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生写作指导专题视频讲座观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0: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月25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我市举行的小学生写作指导专题视频直播讲座,聆听了实小沈芳老师的《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吴宏英老师的《陪同在孩子写作的路上》以及城一小施彩萍老师的《读写互动,改作互补》的精彩报告。
沈芳老师和吴宏英老师的讲座使我深刻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孩子从阅读走向写作,从仿到创。家长更要重视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老师要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家校合作,指导孩子阅读、写作。作为二年级的老师,我也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在指导学生写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兴趣的重要性。
听完本次小学生写作指导专题视频直播讲座,我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词:兴趣。我们做事情时可以感受到,感兴趣的事情更愿意做,做得更好。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的孩子来说更重要。想要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吸引孩子的写作兴趣。写作的兴趣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学生的阅读密切相连,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一、激发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直以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听、说、读、写方面,往往倾向于听、写而轻说、读。学生对说、读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尤其是“读”更为突出。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创设阅读氛围就至关重要。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孩子多读书,爱读书。我们再课堂阅读教学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平时我还和班级孩子一起阅读,进行师生PK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另外,我再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激发写作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从感觉入手,吸引兴趣。让孩子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让孩子把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说出来,你将这些东西都写在黑板上,在孩子面前连缀成一篇漂亮的文章,孩子会觉得非常好玩,会跃跃欲试,主动说出自己的句子,你不断鼓励他们,慢慢的孩子会觉得写文章是好玩的事情。孩子在游戏中学东西效率是非常高,如此训练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炼,各种文体的开头结尾都练习一下,孩子会喜欢作文课的。只要不要过于拘泥刻板,孩子的想象力比我们预料得要惊人。
    2.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
3.赏识学生,抓牢兴趣。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
4.仿写作文,巩固兴趣。什么是读写结合中的仿写呢?写作理论告诉我们,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5.观察生活,延伸兴趣。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1: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