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展示课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8: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2.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同步探究》
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3.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生命体的细胞

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运输   光合作用  遗传   抗病毒

作业:
1.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       组成的。
2.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显微镜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使用的第二件观察工具。在前几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正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通过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也大体明白了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本课就重点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使用的是方法倍数约为100倍的光学显微镜。接着预习书本上介绍的显微镜各个部分的名称和操作步骤。
由于学校提供的显微镜较书本上介绍的显微镜来说简单一些,所以老师这时可以边示范边叙说操作步骤及注意点。
一、左手握着镜臂,右手托着底座将显微镜朝光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
二、用左眼从目镜往下观察,右手调节反光镜,直至视野下方一片光亮。这时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不可再移动显微镜获反光镜。(由于学生做了初步的预习,这里老师说的每一个步骤学生都能很快明确老师在操作那个部件)
三、将玻片标本放置在载物台通光孔的正中间,用压片夹固定住。
四、双手调动准焦螺旋将镜筒降至最低,这里的步骤稍和书本上有差异,然后用左眼从目镜下往下看,慢慢将镜筒向上调到视野下的图像色彩和线条都清晰为止,并将图像画于同步探究上。(这个步骤要让学生联想他们在使用放大镜调节最大放大倍数的那个过程,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也就容易记住该步骤了)。
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教授操作步骤和注意点,老师随机每组抽查2名学生。只有当抽查到的两名学生都能熟练地重复出操作步骤时,才能发给该组显微镜。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才能给仪器,不然学生无心听讲。拿到显微镜后要求每位组员轮流调试显微镜。

这样的上课方法需要2课时完成该课,老师也会讲解得比较辛苦,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严格的流程后,每班几乎只有个别几位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显微镜的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3 12: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