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年中心学校“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季活动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4:4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中心学校“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季活动方案

随着夏天来临,我县逐渐进入雨季,大雨、暴雨、雷阵雨等恶劣天气会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溺水死亡事故频发。—次的疏忽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给家庭带来难以弥合的伤痛。为确保夏季我校师生的安全,严防因游泳、嬉水、恶劣天气带来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县教育局乐教发【2016】43号文件精神,本着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辅,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为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季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乐教发【2016】43号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加大整个夏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各项措施。积极开展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一系列活动,以不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为目标,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
二、工作主题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预防雷击。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学校师生预防溺水、防雷击教育活动的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学校“防溺水、防雷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珠校长
副组长:李泽辉副校长及各村小校长
成  员:各校班主任
四、活动时间
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
五、工作措施
1、中心学校及各个村小要坚持不懈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安全意识。(1)是通过校会、班会、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张贴栏、横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季”的良好氛围。(2)每周一利用在国旗下的讲话和一节防溺水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确实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3)是学校要开设防溺水防雷击宣传专栏,每月出一期防溺水教育相关内容。(4)是落实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安排5分钟提醒,要求学生熟记防溺水安全“六不”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温馨提醒,通过系列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对学校防雷设施和学校附近的江、河、山塘、水坝等安全警示标志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对尚未建立的要立即建立,已损坏的要及时维修或重建。
3、对学生上下学路上的河边、水库、水利沟渠等危险水域特别是事故多发地要做好各危险区域安全警示、隔离、防护工作;对上下学经过水域较多的学生、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安排教师护送;中午、下午放学期间,周末、节假日、暑假等溺水事故高发时段,对学生经常嬉水、游泳的重点区域,落实学校领导、教职工巡查制度。
4、学校与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夏季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要求。
5、各校在每周五下午放学离校和每次节假日放假前,由班主任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尤其是防溺水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防溺水“六个不”。
6、开展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组织一次家访活动,唤起家长在上课时段以外孩子安全的更多关注和爱护;通过电话或短信教育家长,增加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有效遏制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7、遇到强台风和雷雨天气时,该停课时要停课,该撤离时要立即组织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靠近水域的学校要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护送学生过溪过水。
8、加强对学校建筑物防雷及校园周边塘堰安全防护进行了检查,以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设备、设施的安全。
9、组织逃生避险演练。由校长室指导,教导处全面负责,各班主任,相关负责老师参与,在4月中旬开展一次逃生避险演练,强化掌握应急技能,让学校师生从容面对夏季的雷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突发事故的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防技能。
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夏季来临之际,对学生进行“防溺水、防雷击”的专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全体教师要从重视人的生命的高度,认真开展好“珍爱生命,预防溺水、防雷击”教育活动。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班主任要积极做好学生离校时与家长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学生管理上的空档。在节假日、周末和暑假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必须进行“预防溺水防雷击”的安全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远离危险,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掌握水中遇险时的自救互救常识,从而减少学生溺水死亡事件的发生。人人讲安全,个个关心安全,时时、处处绷紧安全这根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3: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