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00: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交流)王新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指着图片)一种是动物,一种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生齐读)
2.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在夜里能(安全)飞行。
二、品读课文,探究原因。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句话最重要?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句话最重要,从而得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师问:蝙蝠在夜间飞行有什么特点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
学生读第3自然段,回答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特点。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师问:哪个词最能说明蝙蝠的飞行特点?(灵巧)
4.师问: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能突出蝙蝠飞行时的灵巧呢?
学生读文回答问题。(“而且”“无论”“即使……也……”等词语突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
5.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
6.师:默读第4~6自然段,想想:科学家进行了几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得到了什么结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00:12:56 | 只看该作者

小组交流试验情况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 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间飞行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间飞行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间飞行与嘴巴有关

结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交流蝙蝠探路的过程。

(板书:蝙蝠探路的示意图)

8.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板书:雷达探路的示意图)

师:你的眼力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再认真体会一下。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有什么联系?

学生对比示意图,汇报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联系。(板书:启示)

2.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3.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

2、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     ) ) ) )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 ( (

启示  安全夜行                   无线电波

                           天线    ) ) ) )

飞机(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0: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