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资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示,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资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资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笼统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实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笼统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 “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身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战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 “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溢“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资料和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抵触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协商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防止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协商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掌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局部。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考虑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身高,自身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优秀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掌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掌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战略来掌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丈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 “自然丈量”一词,想想“自然丈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丈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和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考虑,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发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资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哪些 “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考虑怎样出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资料才干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战略和手段才干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战略三要素的整合性考虑。有了这样的考虑,教师才干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检查教师日常的优秀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优秀教案中目标局部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肯定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假如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 (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同学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发生认知的抵触,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同学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资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资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资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玩弄操作资料时既没有考虑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资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资料自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资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资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资料时发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依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考虑自身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发生认知抵触,因为只有发生认知抵触,幼儿才干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防止因为事前对资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假如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志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送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资料上,再由资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资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资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人意料的表示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同学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局部,感受平均分成两局部的含义;接着再请同学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局部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时有同学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4、1/8、 1/16……然而,这些同学的思维始终没能逾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同学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同学的回答震动了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1/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局部是纸的几分之几?”同学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同学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同学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同学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同学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溢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只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生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同学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同学的对话,同学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只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飞驰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 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无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时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建议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干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惨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示和反应…… 和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随同着怎样的考虑,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出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战略,并且和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协商,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时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4: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