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浙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9、窗花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9: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窗花是剪纸的常见形式。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花。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体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凝聚着的浓郁的人文精神。
  这一课安排了许多民间窗花实例的欣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图中的窗花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农民生活的,有传统吉祥图案的,也有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等形象的。
  学生的作业继续采用撕纸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避免了使用剪刀的不安全因素。学习建议的提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撕窗花。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窗花艺术的美感,学习用不同方法撕窗花。
难点:学习撕出使窗花图形边线好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现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
  2.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
  3.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创造来获得。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感受撕窗花的喜悦之情,探索多种造型方法,使学生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课件(窗花的资料、窗花纹样)、范例、纸窗户4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切入。
  出示课件,教师创设情景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出示课题:《窗花花》。
  2.感受窗花。
  (1)教师用课件向学生提供有关窗花的资料,学生自主地学习了解。
  (2)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3)教师出示窗花纹样范例,学生欣赏并谈谈体会。
  3.研究方法。
  (1)讨论:窗花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
  (2)交流:书本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试着折一折、撕一撕,体会如何撕才能使图形边线好看。
  (3)教师在学生汇报后适当示范:设计方法不同、折法不同、撕去的形状不同,效果就不同。
  4.创作比赛。
  (1)全班分成4组,每组一扇纸做的窗户,请各组学生将自己用折、撕的方法制作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比一比哪一组的窗户最漂亮。
  (2)评评哪组的窗花最有特色(从窗花的形状、色彩的搭配上分析)。
  5.示范表演。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当场表演,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6.教师总结。
  表扬撕得有创意的作品。
  7.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将所学本领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撕出各种美丽的窗花,装饰周围的环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9:12:04 | 只看该作者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示范用纸、窗花纹样实例等
  教学过程
  1.表演切入。
  (1)教师当场做撕纸窗花表演,然后将作品展示在窗户上,使学生感受窗花的美和装饰作用。
  (2)欣赏书中的作品,进一步了解窗花、感受窗花。
  (3)教师出示课题:《窗花花》。
  2.研究分析。
  (1)讨论折法:根据书中的图片说明,折的方法有两折和三折,也就是将纸对折两次或者对折两次后再斜折一次。
  (2)设计纹样:将折叠后的纸随意撕出大小、形状不同的洞眼就可以了。鼓励学生要创新。
  (3)交流撕法:拇指压在食指上捏着纸,顺着设计稿依次撕出主要的花纹,然后再撕边缘的花纹。注意转弯时加倍小心,防止把花纹撕断。
  3.设计应用。
  (1)提出作业要求:试用折、撕的方法设计制作几个窗花。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可以将撕下的小纸片再拼贴成另一种窗花。
  (3)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彩纸上。
  4.评价交流。
  (1)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评一评谁撕的窗花又多又有新意。
  (2)互相交流自己撕窗花的体会。
  5.小结。
教师请学生清洁教室,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