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入学前如何培养小朋友对学科类课程的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朋友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每个做家长的都会为之焦急,以上海目前的幼儿教育的普遍现象可以看出,许多家长一般都会在入学前的一年或半年左右对小朋友进行强化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突击教育。从书店买来大量的参考书,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学科进行恶补,以免自身的小朋友落在其他小朋友的后面。然而实施了这么一系列计划以后,大局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提高,相反却出现了对学科类课程畏惧的心理;而另一局部小朋友也从这一系列的补习中得到了好处,因为他们提前学完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到正式上课的时候显得很轻松,哪怕有些科目的局部内容没有明白,但到考试的时候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家长看了也觉得提前教育的确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朋友的成果不再名列前茅了、甚至一落千丈、许多很基础的东西根本没有搞明白,渐渐地这局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也消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小朋友根本就不是读书的资料?接着家长们苦口婆心的劝导、怒目横对地训斥、棍棒交加!等等。但最终都不能对小朋友的学习有任何的协助。
  发生这些情况的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家长没有正确对待学前教育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做好这项工作其实非常困难。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作为家长不能进行简单的模仿,比方:同事或朋友的小孩在学前看了一些书,上学后考试分数很不错;或是看了某一本学前教育的书,就开始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些做法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家长忽略了被教育的主体----小朋友自身,每个小朋友的个性特点、习惯、生活、兴趣都不尽相同,那为什么家长不仔细想一想他人的胜利是否适合自身的小朋友呢?难道一句名人名言就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小朋友了吗?难道一本同样的书就一定适合每一个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环境的小朋友吗?我想每个家长假如都能考虑到这一些方面的话,结论也就自然不难得出了。对,也就是我们首先必需了解自身得小朋友,同时也必需知道儿童也有着虽不复杂但也曲折的幼儿心理学,小朋友的求知欲是天生的,假如不信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其知识结构几乎可以说等于零,然而在其后的某一天,忽然他学会了一个动作,或是一个表情,你一定很开心,但这时你已经忽略了这来自于婴儿自身的求知欲望,因为这一现象实在是太普通了;接着在你不懈的努力之下,他又学会叫爸爸妈妈了,你同样会兴奋;长大后小朋友会缠着你问这问那;这一切都是于求知欲分不开的,再想一想,大人们也有这种求知欲,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或一些新的事物,我们总会尝试着去了解它、分析它、掌握它,这也就求知欲,假如我们了解了这些,那我们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了。
  既然求知欲是天生的,无论你的学习成果如何,求知的欲望始终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那么作为家长就必需去寻找一种方法来引导这一种欲望,使之用于当前的学习之中,而这种方法的寻求必需建立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也就是通常说的理论结合实际来制定方案,在此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 从答案中发生问题。 当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少局部小朋友不懂的名词或内容来解释,而这局部的名词或内容又可以通过书本中一些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让他自身来寻找,以刺激其求知的欲望和寻求答案的欲望,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一种从书本中找答案的好习惯。
2. 依样画葫芦学习推算能力。 很多家长都会为小朋友做加减法的时候用手指协助计算而感到头疼,想尽方法阻止这一做法,而一旦失去手指的协助,一些小朋友几乎无法表示出平时的计算能力。以呈三角形的加、减法口诀表为例,以实物教学法使其熟记三角形的三条边,既1 1,1 2,....1 9;1 9,2 9....9 9;1 1,2 2...9 9以和5 5。其他数字的加法,都由这几个相对简单的数字中推算出来,也就是从三角形的三条边往里推算,中间的运算由5 5往外推算。假如我们要计算3 6,那么我们可以从1 6开始,然后是2 6,最后是3 6,答案自然出来了,刚开始可能你觉得这种方法并没有死记硬背来的快,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其运算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同时使用推算可以让小朋友明白再难的计算都是从最简单的计算开始的,也能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6: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