到的东西,如“如何才干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5.要鼓励幼儿发明性地学习,不要使幼儿对教师发生“盲从”的心理。要教育好幼儿,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幼儿觉得教师所讲的全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使幼儿对教师发生“盲从”“依赖”的心理。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特别是发明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建议,不论怎么“高明”的教师都应该想方法给幼儿留下一个具有诱发批判精神和发明性的形象--“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为此我们教师在一定条件下,无妨有意地“失误”,以便能给幼儿也有“纠正”教师“错误”的机会,以减少甚至消除幼儿对教师发生的盲从心理。我们认为,假如教学使 幼儿对老师发生盲目敬重,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从“主体性教学”这一角度看,这种教学仍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那种仅仅是成天让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的“放羊式”“放任式”教学(对幼儿“放羊”“放任”,那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是教师对幼儿、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时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增强。
“主体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但要想真正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幼儿园化”, 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