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主题背景下数活动的形式与教师的关键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22:06
标题:
主题背景下数活动的形式与教师的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中,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幼教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当这种新的课程类型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旋律时,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数学教育对教师的冲击较大。在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现状调查后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出现出各种问题,如有的幼儿园仍坚持原有的数学教育模式,将数学教育与主题教育分离,另外保管一块专门的数学活动;有的幼儿园则干脆放弃数学教育。由于教师们普遍缺少综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尤其缺乏在主题中、在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数学信息的能力,因而,在将数学知识与主题教育融入时显得牵强而生硬,并且缺少数学教育的系统性。
那么,在提倡综合性主题教育的同时,是否还需保管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如何在综合性主题教育中坚持数学知识的关联性、顺序性?如何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主题中?
尽管综合性课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但肯定会遗失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而数学自身所具有的笼统性和逻辑性等特点,仅靠综合性、渗透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可以概括为专门的数学活动与融合性的数学活动两大类,两者有着价值与功能上的差异。专门的数学活动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逻辑的,数学的信息量大,针对性强,活动目标也是以数学教育的学科目标为主,每个数学概念之间有严格的序列。而融合性的数学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逻辑,以综合化的方式出现的,所以数学的信息量相对较少,活动的目标也不再以数学的要求出现,而是根据主题的走向制订。每个数学概念之间没有严格的序列,但更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性。
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数学教育时,可以利用两类活动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将两种课程类型有机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一些操作原则:
1.整体协调性原则,即利用和发挥两种课程类型的不同功能,将数学的主流活动与融合性活动作为完成数学教育任务的一个整体方式,使两者的学习活动内容上下呼应,防止数学知识的重复和遗漏。
2.互补相生性原则,即利用和发挥两种课程类型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促使幼儿在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同时获得提高和发展。
3.多维适宜性原则,即教师首先要对幼儿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数学概念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和这些特点与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然后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类型。
4.时段推进性原则,即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活动类型,当幼儿初次接触新的概念时,可先选择专门的数学活动或个别活动,当幼儿进入复习和巩固运用时,可采用融合性的数学活动,从而让幼儿在真实的事件情景中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渗透活动
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渗透活动的目标和动身点是为主题的开展和推进服务。其内容是主题活动过程中所必需融入的数学知识, 旨在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观察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的应用价值。它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其中所涉和的数学知识没有严格的序列性,教师在设定此类活动的目标时,要服从主题的需要,要根据主题的内容与要求来确立活动的具体目标。主题中所融入的数学知识则必需与主题有紧密的联系,是开展主题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关键经验。如在动物和植物的主题中,较适合融入数学中对应、集合和分类的概念;在自然景物中,较适合融入数学中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量的比较和空间的概念;在科学探索类的主题中,较适合融入数学中统计、丈量的概念。
二、主题背景下的专门性数学活动
主题背景下的专门性数学活动是以领域或学科为实,主题为虚的一种活动。主题只是作为一种线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专门性数学活动是一种追求数学知识内在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是协商幼儿整理、归纳、提升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具有预设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等特点。
教师可在主题背景下,根据数学的内容和要求来确立活动的目标,便于幼儿建构新的数学知识。活动内容的设计,则应考虑有一定的操作密度,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与资料互动。教学环境和资料的提供,应注重真实的自然资源与笼统的数学学具结合使用。协商幼儿完成感知操作——笼统符号——实践应用的学习历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梳理、归纳和提升,协商幼儿建立规范、正确的数学概念。
三、主题背景下的个别操作活动
主题背景下的个别操作活动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兴趣与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此类活动的目标和动身点是让幼儿在自由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去积累感性经验。资料的提供应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层次性,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和操作量。它既可以根据主题内容来预设与之相关的数学信息,也可以依照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来提供相关的操作资料;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初探,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迁移运用。
四、主题背景下关于数学现象的谈话类活动
该类活动是以某一个数学现象为主题,让幼儿通过找找、谈谈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和对数学的敏感性。如“马路上的数字”“家里的数字”“我的数字信息”等活动,幼儿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学信息进行搜索和积累,从而提高对数学的敏感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作用。
虽然四种活动样式在功能和操作方式上有所区别,但为了保证在综合性主题教育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和顺序性,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完全分割开来看待,而必需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主题背景下的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在不同操作层面上不同的表示形式。四种活动样式中所涉和的数学概念是有联系的,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同时,这些活动的运作又是动态的,可以互相转换,互相补充。起始点则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如在大班开展“超市购物”主题活动时,除了完成主题所需要的目标和任务外,往往会涉和钱币的知识,而对钱币的认识和换算是活动的主要难点。因而,教师首先应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资料,让幼儿去感知操作。然后,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协商幼儿归纳提升钱币的知识,如角与元的换算、大面值与小面值的换算、货币与标价的对应等。最后,再进入真实的超市购物情景,就会大大降低购物的难度。幼儿先前积累的钱币知识,也会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运用和巩固,为主题的顺利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科学实施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教师必需培养以下四项关键能力。
第一,熟知概念、吃透内化——具备数学的专业素养。
数学知识是一种高度笼统化的逻辑知识,虽然幼儿数学知识浅显,但领域较广,涉和的数学概念也较多,而每一个概念都具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在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原有的逻辑体系被打破,教师从原来的单科型向全科型、综合型转换,因而更需要尽快熟知幼儿阶段所学的数学内容,牢固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点,并能吃透内化,还应该懂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它在生活中的不同出现方式。这样,才干保证主题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第二,眼见为数、为我所用——具有数学的敏感性。
由于数学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因而幼儿周围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以和学习和游戏中都充溢着数学信息。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必需具备数学的敏感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样才干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搜索到数学的信息,并与生活有机联系,为我所用。
第三,有机渗透、天衣无缝——有机融合的能力。
这是当前主题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一大难题。真正的融合应该是自然、贴切、合理和天衣无缝的。例如在活动“毕业照”中,既巧妙渗透了以主客体定位来区分左右、班级人数的统计、按序列为照片中的同伴进行编号等数学知识,又达到了主题教育的目标,激发了幼儿对幼儿园、同伴、教师的留恋之情。其中所融入的数学元素是本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为幼儿在理解和完成主题任务时起到了服务和推进的作用。
第四,胸有全局、上下呼应——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前后关系。在遵循幼儿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同时,重新梳理数学教学的“序”。
我们要遵循幼儿掌握数概念的一般规律,如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是从分类和排序开始的,然后再进入认数的学习阶段;幼儿在获得数量知识时,必需先学会口头数数,再按物点数,最后获得物体的总数。我们还要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如在小班原有的数学学习进度中是没有交集概念的,但在“晴天和雨天”“冬天和夏天”的主题中,完全可以放入交集的概念,因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取了伞和空调双重用途的经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