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江虹
音乐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反映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 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也是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那么, 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应如何掌握住机会, 如何更好地进行节奏教学,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呢?通过一段时间地尝试和探索, 现谈谈我的看法,和大家共享。
一、多渠道寻找节奏, 感受节奏的无处不在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 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 要让幼儿理解节奏, 对节奏感兴趣, 教师必需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 引导幼儿观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节奏, 寻找节奏。动物的叫声: 如小鸡会发出叽叽叽。小羊发出咩—。公鸡会发出喔喔, 喔———等声音。自然界的声音: 下大雨了,哗啦啦;下小雨了, 淅沥沥—吹风了“ 呼啦, 呼啦”等。
交通工具的声音: 火车:“呜—”, 汽车“嘀嘀嘀嘀”等。在寻找活动中,幼儿发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 如用摇铃, 小棒敲打东西, 幼儿对音乐的节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更好地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多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 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 学习节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目标的要求之一是: 要求幼儿能用自身喜欢的
方式进行艺术表示活动。因而, 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 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如学习《小兔和狼》中的节奏X O│X O│, 让幼儿做兔跳的动作,XX│XX│的节奏型做吃草动作, X- - │X- - │学大灰狼走路, 在愉快的模仿活动中, 幼儿自然掌握了以上节奏, 感受了音乐的性质和特点。
(二)利用图谱学打节奏。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资料。它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复杂的音乐资料具体形象化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 ?? 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 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动身,XX│XX│的节奏谱, 缺乏形象性, 生动性, 因而将乏味的节奏谱, 用图谱的形式来表示, 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易于幼儿理解。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 幼儿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记。图谱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音乐的结构、内容、情绪, 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的音乐经验来设计图谱。
( 三) 用具体、形象的活动来教幼儿学节奏。
幼儿地学习以兴趣为主, 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利用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 如教节奏乐《火车呜呜开》时, 我们可以把这首乐曲比作一辆火车, 引导幼儿玩开火车游戏,火车出站比较慢, 模仿节奏X- │X- │。火车平地上开的过程比较快, 模仿节奏XX│XX│等。此外还可以运用切菜、吹喇叭、洗衣服等游戏活动来加强对幼儿的节奏训练。由于幼儿对这些游戏活动感兴趣, 因而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比较投入, 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开动脑筋, 从而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 掌握好节奏。
( 四) 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 互相渗透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节奏教学不但能巩固节奏, 同时也为其它学科增加了一份乐趣。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舞蹈、时, 要让幼儿仔细欣赏曲子, 学会听辨曲子的节奏, 掌握节奏, 幼儿学的就比较快, 而且会掌握得很准; 在语言教学中, 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幼儿会朗诵的更有兴趣。如朗诵诗歌《七个阿姨来摘果》, 让幼儿按节奏XX│XX X│进行朗读, 他们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情绪非常丰满。在故事教学中, 引导幼儿模仿动物有节奏地走路, 有节奏地为小动物喊加油, 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节奏地掌握;在数学的《排序》教学活动中, 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节奏型替代排序内容,从而更好更快地发现、寻找出排序规律
三、放开手脚,引导幼儿大胆创编节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 这种人能有所发明、发明和发现。因此,当??幼儿掌握了一些节奏后, 就可以引导幼儿来创编节奏。如在《去郊游》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对歌词地理解, 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大胆地为乐曲配奏,配器;并和时地给予肯定,表扬.在不时地尝试活动中,幼儿创编节奏的兴趣越发浓厚, 创编节奏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他们的节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发明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地发展。通过以上有目的地指导、教育, 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示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同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做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节奏训练,只有这样,才干真正地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培养能随同幼儿终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