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教版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5册)教案第十一课大海行船—直线运动动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8:3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让元件(也就上动画的组成部分)动起来。此环节是做动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动画元件做的不理想,就会影响整个动画的效果;本课第一次接触到了动画,动画的制作又全部依靠帧来完成,学生在学习起来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在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应紧密结合各种帧的特点,让学生去想、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再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上。
重点是了解元件的“影片剪辑、按钮、图形”三种属性;
难点是关键帧的创建。
二、学生分析
通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急切的想接触到动画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种心情也会使学生心情过于毛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动向,及时将学生过于兴奋的心理收拢,并提醒学生注意各种帧的特点,学生一定要细心,要清楚每个精美流畅的动画,都是需要下大力气,画若干帧才能完成的。在完成作品时注意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对奇思妙想要鼓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元件里的三种属性;并能利用矩形工具画帆船;用颜料工具为帆船上颜色;创建关键帧,完成动画效果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动手实践的东西较多,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从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64M以上内存 
软件资源:win98,win2000,Flsah 5
素材资源:教师准备帆船的图片,有条件可以展示帆船的模型或准备一段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分组合作,评价交流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帆船图片(或展示模型、放录像)动画中已经有了蓝天、大海、小雨……,启发学生觉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呢?让同学自己想到要是有条船就好了。这里教师也可采用前几课的作品导出,问学生作品中缺少了什么。从而点出本课学习内容是:
1、介绍新元件里的“影片剪辑、按钮、图形”。
2、利用矩形画帆船;并为帆船上颜色。
3、如何为大海增加图层,创建关键帧的位置,完成动画效果。
(二)自学探究、协作学习
建议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新元件”的三种属性:图形、按钮、影片的学习,建议教师安排学生利用自学课件完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和帮助的尺度,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不仅要在课件上介绍清楚,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注意交代图形与影片的区别(图形是影片的一部分)。
让学生通过以往学习过的软件相互对比,用矩形工具画出帆船,并为帆船上颜色。这里的直线、铅笔、油漆桶……工具同画图中的基本一样,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巡视并做出指导。注:这里如何用箭头工具更改顶点以及弧线(学生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颜料桶和墨水瓶的功能一定要学生区分开。
关键帧的学习,教学可以采用分组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相互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的协同能力。教师最后要对关键帧的概念和作用要交待清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所以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有余力学生要鼓励他们自己创意一个动画;一般同学能完成帆船驶过大海就可以。教师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解决思路要及时反馈,发挥有经验的学生的作用,在班级里形成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小老师的风气。
六、评价建议
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同时,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教师评语不能固定模式,但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一般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里可以以组为单位,小组间进行评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 2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