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6课 百花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0: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6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1、能三人一组合作,分别用动作表现《花之歌》音乐的三个不同的主题。
2、能听辨出《对花》乐曲中表现“对花”的两件乐器音色,感受与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景。
3、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采花》伴奏,能与小组同学一起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并交流展示。背唱歌曲《采花》
4、在学唱歌曲《编花篮》中,感受方言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
教学内容:聆听《花之歌》《对花》
演唱《采花》《编花篮》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聆听《对花》
          2、演唱《采花》
教学过程:
一、        聆听《对花》
1、        点题、释题“对花”,启发学生把“对花”与“对歌”、“对唱”练习起来,了解“对花”这类歌曲的特点。
2、        聆听乐曲第一部分“对花”,听出乐器音色上的“对花”。
(1)第一次聆听,设问:你能听出乐曲中哪两件乐器在“对花“吗?
(2)第二次聆听,用动作模拟乐器“对花”。
(3)男女生对唱的形式哼唱主题,熟悉主题。
(4)播放河北民歌《对花》的演唱版本
3、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不同行情绪的乐段,知道乐曲的结构。
4、简单介绍《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
二、演唱《采花》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
2.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教学内容: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  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
1、        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2、        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        (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        .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        .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        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7、        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        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        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        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07: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