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浙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4.纸拎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9: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纸拎袋的用途,初步掌握纸拎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运用各种纸材、废旧材料,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制作一只即实用又美观的纸拎袋
3.培养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纸拎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式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纸拎袋新颖有趣
二、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2)出示纸拎袋范作,教师从袋子中找出剪刀、双面胶、绘画用具,展示袋子
(3)揭题
2.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索到得纸拎袋,说说它的来历和用途
(2)除了学生说的用途外,纸拎袋还能用来做什么?课件展示各种纸拎袋
(3)好的纸拎袋本身就是艺术品,课件相应出示纸拎袋图片
教师总结:这些造型各异、风格不同的纸拎袋既方便购物,有展示产品的形象、理念、文化,还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与想象力
3.分析讨论,尝试制作
(1)请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纸拎袋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了解纸拎袋的特点和基本型的制作方法
(2)课件出示纸拎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图,学生尝试制作纸拎袋基本型
    探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怎样使纸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样设计纸拎袋更舒适?怎样粘连更牢靠?
4 .观察发现,感悟设计
(1)造型
请学生想想,你见过、用过的纸拎袋有哪些形状,你发现它的共同点吗?
①课件出示一组几何形纸拎袋,你发现了什么?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课件出示一组仿生形纸拎袋,说说这些纸拎袋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拎袋都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和几何形的组合;除几何形外,还有具象的仿生形,如:可爱的小兔、有趣的小狗等。
(2)装饰。
①课件出示教材中以图案装饰为主的纸拎袋,思考:这些纸拎袋的图案设计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款?为什么?
②怎样让纸拎袋变得更美观呢?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装饰?你带了哪些材料?打算怎样装饰?
    课件出示:拼贴法(剪、绕、撕、折、卷、贴等)和添画法装饰的纸拎袋。
    教师小结:可以运用各种材料,用剪一剪、绕一绕、撕一撕、折一折、卷一卷、贴一贴等方法,让纸拎袋变得更漂亮!
(3)拎带。
你觉得拎带可以怎么制作?学生讨论。
课件出示:用纸剪贴的、直接剪的、用绳穿孔的…
5.设计制作,实践创新。
(1)作品欣赏。
①课件出示学生作品,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只纸拎袋,为什么?(引导学生从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讨论o)
②课件出示创意纸拎袋作品,说说它们的创意在哪里,这些纸拎袋的造型和拎带设计巧妙在哪里?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
(2)小组讨论:如果让你设计,你会设计怎样的纸拎袋?你用它来干什么?
(3)学生作业。
①作业内容:设计制作一只纸拎袋,以添画或拼贴的方
法进行装饰美化。
②作业要求:
第一层次: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和谐。
第二层次:构思新颖、造型独特、装饰美观。
③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优缺点及时点评。
辅导要点:整体构思与造型;制作的技法与装饰方法。
6.作业展示,学生互评。
(1)学生作品展示。
①学生自评:  “设计师”从纸拎袋的造型、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说说自己作品的特色与创意,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②同学互评: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③思维的碰撞,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作品。
(2)评选活动:最佳制作奖(评价标准:造型美观、制作精美);创新设计奖(评价标准:造型新颖有个性、装饰美观)。
7.课外拓展。
学习了纸拎袋的设计与制作,希望学生在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能多设计、多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拎袋,为美化生活作出贡献。
    课件出示各式自制环保袋,学生欣赏并承诺不再使用或尽量少用塑料袋。
8.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把桌面上的碎纸、废料装进我们亲手制作的纸拎袋里,
保持桌面和地面整洁。
三、板书:                    四、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2: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