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学生角度出发——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2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4时记时法》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书本中最难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也能够明白口中常说的“上午8时、中午12时、晚上8时”等这些时间指的是哪个具体的时刻,也有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下午1时就是13时,甚至有的学生知道用加12、减12的方法。但是这些知识都是零碎的,片面的,有的是家长灌输的。如何将学生这些零碎、片面的认识能够系统化、数学化,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节课在数学协作组小组活动中要上,之后在太仓市小学数学学科工作组大组活动中也要上,多次教学正好给我了很多思考、尝试、实践的机会,也让我收获了很多。
【前两次教学中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感受、认识到的时间,进行一次完整的知识梳理,在初次教学时,我打算从24时记时法入手,结合学生生活中对普通记时法的认识,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建立完整的记时观念。
教学中我通过钟面转动一圈,得到0时到12时,然后在黑板上贴出一根彩条,表示从0时到12时,接着追问学生:0时就是平时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时刻?(凌晨0时)6时还可以说成什么时刻?(早上6时)12时就是(中午12时)。接着钟面转动第二圈,得到13时到24时,再出示另一根彩条表示,也追问学生某一时刻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这样的目的是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彩条将不同记时法区分开来,同时又建立起两种记时法的联系,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只是在我的引导下,机械地说出某一时刻,被动地去发现两种记时法的不同,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缺少了学生真正思考的过程。
在老师的思维中,也许对理清这个知识的过程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易于接受却难于理解的知识。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让我思考了很久。
【第三次教学的思考】
前两次教学的尝试,让我发现学生口中能说的头头是道的有关记时法的知识,但真正运用的时候却无法和生活联系起来;还有就是学生对普通记时法的了解比24时记时法要多,但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普通记时法也是一个全新的知识,虽然本节课的课题是24时记时法,但要是对普通记时法不够了解的基础上是无法和24时记时法联系起来的。基于以上的考虑,第三次教学时我更关注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更有效到位的教学方法。
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普通记时法入手,出示一个9时整的钟面,让学生说说在这个时刻可能在做什么,让学生造成一个知识冲突,从而产生加时间词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普通记时法。再用学生平时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等照片,结合实际用普通记时法说说钟面上的时刻,进一步让学生把生活中对记时法的认识概念化,明确什么是普通记时法,这样的教学贴切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借助节目预报表、钟面时针转动、彩条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化的整理24时记时法,将知识数学化、结构化。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后,利用彩条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两种记时法的联系。
在这些环节的处理上,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教学下来,效果也相当不错,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两种记时法也能很好的认识和区分。但是本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是接下来比较的环节,我想通过一张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对应时刻表,让学生对比找出相互转化的方法,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是想帮助学生找到相互转化的方法,在头脑中构建一天完整时刻表的印象,能够指导学生学会方法。但是实践下来发现,我又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对我而言这是简单有效的,但是对学生而言缺少具体情境,只是枯燥的知识,效果就大打折扣。看来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支撑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6: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