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对的艺术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研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溢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同学的考虑、激活同学的想象,不只让同学体会到表达自身的胜利感,也对自身的思维予以反思。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的误区:[1]随意式提问荒废同学;注入式提问禁锢同学;笼统式提问迷惑同学;轰炸式提问摧残同学;命令式提问远离同学;模糊式提问愚弄同学。教师要自觉发展和完善有效提问技能,推动有意义的、目标明确的教学对话。
一、课堂上,教师为什么要提问?
为什么要提问,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同学是否理解了讲授的内容,把提问作为评价同学学习的一种手段。受这种重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关注“记忆性”或“复述性”提问,把提问变成了询问(亦或审问)的工具。提问不只是评价同学、调控教学的手段,它更为重要的功能是要充沛展开师生的思维并促进教学对话,那些能够促进同学思维发展的问题正是促进同学学习的良好契机。
1、评价学习效果。提问可以协助教师了解同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获悉同学的种种错误理解。假如不向同学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同学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同学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身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干发现教授沟通上的错误。
2、诱导同学参与。更确切地说,提问是使同学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考虑状态,并引导同学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同学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同学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2]有效提问是同学学习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欲望,表达同学自身的想法。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同学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明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创见,以激活同学的发明力。
3、促成对话教学。有效的提问以和即时的应对、反馈是对话教学的生长点。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对话来实现的,具体包括与世界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教学对话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使教学过程远离说教的特性,变成同学一种自然、自发的行为。
二、什么样的设问更有价值?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同学考虑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底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同学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同学都想研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动身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
1、逾越性地设问,为同学打开一片天
很多教师的设问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同学记忆或复述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们会照本宣科地给出“异口同声”的“完美”回答,但这些脱离同学生活和感受的问题则显得呆板、教条。同学已经习惯了这种回忆、复述性的问答,总以为答案在书上,没有意识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考虑。一个好的设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越同学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同学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考虑。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动身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对于社会问题的考虑,对于人生的考虑。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同学通过批判性或发明性考虑解决问题,把同学的学习与同学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同学打开另一片认识与考虑的天空。
2、开放式地设问,把教学导向对话
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干促成教师与同学的教学对话。根据同学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考虑,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规范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规范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让同学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型问题。比方:“这篇文章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从外表上看,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实际上通过问题牵引、甚至控制同学的思维,让同学的思维走向既定的轨道。
在获取同学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考虑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思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性的问题,要能够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操作,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开放式问题的措辞和语调要标明问题的意向,如问题主干的设置上可以运用“什么”、“为什么”、“怎么”和“以什么方式”这样的词取代“能不能”、“会不会”这类的限定性词语,为同学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发明时机。
3、逻辑性地设问,让考虑向深处发展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相互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同学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他们完整的考虑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同学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3]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提问,需要老师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掌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和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然而,我们教师的提问一直陷入讲解太多主题、讲解过多陈腐的或毫无意义的琐细知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以有效知识为核心组织学习内容,从深度上研讨发展这些理论。
三、怎样建构有效提问?
提问并不止于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时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战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同学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同学提问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同学很少有提问,同学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当场提出,这导致课堂提问是一种单向的交流。也有些同学的提问,或者被老师忽视,或者因为出乎老师的意料而轻描淡写的忽略掉。我们的老师习惯于对课文进行仔细的讲解,经过老师的详尽解释,同学也没有什么问题了。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绩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小朋友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么”,小朋友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教育的关注点。同学自身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同学的兴趣来达成教学目标,而激发同学学习动机的钥匙正是他们自身提出问题。同学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并不是“成人”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们自身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控制感对于一个人的胜利是很重要的,而同学自身提问题则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控制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教师要赋予儿童“权威”,相信他们自身有能力去探索知识。
同学很少在课堂上提问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老师尚未形成尊重同学提问权利的意识。很多同学害怕老师提问,不论是容易的还是复杂的题目都不敢回答,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课堂环境。教学中要建构弱权势课堂文化,即是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教师需要以平等、开放、老实的态度向同学提问,注意自身的语气和用语,防止消极的提问,因为消极的提问会降低同学回答的渴望。通过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使他们真正了解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发现新的问题。
2、仔细倾听同学的回答
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他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教师可以通过回答进入同学的大脑,考虑他们是怎样考虑的。倾听同学的回答,意味着教师要学会从同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也要求教师把时间和重点放在分析儿童的考虑方式上,而非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为了能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同学的考虑,教师要对内容有一个坚固扎实的了解,必需知道提什么问题能协助同学消除误解。仔细倾听同学的回答,不只是要听同学回答的信息,也要透过内容捕获每一个小朋友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所以教师更要听其发言中所包括着的想法、心情,与他们心心相印。
3、让同学证明自身的回答
提问的过程不只仅是诱导同学参与教学,它还要尽量引导同学给出回答的理由,也就是当同学给出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身的答案。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协助同学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同学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
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回答,教师都要努力让同学自身给予证明,而不应该仅仅质疑不对的或有分歧的答案。在给出证明的过程中,同学会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身的语言,详细地论述自身的观点和理由,形成自身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同学也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身的回答,可能在深入考虑的过程中自觉发现自身认知上的矛盾。久而久之,同学会发展反思自身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4、运用答案、问题并给予即时反馈
教师不只要仔细倾听同学的回答,还要尊重并认真考虑同学的提问,能够依据同学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当同学回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可以使同学趋向真正的理解。比方,在教学《分数的发生与意义》时,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笼统的“单位1”的概念,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是单位1,而不是单位2或单位3呢?”老师被同学的回答弄得措手不和,便把这个“球”抛给了其他的同学。深入考虑会发觉,同学提出的疑问正是同学理解“单位1”这一概念的核心。假如老师多从同学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则可以以同学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同学看到自身的问题被关注,就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身的学习。
5、尊重不确定性的回答
提问过程要稍微超越同学的现有发展水平,因此教师的问题不能经常得到满意的回答。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的同学会表示出模糊、抵触、缓慢的想法,或者陷入等待的时刻。此时,老师不能简单地判断同学的行为为发言不积极,也要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考虑的价值。“明晰的考虑或表示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考虑和表示往往在发明性的考虑和表示中更能发挥威力。”[4]尊重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更加丰富。
6、给予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完成教学对话的一个关键问题,问题提出后,给同学留出考虑问题的时间,能够提高同学回答问题的质量。假如我们期望同学给出理由充沛的回答,那么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回答。一旦同学开始回答问题,就必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意识到回答问题是一种责任。
提问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同学作答。教师要在理解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在实践中自觉练习有效提问,省思自身的提问能力,改掉不恰当的提问行为,以不时完善自身的这项教学技能。
注释:
[1]向守万:《反思课堂提问》,《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 [美]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3] [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4]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