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有方法,才干学习好
文/ 王晓春
这里所说的“方法“,指的是学习方法。
近些年来,人们对学习方法越来越重视了。教师开始研究学法,有的甚至提出学法决定教法,有的学校还开了学法课程,课外还有一些学法培训班。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不过据我所知,这些学法指导,几乎都是一刀切的。当他提倡某种学习方法的时候,就只说它的好处,对谁都有好处,对谁都适用,用了准灵。
还有些人把学习搞成某种模式,几个环节,几个步骤,据说人人都必需这样学习,否则成果好不了。
还有些人总结了一些高分生、状元生的学习方法向大家推荐。家长想:人家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把小朋友送进了清华大学,我用同样的方法,我的小朋友当然也能进清华大学。
有没有这样一种灵丹妙药式的学习方法呢?
没有。小朋友与小朋友不一样。有的用这种学习方法灵,有的用那种学习方法灵,所以要因材施教。比方说记忆。有的小朋友听一遍记得清楚,有的小朋友看一遍记得清楚,有的小朋友念一遍记得清楚,有的小朋友写一遍记得清楚,有的小朋友说一遍记得清楚,有的小朋友和他人讨论一下记得最清楚。还有的小朋友用笔在纸上画各种图和符号,他人看不明白,他自身却觉得这样记得最清楚。
我见过一个小朋友,把该记的东西编在流行歌曲里唱着记,效果很好,情绪也不错,这种方法要推广,肯定会有人说是“半疯“。再比方学习的姿势。有的小朋友喜欢正襟危坐,你让他姿势随便一点,他就不舒服。还有的小朋友正相反,老是动弹,好像身上爬着虫子,屁股下安着钉子似的。一般教师会很反感这种同学,因为你从讲台看下去,他们实在是“闹心“。于是你就批评他,你就怀疑他“多动症“。可是你会发现他对批评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或者改一小会儿,马上就恢复原状。为什么?因为他就是这种人。若遇见一个厉害的老师,真把他管服了,坐得笔直,这其实更失败,因为他脑子不转了,学习效果反而不好。有些人就是要一边动一边学习的,不动反而不正常。再比方预习,很多讲学习方法的人都提倡预习,还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我看不一定。有不少学习成果非常优秀的小朋友是从来不预习的。有些小朋友对首次听到看到的东西印象特别深,第二次听到看到就觉得没有意思了。这种小朋友就不适合预习,预习破坏了他的新鲜感。我认识一个小朋友,他总是第二遍学习的时候记得清楚、理解得好。仔细一研究,原来他是细节理解能力强,而整体掌握能力差,他画画也是细节精彩,整体结构不佳。原来这种小朋友学习第一遍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细节,需要学第二遍加以整合,才干形成完整的知识画面。这种小朋友就特别适合预习。我给他的建议是寒暑假宁可少复习,也要把下学期的课本提前看一看,而且要养成看目录的习惯,以便对知识的大框架有所了解。
所以,我所谓的“有方法“,指的是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找到这样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现在,学校虽然经常喊因材施教的口号,实际往往落空,因为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很难给予个别照顾和辅导,再说学校有很多一刀切的规章制度和检查评比,也容不得教师因材施教。这种局面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一时还不好改变,所以我说句怪话:如今的因材施教,主要得指望家长,而不能指望学校。
怎么做呢?假如说小朋友在学校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跳整齐划一的集体舞,那么在家里,家长就可以尽可能帮小朋友找到适合他自身的学习方法,用自身的方式学习。家长千万不要从哪里看了一本书,或者听什么人讲一种学习方法特别灵,就拿回来强迫小朋友照着办,这属于“瞎指挥“。家长也不要逼着小朋友亦步亦趋地照老师说的方法学习,家长更不要撒手不论。比较好的方法是经常向小朋友推荐一些学习方法,让小朋友自身试用,最后自主决定弃取。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培训班,也可以让小朋友去看看,学一招是一招,不要照搬。假如小朋友的学习状况家长看着不顺眼,不要轻易干涉,要看看效果再说,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给小朋友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小朋友自主权,给小朋友提供足够的信息,他才干逐渐找到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