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风景如画 《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A、B两段主题的音调,并能在整首乐曲中辨认,知道乐曲主奏乐器以及创作的相关背景。 2、聆听乐曲,知道乐曲表现的内容,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用合作方式的体验乐曲结构。 3、喜欢聆听《森林狂想曲》,进一步探寻乐曲的音效伴奏,并能积极参与到再现乐曲的活动中来,感受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演唱会,小动物们早早的被布谷鸟叫醒,听听,都有哪些小动物?(播放:动物的声音)引子部分 生:蛐蛐、布谷鸟、青蛙、。。。补充:秧鸡、飞鼠、 师:这些小动物都是怎样叫的?找一个你喜欢的,学一学。 在森林里,青蛙和布谷鸟可以算得上是歌声最优美的歌唱家了。 板书: 青蛙: 2∕4 × ×× ︱ × × ︱ 布谷鸟: 2∕4 × × ︱ × × ︱ |
练习要求:根据节奏试着填上青蛙的叫声,注意节奏的重拍,突出强弱 根据节奏试填上布谷鸟的叫声,注意强弱、声音的感觉分两组,青蛙和布谷鸟的声音交替进行,突出层次和强弱 师:分两组,青蛙和布谷鸟的节奏交替进行,突出层次和强弱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做好铺垫】 师:真不错!小青蛙和布谷鸟唱的多开心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开始今天的欣赏。 二、初听全曲: 1、 与森林共赏: 今天我们要随着一首乐曲来一次奇妙的森林音乐之旅。 板书----《森林的歌声》 【播放影象资料】《森林的歌声》的视频资料 师:听的时候,你可以用点手心的方式感受乐曲的速度。并思考问题: 乐曲给你什么感受?你听到一个怎样的森林? 生:乐曲轻快、流畅 生:一个热闹的欢乐的森林。 师:从始至终都很热闹吗?安静—热闹—安静 2、 与森林共奏: 师:乐曲中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动物声、乐器的声音) 师:乐曲中主要用到了三种乐器,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一种、第二种、、、、? 生:笛子、小提琴、吉他 【播放:笛子、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并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 【设计意图:全曲感受,对乐曲留下整体印象。】 三、分析乐曲: 与森林共舞---听乐曲结构 1、我们对乐曲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乐曲的第一段旋律--a: 师:聆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再用点手心的方式感受乐曲速度。 【播放乐曲旋律a】 旋律a:2∕4 6 1 3 5 ︱ 3 3 2 ︱3 3 2 ︱ 3 67︱ 1 3 2 1 ︱6 5 ︱ 3 - ︱3 - ︱6 1 3 5 ︱ 3 3 2 ︱3 3 2 ︱ 3 -︱ 1 3 2 1 ︱6 5 ︱6 - ︱ 6 - ︱ |
师:同学们听完a段旋律, 这段音乐是用什么演奏的?—笛子(独奏) 除了笛子的演奏还有什么声音?---小动物的声音 乐曲的速度是:慢、稍快、很快? 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轻快、流畅 (笛子的音色明亮、清新,再加上稍快的速度,使旋律既欢快又流畅。) |
再来体会一次:边听边模仿吹笛子的姿势。 下面我们再通过模唱进一步感受乐曲: 师弹奏a段旋律,生看谱模唱 (1)用“la”“lu”模唱旋律 跟琴:慢速分句模唱/跟琴:稍快不分句模唱/跟音乐哼唱(做吹笛子状) 【设计意图:熟悉了主旋律,加深了印象。】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我们分析一下a旋律中有哪几种基本节奏型:(分析第一乐句) ①:2∕4 × — │ × — │ ②:2∕4 × × ︱ × × ︱ ③:2∕4 × ×× ︱ × ××︱ ④:2∕4 ×× ××︱×× ××︱ |
师:看似很难的旋律,其实正是由这些基本节奏型组成的。正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交替出现才推动了旋律的发展。同学们,我们一起练一练。(选拍手方式) 将旋律和节奏对照,按照旋律的发展,拍打出a旋律的节奏。 6 1 3 5 ︱ 3 3 2 ︱3 3 2 ︱ 3 67 ︱ 1 3 2 1 ︱ 6 5 ︱ ×× ×× ︱× ×× ︱× ×× ︱× ×× ︱×× ×× ︱× — │ 3 - ︱3 - ︱ 6 1 3 5 ︱ 3 3 2 ︱3 3 2 ︱ × — │× — │×× ×× ︱× ×× ︱× ××︱ 3 - ︱ 1 3 2 1︱ 6 5 ︱ 6 - ︱ 6 - ︱ × — │×× ×× ︱ × × ︱× — ︱ × — │ 让学生稍做练习,再集体展示。 再次聆听音乐a,将学生分两组,一组跟音乐哼唱旋律,一组拍打节奏型,拍打节奏的一组,声音稍弱些。 (2)请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乐曲的第二段主旋律:b 师:聆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边感受乐曲速度,边听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播放旋律b】 旋律b:2∕4 1 2 3 4 ︱5 4 3 ︱2 2 3 ︱ 2 –︱ 6 7 1 2 ︱ 3 7 6 ︱7 - ︱ 7 - ︱1 2 3 4 ︱ 5 4 3 ︱ 2 2 3 ︱ 2 - ︱1 3 2 1 ︱6 5 ︱6 - ︱6 - ︱ |
师:同学们听完b段旋律: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独奏 除了小提琴还有什么声音?----小动物的声音。 乐曲的速度是:慢、稍快、很快? |
小提琴优美的音色再加上稍快的速度,使旋律委婉、流畅,又不失欢快的情绪。 再来体会,边听边模仿拉小提琴的姿势。 跟琴:慢速la模唱/跟琴:稍快模唱/跟音乐哼唱(做拉小提琴状) 师:我们一起来看b旋律的乐谱,来看b旋律中的基本节奏型: ①:2∕4 × — │ × — │ ②:2∕4 × × ︱ × × ︱ ③:2∕4 × ×× ︱ × ××︱ ④:2∕4 ×× ××︱×× ××︱ |
师:原来还是由这些基本节奏型组成的,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已经熟悉这四条节奏, 对照b旋律的歌谱,拍打出相应的节奏型, 一组跟音乐哼唱旋律,一组拍打相应的节奏型。 师:(现在我们正在积极运动的不只有手还有大脑,更包括身体其它部分的积极配合,音乐欣赏,就是要在或欢乐或激动或忧伤的情绪中,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同学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鉴别音乐,感悟音乐的能力。) (3)请同学们体会第三段旋律:C段是最热闹的一段,聆听时: 请注意:这段旋律是很强还是很弱?与a、b、和c比起来他们的力度就稍微-----弱一点。 一种乐器演奏,还是多种乐器合起来演奏?就是?------合奏(因为是多种乐器的合奏,音乐色彩很丰富) 那么a、b是一种乐器单独演奏,就是?---独奏(音乐色彩就相对单一)、abc的演奏形式不一样,所以音乐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演奏时又用到了什么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其他乐器的合奏 旋律从力度上来分析-----很强强还是强? 相比之下a,b的力度是很强还是强? |
旋律c通过乐器的多样加入和演奏形式由独奏到合奏的转变,声音逐渐加强,音乐色彩也变得丰富起来 总结: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图表,一边完整聆听乐曲 听辩乐曲的结构: 师:完整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三段旋律a,b,c,出现的先后顺序。 【播放 ababca】 生:听辨分组听辨音乐, 板书乐曲结构: a—b--a--b--c—a 同学们,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一段,就整首乐曲而言,只是第一部分,整首乐曲是以小动物的叫声为引子,然后演奏ababca作为乐曲的第一部分,又以动物的叫声为间奏,然后重复演奏ababca作为乐曲的第二部分,最后以动物的叫声作为尾声,结束全曲的。 与森林共唱--感受音效的伴奏 1、听一听、找一找、拍一拍 师:同学们通过听乐曲,动物的叫声集中出现在哪三个地方? 生:前奏,间奏,结尾 师:其实,在乐曲的找中间,动物们担当了伴奏的角色.一起听,听到的时候请你举手表示【播放:ab】 听ab找动物的声音出现在哪? 听ab师引导学生在动物声音处加入拍手, ×× × 动物叫声的出现,丰富了音乐色彩,烘托了音乐气氛,使乐曲显得清新、自然、富有生机、充满情趣。 2.按节奏和曲中动物一起为乐曲伴唱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模仿布谷鸟、青蛙声音为乐曲伴唱。 师:播放ab ,引导学生轻声加入青蛙和布谷鸟的声音。(注意强弱,更有层次感) 我们一起来看乐曲的结构: a—b--a--b--c—a,刚才我们给第一个a—b的每句结束句处,拍打×× × 下面还有第二组a—b我们加入刚才练习的节奏为它伴奏怎么样?a\b我们是怎么练习的同学们还记得吗?(两组,一组哼唱旋律一组轻声拍打节奏)我们知道c是乐曲中最热闹的一段,我们就把四条节奏同时演奏,来衬托这种热闹怎么样?同学们同意吗? 当a旋律第三次响起,我们就不要节奏来伴奏了,只要青蛙和布谷鸟的声音就够了。好像感觉森林又恢复了安静。 师:我们一起把最难的、中间的a--b—c连起来来一遍。 播放abc,引导学生分组哼唱和拍打。 师:同学们的表现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真是太棒了,看似很难的问题,却一点也难不倒我们同学,那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整表现a—b--a--b--c—a! 注意:老师的手势表现了强和弱。哪组同学该进入,哪组同学该准备,请同学们一定要,看老师的指挥。 [设计意图:用游戏方式参与音乐,感受乐曲、理解节奏、再现升华] 与森林共欢乐---合作表现 表现全曲: 师:让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完整的演绎一遍。按照ab ab c a的排列顺序,尽情表现。 指导学生完整表现a—b--a--b--c—a。 【师播放旋律ababca 】 (看到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同学们已经在音乐中体会到了快乐,老师也一样,一节课下来,很满足,很幸福;虽然我们对乐曲的理解还很浅显,虽然我们的表现还有些生涩,没那么完美,可是,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已经很努力了,你们是最棒的。) 四、介绍乐曲: 师:同学们喜欢这曲子么?让我们感谢曲子的制作者。 师介绍: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森林的歌声》是《森林狂想曲》其中的一首,它是由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等5人经过耗时5年的制作,深入全台湾森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他们的目的宣传环保,爱护动物。 但是同学们,现实的问题却是我们国家每年有接近50余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刚才听到的美妙声音就此不再重现,如果像白鳍豚、华南虎、东北虎亚洲象等人类的好朋友在5年或10年以后,我们再也见不到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保护野生动物,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祝福,愿森林的歌声永远这样美好…… 教学反思: 本课《森林的歌声》的欣赏,我采用分层分要求逐步展开教学的,首先谈话导入进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聆听,领略大自然森林中奇特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通过音乐听出大自然的声音,例如,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 学生在进入课题后,介绍了音乐中三种乐器的声音,并通过音响让学生感受三种乐器的声音特点并总结归纳,然后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加深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学生了解到笛声的明快活泼;吉他的优美抒情;以及小提琴的柔美流畅,并知道了三种乐器属于吹拉弹哪一种乐器,让儿童的心身融入到音乐给予的美的感受之中,进而让儿童感受、体验及表现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后我将这首音乐作品分成三个主题来听辨,然后让其谈谈初听音乐的感受,感受其情绪。了解到第一主题情绪是欢快活泼,第二主题情绪是抒情优美,第三主题情绪为热烈的。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聆听,并跟着钢琴轻轻哼唱,用衬词Deng、La、Di带入曲谱中跟唱,加深三个主题音乐的印象。听完三个主题后,用音乐小游戏我是听辨小能手来检验学生对三个主题的熟悉程度。接着,将乐曲完整播放,并用手势和数字表达乐曲中各个主题出现的顺序,通过从音乐情绪的不同,旋律的不同,让学生充分发散了儿童对音乐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同时,运用音乐要素表述出音乐的节奏的明快,旋律的流畅。课中,再让儿童仔细聆听音色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歌曲配伴奏。我不断摸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结合,教师始终贯穿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生成和发展,并将着力点着眼于培养儿童知识拓展,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配合各环节提问与思考,让儿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从听、想、议、唱、演等形式里,使每个层面的孩子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这次公开课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体不是很清楚,给听课的老师感觉教案不简洁明了,显得繁琐。在教学过程中,拓展部分,由于提前没有预设,到同学们自由发挥时,同学们情绪过高,场面有点失控,幸好,及时用拍手打节奏的拓展环节将课继续进行。第二次公开课,比第一次公开课来说,自己准备更充分点,似乎找到了上课的基本规律。当然这还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并且长期的坚持研究课程,多想,怎么上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将难的知识点简单化。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地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