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本主题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爱护环境为专题组织材料,内容丰富,科普性强。由三个部分组成:搜集信息、统计信息、制成表格。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利用学过的应用软件制作统计表,使学生明白垃圾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危害,如何处理垃圾。“垃圾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将其整理和统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还使学生从小养成不乱丢垃圾、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理解、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给学生创设情境中。因此在授课时,首先要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对我们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危机意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还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能自由地参与到其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信息,强化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准备一个介绍垃圾危害的课件;
2、垃圾实物(废电池、废纸等);
3、安装Word、Powerpoint、Flash等软件;
4、连接因特网。
五、教学流程
(一)导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同时是个垃圾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仅城镇垃圾总量就达到了1.5亿吨。而对其处理,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较为原始的“搬家政策”。这不仅传播细菌,污染环境,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这种较为原始的垃圾处理方法,还使我们每年因此丢掉价值高达250亿元的可再生资源。现在就让同学们以各种身份调查,对垃圾的危害和垃圾的处理进行研究,并利用学过的应用软件制作调查统计表,通过网络上交到有关部门,为创造一个洁净的生存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任务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或以不同的角色,对垃圾的危害和垃圾的处理展开调查、统计,并上交统计表。由于学生接触面窄,搜集的信息不多,如果一个人去做比较困难,可以几个人一起自由组合为一个小组分类调查,每一组都要在网上搜寻关于处理垃圾的方式方法。
(三)过程
1、分组、分角色调查
学生自由组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也可在父母的帮助进行调查),可以通过Internet、查阅报纸、杂志,收看(听)电视、广播,走入社区等方式搜集资料。
分组方式一:
(1)家庭垃圾统计组:调查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种类;
(2)垃圾的分类统计组:调查垃圾的分类、能否循环使用、是否对环境有危害;
(3)垃圾的处理统计组:调查垃圾处理的方式,分析每种方式的利弊。 分组方式二:
(1)作为居民:调查的结果是环保调查员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类调查的基础,因此应首先将居民区的家庭垃圾分类和处理情况作出统计并列出统计表(可参照书中的表格);
(2)作为环保调查员:由于这个角色对于社会上的垃圾分类情况以及居民家庭垃圾的处理情况都应有所了解,因此环保调查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情况作出统计并列出统计表(可参照书中的表格);
(3)作为记者:记者有义务将社会上的一切真实情况反映给群众,因此他主要任务是选择垃圾的最终处理方法,及对人民生活或是健康状况的影响作出调查,并列出垃圾处理调查表(可参照书中的表格),汇报你找到的有效处理垃圾的方式和方法。
2、提出问题
(1)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如果每人每天平均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全家一年能产生多少垃圾;
(3)垃圾的种类,每一类包括哪些垃圾;
(4)我们该如何处这些理垃圾;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垃圾的有效处理做哪些事情。
各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 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学生利用Word办公软件制作统计表。三个组根据本组的搜集的信息的特点进行制表。(可以以书上的表为例,也可以设计统计表,注意在制表时可以自己、也可以几个人共同设计、制作一个统计表)。
3、发布信息
(1)将自己或小组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发布;
(2)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其成果,并指出优点和缺点;
(3)给自己的家人作一个“垃圾和垃圾处理”的演说;
(4)将优秀的调查的成果打印输出,散发给亲朋好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