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1: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
  “有教无类。”这是25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要了解自己弟子,也就是被教育者不同的性格、才能、志趣、特长等,并根据这些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最早的“因材施教”。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是“因材施教”的积极拥护者,早在1919年他所撰写发表的《教学合一》一文中就曾提到:“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一来先生收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是陶行知先生第一次与“因材施教”联系起来。而在他的著作《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需要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这里,陶行知先生以“松树与牡丹”为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如果不“因材施教”所会带来的问题,还肯定了“因材施教”的价值。
  无论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孔子,还是一生践行“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陶行知先生,他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都是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很明显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人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人能力,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松树”与“牡丹”一样。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方式、评价标准和教育观念,让教育始终贴合学生的实际。
  一.改变教育方式。
  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成绩决定一切,对于教师而言,也就主要看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考试、作业、考试……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是这样机械式的“学习”,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智力不等于成绩,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就首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一般能力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再进行相应的指导。
  语言、操作、思维等能力并不是几次作业,几张试卷能够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在新课改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的学习,要求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遵循自己能力的侧重点进行发展,而不是束缚他们,“改变”他们,成为课堂、教师、成绩的奴隶。
  二.改变评价标准。
  说到状元,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在学习上成为状元,虽然踏入教育界时间不长,但是也知道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状元,班里有一个孩子,学习并不优异,但是在与人交往方面,没有人能及得上他。他可以独自一人乘火车千里迢迢回四川老家,虽然在学习上表现不理想,但是在交往交际方面,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状元”。因此,在这个学期的家长会中,我和他父母交流时,肯定了这个孩子的“优秀”,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信,他的未来还有另外的精彩。
  但社会上对于类似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西方国家在这一点上“走”得比我们快。以美国的哈佛大学为例,它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1分,其它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这就意味着,哈佛大学录取的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看重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特长很突出,哈佛校方就派专家组进行评定以判定其才能,只要通过评定即可进入哈佛深造。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笑声中有爱迪生。”虽然改变对学生评价标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只是希望,在未来,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有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我们,不要做这条路上的绊脚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1:22:12 | 只看该作者

  三.改变教育观念。
  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家长也非常注重学生特殊能力的培养。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了无锡少年宫的兴趣班,有学二胡的,有学钢琴的,有学奥数的,有学古筝的……一到星期六、星期天,他们是忙得不亦乐乎。乍一看来,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可是学生却对这样的培养怨声载道。因为在选择何种兴趣班时,做出决定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家长们选择的依据也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而是孩子学什么对他以后的求学最有利。此时的家长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从前的先生”一般:“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一来先生收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带有功利性质的培养方式,往往只会取得反效果。
  要培养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是“松树”还是“牡丹”,再为孩子选择相应的“兴趣班”。具有音乐能力的孩子,去学古筝,学钢琴,总比具有绘画能力的孩子学得好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培养学生特殊能力时,作为具有决定权的教育者们要以“学生”为本,不是我想让孩子学什么,而是孩子擅长什么,爱好什么,就帮助他,引导他,让他去学,去尝试。
  兴趣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乐学,才能乐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这个道理。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的梵高,生活历经坎坷,如果不是对绘画情有独钟,也许我们就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可以先问一问:“你喜欢什么?”在对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牢记“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对学生任何能力都要正面看待。没有能力的好坏,只有能力是否发展。能力不等于智力,智力不等于成绩,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确实不够理想,学校的测试都是低空飞过,但是她在绘画方面特别突出,在各级各类绘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绘画能力也是她能力的体现。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但打开了一扇窗,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作为教育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拓展道路,指明方向。不让彼得的“木桶理论”在这些孩子身上成真。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古老而又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体现。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不是制造流水线产品的工人。因材施教,我们创造的是有色彩的生命,造就的是祖国辉煌的未来。

羊尖实验小学 闵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9: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