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机器,还是人—读东野圭吾《放学后》有感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读者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密室杀人让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所以当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密室,我的第一感觉甚至觉得有点无聊。继续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密室不过是个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杀人动机而不是杀人手段。
侦探出场了,他很敬业,也很专业。但女高中生的心理世界却不是他所能了解的,找不到杀人动机,也就无法破解密室之谜。在成人的心里,年轻人的就是一群鲁莽易冲动,思想单纯的动物,而年轻人又认为成人都是些世故的,肮脏阴暗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虚伪的家伙。年轻人的世界成人搞不懂,成人的的世界年轻人厌恶。两代人的鸿沟在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主人公虽是名教师,却游离于两个世界中,有时候两边不讨好,有时候却又两边都有生存空间。有趣的是,《放学后》被第31届的江户川乱步奖提名时,有部分人表示反对,理由就是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这恰恰呼应了故事的主题,在人生的激流中,有人被磨成了圆圆的石头,有人在沉默中抵抗,也有人迎头冲上去,被撞的粉身碎骨。
终于到了最后的推理,场景中的语言和人物的动作连接在一起,好像电影一样,闭上眼睛就能出画面。两个人平静的对话中,我却感觉到一股刺骨的凉意,心被揪住了一样。最后那句:“我再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你们的了”,透露出无比的沉重与悲凉。
人在什么时候悔恨从心起?这本书到最后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人性的隐恶。青春,也许如阳光般单纯和明媚。但不知何时起,忧愁和伤痛撕扯着鲜活的心,人性的荒凉与黑暗,占领了明媚的青春。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掉,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当一切善意被欲望吞噬时,你还敢说,一切终究是美好的吗?
人性的善恶,发人深省。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却也是在最后的最后才能觉悟出真相,将一切罪恶隐埋在青春的气息中,也更使得人性的善恶在青春这块土地上显得更加突兀和真实。这也是其作品最迷人、最独具匠心之处。
这本书里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那满脸悲凉的女学生对着那个失意甚至稍显刻板的老师说的:正因为你是个机器,所以你把我们当人看!机器?机器!我们是机器吗?不,我敢说我是人,我是有血有肉的人,自诩很爱学生的有情有义的老师,一位高尚的人!真是如此吗?我们拷问过吗: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吗?还是在重复制作一个个零件与一件件复制品,好像机器!不,我们真的不需要机器,我们也不是机器,教育,就应是人与人的平等对话、灵魂对话,只有这样,那样青春、鲜活的生命才会因我们亮丽多姿,而不是过早凋零与灰暗!
当我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剧情却又一次让人大吃一惊。而那个名字出现时,我暗骂自己真笨,明明作者前面都有提示的,自己却早已经忘掉。我仿佛看到东野这家伙在一旁坏笑:“怎么样?又被我耍了吧?”我淡淡苦笑,关上了书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