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简述和评论了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的最新动态, 通过对五个国家和地区幼教改革和动向的分析和反思, 试图寻找适合中国内地实际情况的幼教改革之路。
【关键词】幼教改革; 最新动态; 国际比较研究
当前, 读报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本文所研究的话题就源起以下三篇新闻报道。
报道一: 2005年1月6日香港《明报》一篇题为《日同学效果大跌,归咎无压力教育》的专题报道指出:日本同学在第二期同学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PISA )中的效果急跌,给日本教育敲响警钟。日本政府供认同学学业水平下跌,公众则将其归咎于近年强调“无压力”的教育改革。报道进一步指出:2002年推出的新课程导致同学语文能力下跌,在“无压力”教育口号下,同学学习时间减少,教科书内容支离破碎,“上课像是在游戏”。日本文部科学省( 教育部) 大臣表示,效果显示“我们要鼓励学童从小努力读书”。
报道二:2005年10月17日《明报》一篇题为《李远哲的公开道歉》的专题报道指出:在台湾快速向下沉沦, 内爆危机也渐趋外表化的时刻,终于发生了一宗对知识分子最有启发性的事例,那就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公开表达了他对民进党的失望,也为他自身过去十年来主导的教育改革表示道歉。
报道三: 2001年7月3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题为《白宫计划教早期阅读﹐政府致力提升早期读写》的专题报道指出:读写困难是美国人常见的问题﹐现在终于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幼儿教育。政府发现美国以往主流早期教育方案对幼儿语言发展毫无协商。布什政府认为提升幼儿教育质素是国家首要任务﹐而有关部门将提倡那些经过实证研究“证明”是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案﹐而不是所谓的幼教专家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
一、美国幼教改革述评
在2001年这一年里, 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幼教改革, 我们可以将改革的主要内容列表简介如下(见表一):
表一 2001年美国幼教改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1年1月20日
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
2001年4月17日
布什提名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Russ Whitehurst为教育部副部长和教改办公室主任。
2001年5月
Whitehurst 出山后首战NAEYC 前主席Elkind。两人就5岁开始读写教育到底是“太早”还是“太迟”的问题展开学术大争辩。经此一役,拥有真正科学研究数据的学者占了上风,并陆续进入白宫的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皮亚杰在幼教界的代言人Elkind从此黯然走出历史。
2001年6月17日
布什政府明确表示非常重视早期读写教育,强烈批评Head Start和High/Scope等美国主流幼教课程。
2001年7月底
由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召集的为期两天的幼儿认知发展高峰会在白宫举行, 400名全美幼教专家与会。
2001年9月
美国幼儿园和初小开始了 “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的教改运动。
2002年以来美国幼教改革有以下几个里程碑: (1)2002年通过了《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2)2002年全美幼教协会(NAEYC) 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发出一项重要声明:《早期学习规范:为未来胜利发明条件》,对幼儿的学习经验﹑过程和结果提出了统一规范,目前已经有近30个州推出了自身的规范体系。 (3)2003年启动了“让幼儿为整个学校生活做好准备”运动。(4) 2005年4月全美幼教协会(NAEYC)推出全新的《幼儿教育课程规范和认证表示指标》, 这一“指标”从2006年9月开始全面生效。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 《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案在2002年1月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布什政府要求在2006年暑假之前全美每一间课室里都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为落实此法案,2002年美国政府特别开支40亿美元。法案主要内容列表简介如下(见表二):
表二 《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大手笔投资师训
仅2002年就拨出28.5亿美元专项资金,与2001年同比增加35%。
招募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军官、退役军人、警察、公务员等加入教师行列。
增开急需师训课程
大幅度增加幼儿教育、语文、双语、特殊教育、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的师训课程。
启动教师维护法案
通过立法的形式维护教师的人身平安和教学权利, 维护教师尊严,发明良好教学环境。
实施教师免税计划
每名教师每年最多免400美元, 预计2006年支出0.16亿美元, 五年内共支出5.7亿美元。
师范生借贷宽免计划
师范生假如毕业后愿意到最需要的地方任教五年, 可免1.57万美元长期贷款。为此, 2003年要支出0.45亿美元, 五年内共支出1.12亿美元。
从美国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重点:(1)引进专才,重视科学。(2)成立小组,推动改革。(3)资助研究,取得数据(例如,联邦政府在五年内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资助大规模的、跨学科的或长期追踪性的实证研究)。(4) 教改未动,师训先行。(5)加强立法工作,全面保证教改。(6)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充沛资源。(7)推出学习规范,保证课程质量。(8)推行表示指标,监管幼教质量。
美国幼教改革给我们带来以下重要启示: (1)幼教改革必需在国家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幼教改革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跟着NAEYC的导向走,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以游戏为主,反对早期识字教育, 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盲从的一面。尤其是近十年来大量脑科学研究证明,我们一直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2)师资培训才是教改胜利的关键。美国通过《不让每个儿童落后》这一“立法套餐”的手段而大手笔投资幼师培训,增加幼师培训课程,提高幼师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3)幼教发展应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政府应保证经费投入,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应适当向幼教倾斜,并加强对幼教研究、师资培训和管理的投入,不能减少投入,更不能撒手不论。(4)加强立法工作,尽早推出学前教育法。在各地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和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两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在起草和审议学前教育法时可以适当借鉴美国《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的做法,切实保证幼教经费和师训的投入。(5)提倡真正科学的、严谨的幼教研究。假如说美国幼教研究还不够科学的话,那么相对落后的中国内地幼教研究离科学二字就更远了。缺乏可靠的外乡化实证研究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值得信赖的参考文献。因此,政府应采用导向性经费投入的方法推动真正科学的、外乡化的、由学者主导的幼儿教育研究。(6) 改革评估督导制度,推行表示指标和全面质量管理。美国推出《早期学习规范》和《幼儿教育课程规范和认证表示指标》等重要文件,目的在于确立新的幼教课程规范, 在幼教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专业认证制度。我们现有的评级评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需要与时俱进, 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监管制度。
二、英国EPPE计划和其带来的转变
EPPE计划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 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追踪幼儿教育效果的研究计划。政府共资助1500万英镑,分两个阶段(1997~2003年; 2003~2008年)对3000名儿童自3岁至11岁进行长期追踪研究。研究计划由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Iram Sira- Blatchford教授和其剑桥大学同行负责实施。EPPE追踪比较研究追踪来自141所学前教育机构的3000名儿童的长期发展情况,以确认某些学前教育机构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找出那些被确认为最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起特征。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持续的儿童评估、家庭背景资料、教学人员访谈、质素评估表、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个案研究等。
目前已经发表的第一阶段研究结果是对3~7岁儿童的追踪发现, 主要有以下结论: (1) 最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提供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和幼儿自选但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活动。(2)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在教师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3)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和师幼互动﹑分享程度有关。(4)最有效的早期教育应包括“教学”(teaching)和提供引导性的学习环境和常规。
据此研究效果, 英国幼教界正在转变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正如研究报告所说: “……幼儿教育必需放弃现有的非左(儿童中心)即右(教师主导)的两极化思维, 要力求在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事实上,一些获政府奖项的优质幼教机构早就实现了这种平衡。政府当前幼教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能够提供更多受过高层次训练的专业幼师来达到这种平衡。”
英国的研究对中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1) 放弃以往“儿童中心”、一切以儿童为主导的片面提法。(2)最好的早期教育应是在“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之间的平衡。(3) 儿童是需要教师来教(teaching)的。(4) 对幼教课程改革方向要重新考虑、调整。(5)中国现在急需而且也有财力启动一项类似EPPE的大规模追踪研究计划,以期为幼教改革、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实证数据。
三、台湾地区“李氏教改”述评
台湾地区于1994年9月启动了一场由李远哲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教改运动。因为这一教改带有鲜明的李氏特色,笔者称之为“李氏教改”。在过去十余年里,李远哲头顶“第一个台湾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在台湾搞他那套自以为是,实质上则是非常民粹主义式的教育改革。先前台湾的大学太少,大学门窄难进,因而就增设大学,导致台湾大学入学率膨胀至106%;因为认为大学入学考试扭曲了教育目标, 因此废除联考,结果导致同学素质直线下降;因为认为学习太辛苦,因此要改变教材和师生关系,发明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因而导致学习质量严重下降。事实上,“李氏教改”口号皆冠冕堂皇,而其结果则是同学负担更重,学费更贵,教育质量日益下降。直至2005年10月李远哲终于供认教改失败,并为此公开道歉。
近十年来,在某些政治势力的影响和冲击下,台湾已经进入了一个观念式的口号淹没一切的时代。任何人好像只要把“改革”这个标签抢来贴在自身头上,无论做什么事就都有了理由。十年来,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不时反对教改。2003年7月,台湾一百余位教授忍无可忍,连署发表《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万言书,炮轰“台湾教改十三大乱象”,批评台湾十年教改带来“四不一没有”的苦果,并提出四大诉求。这“四不一没有”是:政府不负责,教师不支持,家长不放心,同学不快乐,毕业没出路。
台湾前“教育部长”总结了“教改十大迷思”:(1) 引进的外国教育制度并不适应台湾的实际情况,发生南橘北枳的问题。(2)企图通过教改解决因社会问题而衍生的教育问题只是梦想。(3)教育决策人士欲圆自身的梦( 理想),却不设身处地为同学着想。(4)改革过于急功近利, 政策功败垂成。(5)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解决局部问题,制造更多问题。(6)决策者和管理者争功诿过, 教师成改革的替罪羔羊。(7)教育经费不增反减, 教育质量实在堪忧。(8)上下沟通不良,延误教改时机。(9)实际决策时教育专业人士参与不够。(10)宣传缺乏, 社会、家长配合不良。
台湾教改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台湾教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场教改的始作俑者李远哲空有教育理想而无教育工作经验,令整个教改决策变得粗糙、急躁、教条化和理想化。(2)执著的理想主义追求对社会实际所造成的危害, 由此可见一斑。理想主义自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过程中脱离社会实际而变得幼稚、片面和教条。(3)要防止患上“教改综合征”: 由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加剧,一个地区有改革,竞争对手往往也会选择改革甚至改得更多。这种为改革而改革,急于求成、愈改愈乱的现象就叫“教改综合征”。其主要病症之一就是先入为主地假设现行教育不行, 不和外国, 教师无能懒惰, 因而要改。但事实上这种假设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4)要防止推行个人色彩浓厚的教改:台湾教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场“一个人的教改”, 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智慧, 形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再加上因时间急迫,决策过程多为台面讨论(table talk),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 更未能充分地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决策时只见其利, 未见其害,实际推行时却只见其害, 难见其利。
四、香港地区幼教改革述评
过去十年, 香港地区幼教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幼教课程改革; 二是教育理念改革:总体朝向儿童中心; 三是推行表示指标: 迈向自评和自我完善之路。
1.课程改革: 在混乱中前进
近十年来, 香港幼教界引进了许多新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则推而不行,有些虽广为推行却被误解、错解以至变形走样。主要原因: 一是幼稚的理想主义心态: 追求完美,追求新潮,脱离实际。二是政策导向错误。过去十年, 无论是有关决策部门还是幼教界,普遍对香港社会生态环境和幼稚园客观困难缺乏充分考虑和清醒认识。幼教课程改革十年以后, 目前香港实际情况是: 70%以上幼稚园实行以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