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小朋友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编写小作文是一种训练儿童在将来从事耐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早在一年级,特别是在二年级,我就力求给每个同学安排个别作业,希望他把作业做到底。这一点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非常重要。?
放学以后,小朋友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终究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同学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假如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
当然不安排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同学独立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身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同学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考虑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身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身注意听讲、记忆和考虑。假如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坚持在记忆里。为什么我班上的小朋友们能这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和写呢?因为没有在他们面前提出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字母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引起惊奇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假如我每天都给予学前儿童 “一份儿知识”——指给他一个字母并要求他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收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目的对儿童隐藏起来。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这样能够减轻脑力劳动。而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身的胜利。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时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身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难怪学校里经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示为同学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他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抵触。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并不是电子计算机。所以并不奇怪,儿童在放学回家后经常心情郁闷,不愿说话,对一切都冷漠,或者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病态的极易发怒的状态。?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时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观赏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小朋友来说,不只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只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假如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同学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考虑的灵活性、鲜明的想像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同学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发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假如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喜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发明性地运用自身的技能和技巧。假如用考虑、情感、发明、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56、让小朋友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观赏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小朋友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小朋友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经常的同学,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和格同学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同学学得不好呢?为什么八年级的同学,对于一个要求稍加考虑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往往不能独立地进行分析呢?按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同学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同学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八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呢??
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同学的能力。同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他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身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坚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道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同学善于考虑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同学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需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发明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他人的思想,而要发明自身的思想。我曾有幸(是的,这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