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活动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用厘米做单位的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组织交流所用方法和对测量方法的感受。结合学生的感受,教师引出米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测量大物体时厘米不足够,从而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长度单位的内需,同时初步感受到了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
活动二:找身边的“1米”。利用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在交流的过程,有些描述可能是稚嫩的,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表象资料。
活动三:感受身体上的“1米”。借助课前学生准备的长度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再与同桌合作,拉一拉一米,感受1米在自己身高的哪个位置,在操作过程中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活动四: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理解的。针对这个难点,组织了学生用学生尺来合成米尺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测量工具作用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活动五:利用教室黑板长度4米、教室长度9米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边数数边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
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
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