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sp;(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观赏。?
我建议中年级和高年级各科教师也制订这样一项远景计 划。当然,计划中要考虑到本门学科的特点。例如,生物教师在远景计划中应列入一套去自然界的观赏,以便使同学形成一些必要的表象。地理教师可以把必需记忆的术语列入观赏计划。物理教师可以在自身的计划里规定让同学观察工农业的劳动。?
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考虑这个纲领,来检查自身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同学的知识质量。
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本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2到5节课能讲完的)。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教法,应当防止把演讲、讲述的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同学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发明性加工的东西,例如,在检查家庭课业时要让儿童回答的问题,学习新教材时同学独立作业的种类等。将要安排给同学的作业题和练习题都不写入这种计划(教师们通常把这些题目抄在专门的卡片上或笔记本里)。?
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
有些教师认为课时计划比课题计划更重要。他们对整个课题加以深思熟虑的考虑,做一些初步的记号,但是只写每节课的课时计划。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依照他自身认为最适宜的方式去做。最主要的是要以远景计划为目标,不要忘记最终目的,经常考虑到教学大纲和其说明书,把它们跟远景计划加以对比。?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至于教育工作计划怎样写法,将在别的一些建议里谈到。
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身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村子里有一位医士,大家都说他是个性情古怪的人。我看到,当这位性情古怪的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抄录下来。我跟他交谈起来,翻阅了他的记录。使我大为惊奇的是,他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
“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我问。?
“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医生回答说,“请看,27年来,小朋友们的身高平均增加4.5公分。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
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生长的问题。战争开始时,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他把自身的记录交给了我。这样,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现在,我的手头就拥有一个村子的儿童在59年内的发展情况的资料,在我看来,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
一连32年,我在儿童入学的最初两星期内记录有关他们的知识面和表象的资料。每一年让儿童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
例如:从1数到100……说出你能认识的植物、动物、鸟类的名称……叫出你所认识的机器的名称,并且说说它们有哪些用处……?
在我看来,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值得注意的一些资料:在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能数到20(当时是8岁入学)。到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4人能数到100,其余的12人能数到20、30和40(这时是7岁入学)。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于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年减少。?
1935年,所有35名新生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能够描写日出的景象。而到1966年,39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6月的朝霞和日出。?
我在自身的日记里,还记录同学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程度如何,家长亲在教育小朋友上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资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考虑,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协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小朋友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小朋友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考虑。例如,我在自身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身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考虑。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我们把这些建议提给七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同学。这些建议涉和同学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阅读、考虑和解决智力任务。这些建议是否有效,则取决于许多条件和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是:学校里,首先是教师集体里,要有一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课堂教学要在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来进行;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每一个同学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身特殊喜好。假如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同学对于在脑力劳动中有关自我纪律的教导才会容易接受。我们认为,应当向同学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如下:?
(1)假如你想有富余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你的选修课)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身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
(2)要学会听教师讲课。在九、十年级,要把教师就重要课题所做的演讲用写提纲的形式记下来,不论教科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教材。写提纲能训练你考虑和检查自身——即检查自身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提纲进行考虑,并且每天哪怕有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我建议把笔记本分成两栏(两行):一栏里写演讲内容的简要提纲,另一栏里写上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要把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列入这一栏。这好比是楼房的骨架,本门学科的全部知识的大厦就是靠这个骨架来支撑的。正是在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应当每天进行考虑,并且把每天的科学著作的阅读跟这种考虑结合起来。假如你在所有学科上都能按这条建议去做,你就不会有“紧急突击”的日子了。你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笔记反复地背诵了。学科的“骨架”是一种特殊的大纲,你依靠它就能回想出全部教材来。
(3)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5点半起床,做做早操,吃点牛奶和面包,就开始工作。在到校上课前从事1.5到2个小时的脑力劳动,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你在早晨的时间里进行最复杂的、发明性的脑力劳动:考虑理论上的关键性问题,攻读最难的文章,写优秀论文提要。假如你要从事带研究性的脑力劳动,那么只有在早晨去做最好。这样,你就不需要一直坐到深夜。你要把白昼的作息制度布置好,以便在晚上12点以前已经睡眠2小时以上,这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睡眠。?
(4)你要善于确定自身的脑力劳动的制度。这就是说,要摆正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要在时间分配上把主要的事情布置好,以免它被次要的事情排挤到第二位去。主要的事情必需每天都做。你要把关系到自身的才干和天赋的形成最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明确地提出来,把它们彻底弄懂。要把这些问题摆在你早晨从事的脑力劳动的首要地位。你要学会就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去寻找书籍和学术著作,并且在一个长时期内去钻研它们。?
(5)要学会给自身发明内在的刺激。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有趣。使人非常愿意去做的。“必需”两个字经常是唯一的动力刺激。你正是应当从这种不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自身的脑力劳动。要学会集中精力去攻这些理论问题的奥妙,学会把精力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逐渐把“必需”变成“我要”。至于最感兴趣的事,可以放到最后去做。?
(6)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身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需阅读的新书。为此,就必需有时间的后备。只有在课堂上和在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防止“紧急突击”以应付考试,才干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
(7)要学会自制。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文娱小组,有运动小组,还有跳舞晚会。你要表示出坚定不移的决心:在许多这样的活动中都包括着诱惑,它们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危害。当然,娱乐和休息都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主要的事:你是一个劳动者,国家花大量的钱培养你,因此摆在首位的不应当是跳舞和休息,而是劳动。就高年级同学的休息来说,我建议你们下象棋和阅读文艺作品。在绝对恬静的环境中,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下象棋是增进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思维更加周密的最好手段。?
(8)不要在无谓的小事(闲谈、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上浪费时间。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青年聚在一起,开始闲谈,整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做。在这种谈话里没有发生任何聪明的思想,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地浪费了。你要善于把跟同学的谈话也变成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9)你要学会减轻自身将来的脑力劳动,这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发明时间的后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40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是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像一闪即逝的思想的(它们有这样的“脾气”:在头脑里出现一次,就再也不复返了)。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入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减轻你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身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管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
(10)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要力戒陈规旧套和刻板公式。要不惜花费时间,去深入考虑你所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你想得越深透,资料就记住得越牢固。在你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记忆它,否则是白白浪费时间。你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而只要把你已经熟知的东西通看一下就行。要防止在还没有透彻理解的时候就粗枝大叶地通看。任何粗枝大叶的做法都会走向反面,迫使你不得不再回头去研究个别的事实、现象和规律,而且要反复好多遍。?
(11)假如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当完全独立地工作。最好到阅览室里去学习,因为那里大家都能严格地遵守制度。?
(12)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思维交替进行。你应当把科学著作跟文艺作品轮换阅读。?
(13)要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开始学习前先空坐1 5分钟;原本不打算读的书,毫无必要地把它翻来翻去;睡醒以后,躺在被窝里不起,等等)。?
(14)“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应当完成的工作的任何一局部留在明天去做。你要养成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局部,提前在今天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内部刺激,它能使你明天一整天做事情时带着轻松的心情。
(15)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暑假里,不要跟书本就此分手。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身,这是你将来从事的脑力劳动所需的时间的源泉之一。要记住:你现在知道的越多,你要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
48、要考虑,不要死记!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小朋友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同学还记得,其余的同学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同学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接着我又听了10节课,苦苦地思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着:为什么小朋友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每听过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明确起来:对于没有充沛考虑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外表的知识,而外表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坚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在一起考虑: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干使知识坚持在记忆里,才干使识记变得牢固,才干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时地研究识记和记忆坚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为什么这条语法规则这么难记呢?不是看起来同学已经理解了吗?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笼统真理(规则就是笼统)原本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中坚持呢?我一边继续听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同时也去听别的教师的课。我经常在一天里听5节甚至更多的课。为了深入地弄懂事实和现象的究竟,为了更广泛地概括和比较它们,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对我和那位女教师以和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究竟笼统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坚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同学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坚持的笼统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坚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同学究竟独立地分析和考虑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同学在考虑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笼统真理的实质,在他考虑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笼统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自身的目的时,这条笼统真理才干被很好地识记和坚持在记忆里。?
我和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一起,在听别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时,看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使得我们“发现”了这条脑力劳动的规律性。譬如说教算术的女教师雷萨克,她在五年级讲了一规则。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考虑。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和经过他们的意识考虑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坚持就越牢固。?
当我们发现这条重要的规律性以后,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很快就改用别的方式来指导同学的脑力劳动了。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拟定了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上深入考虑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自身。
小学教师们弄迷惑了。?
我们把全体教师召集起来讨论同学的阅读能力问题。讨论得很热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师说:“既然同学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够使他把我的物理学好呢?应当把同学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使他没有想到自身是在阅读。只有这样,我们前面所说的工具,才干在他手里运用起来。”……我们到小学各年级去听课。……大家发现: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经常是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低年级教师克服了这种缺点。他们开始研究和计算:儿童在课堂上和家里究竟读了多少东西,以和应当读多少东西,才干完善地掌握这种技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全体教师已经花了15年时间,研究如何使同学在小学里完善地掌握阅读技能,以和如何在中学里再使这项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下列结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需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同学的个人阅读的。?
对于同学顺利地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其他几种技能,我们全体教师也确立了同样重要的教育信念。我们在分析中年级和高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时,发现同学对书写技巧还没有掌握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也要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在记录什么资料时,使同学不再去考虑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怎样写法,不再考虑写这个词的时候要遵循什么语法规则。我们发现,五至八年级的同学(甚至包括高年级的同学)中,还有许多人把全部精力花费在书写过程自身上,而至于所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顾不上去考虑的。?
怎样才干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怎样才干使同学在书写的时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考虑怎样写法上呢?……几位小学教师研究了书写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应当使儿童的手的小肌肉达到这样的训练程度,即在写字的时候能够手不发抖,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意志努力就能正确地写出字母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为了使同学学会足够迅速、准确而无错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同学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于1400—1500页。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是完成语法和算术作业的书写是不够的。于是教师们开始安排一些专门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而到了四年级,就已经教给儿童靠听觉来感知教师所讲的东西,并要求他们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了。
50、同学负担过重的奥妙在哪里
我们感到,学龄中期特别是学龄后期同学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就连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实质上也没有被用来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发展的目的。小朋友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
许多教师认为,主要的罪过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不完善,以和个别学科塞进了过多的次要的、多余的教材。这一切确实都是事实,但是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尚不在此。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自身去找。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括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经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坚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根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根源的资料,应当加以深入考虑的,同学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同学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需记住的资料,也无法坚持。?
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题,在物理课上学习《丈量热度的单位——卡和千卡》这一课题。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深刻理解因果联系,当然也还需要识记。但是,假如说在物理课上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丈量热量的单位牢固地坚持在记忆里,是要识记和坚持各个数量的依存关系,那么,学习荷兰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了。?
在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要理解跟许多历史现象相联系、而又好像是从这一具体事件中笼统出来的一系列规律性。这些规律性就是:在封建主义的内部发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手工业工场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并加强了剥削,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了自身的阶级利益而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等等。教师通过荷兰革命的生动事实而把这些规律性揭示得越深刻,同学去记忆全部事实、细节、详情的必要性就越少。不需背诵,而是依照逻辑自身,就能把关于上述规律性的概念坚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它们也是很自然的事。?
同学能够记住在剥削社会里生产手段的改进会导致剥削的加剧,正像他能够记住空气中的氧气经过阳光的作用会在植物的叶子里变成有机质一样。所有这些都是不需背诵就能坚持在记忆里的,只要深刻地理解和考虑清楚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够了。但是,要把丈量热量的单位坚持在记忆里,单靠理解是不够的,这里还需进行专门的工作——即背熟。?
在学习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同学还要学习许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在每一次学习中,关于上述规律性的知识都会进一步加深,假如教师不把记住每一次具体革命的资料作为目的的话。关于一般规律性的知识越深刻,同学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而且这是不经背诵得来的知识。这样,同学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防止让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同学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用这样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同学学习的难度就不取决于教科书里的页数多少了:他可以读3页,也可以读10页,教材数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记忆的负担过重。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他对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防止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同学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对事物的实质自身,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 通常,教师们抱怨时间不够。我可以同意这种说法,然而一定得补充说明一点:有时候,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学课题,值得我们严肃地加以考虑的: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只能培养出一批懒汉。)?
上面我已经详细谈到了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的一个方面——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用来掌握那些必需牢牢坚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时间,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利用。例如,在教语法的时候,许多教师在刚刚表述了规则和举过几个例子以后,马上就要求同学背熟这些规则。同学们用心地背诵着,也能举出同样是背会的例子,但是他们在书写时照样地出错。在这里,忽略了语法知识的特点,以和(特别不能允许的是)忽略了由深入考虑事实向记熟规则过渡的特点。懂得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法——这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大家知道,有文化的人经常忘记了规则,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懂得这些规则的。所谓懂得语法规则,意思就是通过无数的活的语言事实而透彻理解了它,这种理解不是一下子、在一堂课上,而是逐渐地达到的。?
懂得和牢记住一条规则(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还取决于这条规则是以何种途径而记住的:是在教师刚刚表述过并且举了几个例子以后马上背熟的呢,还是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记熟的。假如一条规则是没有经过透彻考虑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硬背下来的,那么,同学可能记住了它,但是却不懂得它,因而就连记忆也是不会牢固的。多年的经验使我们信服:识记语法规则应当是逐渐进行的,这条规则概括的活的语言事实和现象越多,那么识记的时间就应当放的越长。语法课的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学习教材实质上是跟知识的发展、深化、逐步巩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切不可认为背熟了规则就是懂得了规则。)……?
在深入考虑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同学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同学的脑力劳动成为发明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高年级同学完成全部家庭作业,不会超越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之对于同学,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时地掌握新的知识。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藏”,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同学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同学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管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同学。?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同学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干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同学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从这些事实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同学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时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地做些什么,以和如何去做呢??
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地说,这就是通过思维和词而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实际世界。这个世界不时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假如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同学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考虑,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异,深入考虑这些细微差异。?
譬如你带领小朋友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衣着各种色彩的鲜明的盛装。你向小朋友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但是,假如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里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仓库。当你深信小朋友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身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发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小朋友们说:“在蔚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白云——就像一只白昼鹅……”;“啄木鸟敲击着树干,使它发出清亮的响声……”;“路旁开着一株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用一只腿站在巢边上,向远远的什么地方了望着……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的花朵上,它在晒太阳……”。?
无可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考虑,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你大概曾经观察到或者至少从同事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假如在你的课上也有这种情况,那确实是值得忧虑的: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这种缺陷是从何发生的呢?这正是因为,假如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假如儿童只是背诵、接受他人的思想,而不发明自身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相形见绌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这条建议实质上涉和的是教学过程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问题。?
关于同学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积极性。一个同学背熟了他所读过的东西,虽然并没有完全理解,可是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能不能发展同学的智慧能力并同时加深其知识呢?当然不能。我们应当竭力追求考虑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时地发展。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同学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时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学技巧之所在。一些有经验的校长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也正是根据同学脑力劳动的这一十分微妙的特征,而对教师的教育技巧来做结论的。?
怎样才干做到使教学成为复杂的考虑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和其他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你很熟悉,当教室里出现了那种“不懂的地方已很清楚”的迹象时,或者形象地说,当这只鸟降落在教室里的时候,小朋友们的眼睛是怎样闪闪地发光,教室里是笼罩着一种多么特别的、难以比拟的寂静气氛的。你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小朋友们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就是说,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假如你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就胜利了一半。?
就是说,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考虑: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发生的,而疑问自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譬如说你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应当使同学们弄懂在植物的绿色叶子里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解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即便如此,你的讲解能不能成为使同学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动力,也还在两可之间。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同学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考虑和被理解的东西。?
你在考虑《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同学面前展开一幅动人心弦的神秘的图画: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无机质,而在自身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地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你要这样讲解教材,以便引导同学去接近地考虑这些问题,使每一个同学都为大自然的这些神奇的现象而感到激动不已。?
怎样引导同学去接近这些思想呢?为此就应当知道: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存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同学的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所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
再接着往下说。譬如,在同学的意识里已经产了疑问,接着你就要努力做到,从同学原来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全部储藏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这种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此外,还要注意使所有的同学都能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同学,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安排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他们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建议他们:把一切好好地想一想,要精力集中,把自身的思路用笔写下来。?
常用这样的情况,就是引导同学接触到问题以后,由你自身来讲解教材。为了使同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地学习,你就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知识水平:有的同学知识水平高些,有的就低些;有的同学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正是在这里,你要当好同学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一个同学在仔细听你讲解的时候,就跟着你的思路走,并且同时在自身的知识储藏里找出那里所保管的东西。假如在预定应当保管着知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假如有的同学已经迷失了你讲课的思路,那就必需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这是需要有很高的技巧的。你要能够看得出:正是现在,在这一瞬间,有的人已经“断了线路”;你要能立刻就回想起,同学忘掉的可能是什么地方,听不懂教材的原因在哪里。常见的做法是,在这个时刻,你要想取得“反馈信息”,可以提个问题,让同学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简短地回答一下,你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个别同学发生了什么困难,以和怎样协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困难了。?
在讲课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正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同学的脑力劳动。正是在这些理解教材道路上的“监督点”上,教师应当以这些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我是否把要给予他们的全部东西,都带到了这个点上?当我教给同学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是从“知识仓库”的哪些角落里提取和利用自身的储藏的?在这些“监督点”上进行检查,是使同学积极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根据所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这种检查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提出问题,要求同学做概括性的回答,安排短小的(1、2分钟)的实际作业等。?
假如已经查明有的同学在有些地方没有弄懂,有经验的教师并不重新从头讲起,而是在前面的“监督点”上去寻找“可疑点”,找到以后,再提出些问题,以便使同学自身去抓住断掉的思路,使他们想起那些妨碍理解新教材的东西。?
当教师叙述、讲解教材的时候,以和乍看起来似乎同学并没有积极活动的时候,也能让同学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52、为什么同学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为什么同学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不是近来为了改善教学过程做了许多工作吗?例如: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且在编写新的教科书等。然而尽管如此,中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在勤奋学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每天在家庭作业面前坐上3至6个小时。在学校里学小时,再加上在家里学6小时,这样的学习已经把同学弄得精疲力竭了。许多同学在八年级毕业后,不想再升入九年级,因为他们感到学习太费劲了。?
现在,当我国即将实施普和中等教育的时候,减轻同学的脑力劳动的问题,已经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过程的文明以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都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即在教师、校长、教导主任、教育局长的工作中都得到解决)。
?当然,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原本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同学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能不能把同学的学习劳动减轻到这样的程度,就是让高年级同学在两小时内,至多3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而让八年级同学完胜利课的时间不超越1到1.5小时呢?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为此需要什么呢?需要给同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的,确是如此,尽管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同学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恳恳地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同学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坚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得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考虑。然而,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在同学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资料总量中,要求同学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资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想减轻同学(譬如八年级同学)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同学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坚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
假如少年同学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假如同学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只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发明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与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我感到,企图通过把某些章节从教学大纲里删去又把另一些章节加进来的途径来“减轻”高年级同学负担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假如我们真的想减轻同学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同学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同学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同学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同学多少东西,以和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身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藏。?
总之,减轻同学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同学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喜好、特长。?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需克服知识跟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事实确实如此。你无妨找一些六年级同学来,让他们从任何一本教科书里读上几段,那你就会发现,10人当中有5人还不会迅速地、有理解地阅读。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掌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同学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同学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干学会同时阅读和考虑。?
无论如何,这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同学学会了同时阅读和考虑,他才干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资料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同学可以在10至15分钟的时间内,领会历史、生物、地理、文学等教科书里的4、5页书的内容。
怎样教会同学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考虑呢?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同时应当记住:在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必需做到,使每个同学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考虑,在考虑的同时阅读。?
写字方面,也要写得端正、迅速、流畅。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五、六年级同学是怎样写字的。他的面部和双手都很紧张,额上冒汗,全副精力都用到书写过程自身,用到怎样写出字母并把字母连接成词上面去了,哪里还有功夫考虑所写的东西的意思呢?而同学应当学会同时书写和考虑,一边书写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并且考虑所听到的东西的意思。在这种半自动化书写的情况下,同学才可能考虑各种规则,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则并进行自我检查。而没有掌握这种能力,正是同学“正字法不过关”的原因所在。?
检查同学知识的做法自身,也无助于减轻同学的脑力劳动。上一个世纪的对待知识的那种观点,由于惰性的关系,原封未动地遗留到现代(最新的科学成绩和发现的时代)的学校里来了。这种观点就是:把知识看成同学应当保管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同学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同学记住了,就算他有知识,没有记住,就是没有知识。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习就变成了“一份儿一份儿地”掌握知识:同学今天记住了一份儿知识,明天就拿出来给教师看,看过以后,就可以丢开不论了。这样做,就在同学的意识里逐步地形成一种为防备提问而学习的心理定势。事实也是如此:同学在家里准备功课,一般地就是为了明天的评分。然而,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干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
上面所说的这些意见,在教学大纲里都有规定,但是在实践中未必都能做到。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假如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发明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不要求同学背诵教科书的课文,因为他知道,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有造成同学智力局限性的危险。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同学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考虑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的结论。这些教师喊同学到黑板跟前来回答问题时,让同学带着他的笔记、草稿、练习本、教科书以和补充读物,并不让他逐字逐句地复述教科书里的教材,而是让他发表议论,进行研讨。在我们学校里,例如在文学课上,高年级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经常引证文学作品的原著。?
现在采用的教学法经常包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用形象的话来说,同学只看见每一棵单独的树,而看不见整个树林。例如,在学到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时候,同学不分巨细,把每个细节和日期都记住,而不是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事件,不会从细节中进行笼统,去掌握整个事件的总的轮廓,考虑它的意义、实质和其对人民命运的作用。?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干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所以应当这样来布置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同学已经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考虑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 ?
这就是我们教师应当培养同学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身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53、学习愿望是同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时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发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同学对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