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再磨《诺贝尔》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0:0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再磨《诺贝尔》后感
  《诺贝尔》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虽是之前上过的一篇课文,但此次再走进课堂,感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跟着现成的教案流程走,老师的话就太满,牵引痕迹也太重,少了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一番改课、磨课过后,教案设计时更关注课堂中的学生,淡化老师的主体地位,也由对学生的牵引逐渐转变为引导、点拨,让学生获得更多表达的机会。
  一、开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一开始,我从人物入手,预设在认识人物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文章重点内容——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同时把其余段落也稍加处理。
  之前的教案是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实现的:
  1、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诺贝尔。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出示人物图片和简介)
  2、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引读: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 ——
  3、过渡: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其实这些知识点的提炼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像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时间、地点,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等内容,在文中都有直接的说明,学生在预习过课文后就应该有所关注。这时老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而不是整齐划一地跟着老师完成一个个填空式的问题。于是,修改过后的教案就简单多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的也是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诺贝尔。通过预习,你了解了诺贝尔的哪些信息?
  围绕这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就会自动在脑海中搜索起来,回忆预习过的课文。问题的答案也不再唯一,可以是文中,也可以是课外搜集的。在能力范围之内有了自由回答的空间,在课堂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一下集中到文本内容上。这样的提问方式,不再让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为下文重点学习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也就有了提高。
  二、慎选角度,贴近学生感受
  学生的认识、感受很大一部分直接来源于生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容易让所学知识变得假大空,与学生产生距离。所以在走近这样一位伟人时,搭好学生和人物之间的这座桥梁很重要。在体会诺贝尔面对失去亲友和实验室时仍然毫不气馁的那份坚定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人物展开直接对话:
  当一个人的时候,诺贝尔就会陷入沉思:实验室里的一切都没了,亲人助手也因为自己的实验而失去了生命,我还要再继续实验吗?他又会和身边的亲友们怎么说呢?现在你来当诺贝尔:
  亲人们来看望你了。“诺贝尔,你的父亲和弟弟都已经去世了,连和你一起共事的助手都不在了,你一个人就不要再想着发明炸药了!”——
  他的朋友们来了。“诺贝尔,你的实验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一次爆炸就是给你一次最大的警告。你就不要再研究炸药太危险了,放弃好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0:05:30 | 只看该作者

  面对亲友的劝阻,面对这重重打击和困难,诺贝尔放弃了吗?
  这段对话中,老师扮演亲友来劝诺贝尔放弃实验,学生则扮演诺贝尔,展现他不放弃的一面。几次实践下来,学生虽都能很明确地说出“我不会放弃”,但这份不放弃似乎成了口号,背后所饱含的人物丰富的心理,是他们一时无法感受到的。他们只是凭借高大的人物形象做出了应有的选择,少了份情感上的触动。确实,对学生来说走近诺贝尔这样的伟人不仅在时空上有着遥远的距离,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制约着他们去理解诺贝尔的选择有多不容易。所以在新的教案中,让学生站在新友的角度,作为一个关心诺贝尔的普通人来劝一劝他:
  其实,诺贝尔失去的又何止这些!邻居们被他吓坏了,纷纷向政府控告。于是,政府禁止他在城里实验。他的亲人、朋友们都来劝他不要再研究了。如果你就是诺贝尔的亲友,你会对他怎么说呢?
  这样的角色转变降低了学生表达的困难,也避免了出现空洞的表达。学生一番真诚地劝解后,由老师道出诺贝尔坚定的心声,展现他“毫不气馁”的品质。
  三、学会追问,打开学生话匣
  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并不完整或者存在一些偏差。我们有时就会请另外的学生来继续作答,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固然是解决课堂问题的一种办法,但细细想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就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吗?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再推一把,继续地问一问,到时所得出的答案一定比其他同学或老师口中的正确答案来的印象深刻。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学会追问,在学生停滞不前或思维混沌时引一引,能让他们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
  在学习诺贝尔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时,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我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被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打动了,有一学生说到了“怦怦直跳”一词。
  生:我从“怦怦直跳”读出了诺贝尔的害怕。
  师:他在害怕危险吗?
  生:不是。
  师:那他害怕什么?
  生:害怕实验不成功。
  师:是啊,诺贝尔等这一天实在是太久了。除了害怕,此时的他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思考片刻):期待。
  师:期待什么?
  生:这次实验能成功,他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师:努力了这么久,他怎能不期待?眼看火星一点点接近炸药,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这样一追问,学生更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想法,也又一次思考、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了对文字内容的体验。

羊尖实验小学 周晨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