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时地扶植和巩固同学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于土壤中发生的、然而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秘的过程的兴趣,于是在下课后我们就到田里去,以便特地去看一看土壤的剖切面。小朋友们怀着惊奇的心情观察了小小的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但是从实质上说,他们只是刚刚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我把草地上和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小朋友们看。我们把一些草根(去掉它们的茎)种下去,其中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这件事鼓舞了小朋友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同学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溢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假如同学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掌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地道考虑(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同学的欢乐。?
假如一个同学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同学感到这些知识是协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22、争取同学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同学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同学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干。假如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学校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同学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发明性劳动的整整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示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同学对自身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可以设想,假如一个刚进入四年级的儿童,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身学科的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同学对自身的(各自都认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喜好、才干、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在这里,我们就进入到教育过程的一个最有意义的领域,——这个领域在许多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至今还是一块没有探测过的处女地。我坚定地相信,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示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同学都找到自身喜爱的乐器和自身喜爱的旋律。假如一个同学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溢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让同学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发明,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身同学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譬如说,你在八至十年级给200个同学教物理,他们都是你的同学。但是你还应当有另外一个概念:“我的同学”。你应当有10个或者更多的“自身的同学”(有时候,可能人数少些,只有5、6个,这倒丝毫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地方)。这是一些全心全意献身于物理学的青年,他们下定决心把自身的一生同技术、科技思想领域里的劳动结成一体。此外,也许你还有另外的老实的少年,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还只是刚刚“露头”,其中有些人将来会爱上你的学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别的什么知识领域里找到自身的“出路”,——是啊,在生活理想的发展中,再没有比志趣的形成更复杂的事了。你现在教着200个同学,要使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程方面掌握牢固的知识,这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你的良心上,还有教师的发明性工作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还有一局部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识,你就应当关心使他们对物理学(技术、机器、机械、科技知识)的志向确立起来。在学校里,你还应当有一个“自身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
那么这一切又应当怎样去做呢?这里什么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从何处入手呢??
你肯定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你也一定每天要在那里工作一、两个小时,——也许你在钻研书本,也许你在尝试给将要进行的实验作业“打草稿”,也许你正在为一张图纸或一个仪器模型动脑筋。我想对你说,假如这时候我处在你的地位,我会怎么做。我会把那些深深爱上物理学的青年——瓦尼亚和柯里亚、根卡和斯拉甫卡、彼得和萨沙都邀请到物理室里来。到这里来的还有八年级同学,甚至有七年级同学,——他们还没有最终地爱上我的学科,但是我看到,当我讲到反粒子和光子火箭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怎样闪闪发光,他们的手怎样伸向关于原子物理学的有趣的小册子。我的物理专业教室里有一个角落,我把它称为“考虑之角”。在这里,墙上挂着法国雕刻家罗丹的木刻画《思想家》,有一个书橱,里面放着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的最新问题的书籍和小册子。这是一种引诱青年们逾越教学大纲的范围,向着未知的远方去探索的火光。我这里还设有另一个“难事之角”。这里有几个模型的图纸,它们都是根据很奥妙的、不同寻常的设计思想制成的。要把这种设计思想变成金属和塑料的实物,那是得克服很大的智力困难的。在这个“难事之角”里,不能容忍思想的懒惰,不许当张口结舌的旁观者,而必需进行发明。这里还有我自身的一个小小的教育发明实验室,也就是我备课的角落。我在这里用各种新的教具变魔术。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我的“实验员”——几个高年级同学,他们协助我备课。?
就这样,我敞开大门,让那些已经爱上物理学的,还有那些尚未最终爱上物理学,但是带着热烈而喜悦的眼光的同学们,都能到所有这些角落里来。?
我这里还有一个“幻想之角”,我认为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少年们在这里认识到:考虑——这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和意识到自身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从“考虑之角”开始,训练同学接触科学知识。我这里有各种书籍,有些是供那些刚刚进入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游泳的同学阅读的,而有些是供那些已经坚决选定科学、技术、实验室工作或者到工业企业去支配复杂的机床作为自身的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同学钻研的。我非常关心,一定要使那些在我讲课的时候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睛里射出好奇的火花,和那些总要提出几十个“为什么?”的头发蓬乱的小伙子进到我的“考虑之角”来。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幻想着什么,就专门在书架上给他摆几本有关的书。?
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发明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干觉醒起来。假如我看到,哪一个儿童和少年的手喜欢去摸弄机器和机械模型、各种仪器和设备,我就一定设法把他吸引到“难事之角”里来。?
有一些同学,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假如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同学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同学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身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同学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身的同学”,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身心里移植到同学的心里。在同学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同学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和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同学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考虑。只有靠考虑来唤醒考虑。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同学,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身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关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同学,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考虑,怎样才干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身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实际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同学,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同学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身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示出自身和自身的人格。?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我有两个课外数学小组:一个小组是为那些最有能力、天赋最高的同学而设的,另一个小组里则是那些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同学;假如要说明这些同学的意识是怎样觉醒过来的,那一定是一篇关于争取同学的思想和心灵的很有趣的故事。我力求使同学在小组里所学的知识震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个人的自尊感。当一个人尚未体验到自身是个“思想家”以前,他还不可能具有那种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自豪感。至于怎样才干做到把考虑跟人的自豪感融合起来,这一点需要在另一条建议里专门讨论。?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同学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假如同学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果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同学。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同学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怎样才干使同学为了自身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干使同学从自身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同学个性的自我表示。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我在教低年级同学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同学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身的贡献。同学应当感到自身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假如同学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下面说说我们的做法。从一年级起,我们就跟小朋友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就动身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我们把图画纸分给每人1张(愿意要2、3张也可以),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小朋友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身的光荣。这本图画册直到现在还保管在我手头。在二年级,我们利用冬季的黄昏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小朋友都讲点什么,或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考虑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到了三、四年级,我们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小朋友们讲述自身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从五年级开始,我的同学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12名五年级同学指导着好几个小型的诗歌创作小组。每个小组里有5到7个小同学,五年级同学指导他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身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同学的自尊感。?
在六、七年级,有几个同学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小朋友们解答和自编“动脑筋”应用题。在五至八年级的整个教学期间,同学们还担任了几个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员:一、二年级同学跟着他们讲法语和读法语。?
在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同学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我们的每一个少年都认为,尽最大努力把介绍或报告准备得更好些,是一件光荣的事。?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同学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同学: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同学的智力生活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假如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同学用更多的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防止的。有的同学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同学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同学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同学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同学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同学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
假如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身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同学早在小学起就建立自身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同学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大约有100到150本书。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身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假如不反复阅读自身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把每一个同学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假如你的同学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时地丰富着,假如同学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同学的精神需要。?
假如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发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我认识一位教师,他“对一切都感到厌烦”,正像他所说的,他不愿意总是重复讲同样的东西。同学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同学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同学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考虑。?
不应当把同学的智力生活理解成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
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力求建立许多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这首先是指成立了各种科学——学科小组:科学——数学小组、科学——技术小组、科学——化学小组、科学——生物学小组、科学——文学小组、哲学小组。可能,冠上“科学”这个词,会使人觉得有些夸张,不过它终究反映了一定的真理: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对于这些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和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和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在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中,同学们照例要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作报告、作综合报导),但是这里有一个特点,就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发明性: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它们看做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发生了对于劳动、发明和未来的考虑。
学习困难的男女小朋友也可以参与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和晚会。对这些同学来说,负担过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而对他们来说,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弥补手段。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同学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个提法初看起来有些荒谬:只有让同学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干够顺利地学习。但是,这并不荒谬,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同学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考虑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时间的问题,不只是涉和教学,而且是涉和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同学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必不可少,乃是为了使同学能够顺利地学习,不让他经常感到有学业落后的威胁(大家知道,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同学只要生几天病,他就会落后一大截)。自由时间是丰富同学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同学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效果,那就需要给同学自由时间。?
同学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考虑的教师能给同学赢得自由时间。同学自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同学。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制度。?
首先,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想指出在脑力劳动的制度中必需加以防止的做法。绝不允许在刚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同学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而在高年级,同学经常在下半天还是3、4个甚至5、6个小时地从事着和课堂上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每天10至12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考虑、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同学的体力和智力, 使同学对知识发生冷淡的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经验证明,可以这样来布置同学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和做练习。下半天应当是同学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同学可以读课外书,参与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换句话说,下半天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请注意,这并不是让同学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扩充知识。我们努力使同学在学习日的下半天所做的那些事,正是对他的完满发展和顺利学习所需要的。这种意图是否胜利,则取决于整个教育过程是否文明。 特别重要的是,在下半天要让同学阅读——出于喜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
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
你可能要问: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
应当让同学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是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同学作息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花了多年的时间向家长们解释:让小朋友早睡早起,把紧张的脑力劳动布置在他起床后的前8个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这种做法已被科学证明是有好处的。新的一代家长生长起来了,我们就在“家长学校”里给他们讲些教育学知识,其中首先就讲儿童脑力劳动的文明和卫生。经过努力,我们做到了使90%的儿童、少年和青年能遵守下列的作息制度:低年级同学在晚上9点就寝,中、高年级同学在晚上10点就寝。低年级同学在早晨6点起床(睡眠9小时),少年和青年在早晨5点半起床(睡眠7个半小时)。在这些简短的建议里,不可能对这个作息制度的合理性作一番充沛的科学的论证。但应当说明的是:在一昼夜的后一段时间里(夜里12点以前)的睡眠时间越长,这种睡眠就越有利于消除疲劳,人也越容易睡醒,从而更迅速地投入脑力劳动。同学在起床以后到上学的两个到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准备功课,这是我们的作息制度的核心。但是这个作息制度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局部。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坚信,只要具备下面的条件,高年级同学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时间并不需要超越两个到2个半小时(中、低年级则更少些)。这个条件就是:学习要在一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在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中不时扩充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形象地说)是靠一整套“工具”(即技能)来加以保证的,而每个同学个人的力量、禀赋、才干都能在喜爱的科学里得到发挥,——这一切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缺少这个条件,那就根本无法借用我在这里所介绍的经验。假如不具备上述的条件,而要尝试照搬这种做法,迫使同学早些起床,在上学以前就把家庭作业完成,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学校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告诉我)即使是最珍贵的经验,也往往无法搬用,因为它被“移栽”到一种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中去了。例如,小朋友们还没有学会像样地阅读,教师却不顾这一点就教他们写作文,结果是毫无收获。?
在完成家庭作业以后,同学到校上课。去学校的一路步行就是休息。然后开始上课,这是进行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一段时间。应当尽量设法使那些要求智力高度紧张的课,跟变换活动性质的课(体育、图画、唱歌、劳动等)交叉进行,以便给同学一个小时(尽可能两个小时)的休息。?
早晨进行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脑力劳动,其效果大大超越放学后一连坐在那里花4、5个小时抠教科书和做练习。但是问题还不只在于效果。应当考虑到儿童的健康,考虑到坚持一昼夜间脑力劳动制度的“平衡”要使一昼夜的一局部时间充溢紧张的脑力劳动,就必需使一昼夜的另一局部时间解除紧张的脑力劳动。下半天是供同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布置的脑力劳动,一定要考虑到儿童时代的很有趣的特点。至于这些特点是些什么以和如何考虑到它们,将在以后的建议中提出。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溢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身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只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浸沉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是的,完全忘记)了他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缺乏奇的事。请你不必惊奇,我亲爱的同事,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经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到这一点时,好像自身并没有过错,而忘了做作业倒好像是件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使他惊奇的事。你还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呵斥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平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同学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也无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假如你学会了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防止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发生的那些抵触: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解脱那件使我入迷的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定: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协助我们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怎样教法呢?硬性要求他进行考虑,向他指出对一件事情着迷时不许忘记功课吗?把他跟吸引人的事物隔离开来,不许他接触吗??
不要这样做。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溢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小朋友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27、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请认真考虑一下,你的每一个同学是怎样以和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
这里,我又要提到书籍了。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同学喜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遥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假如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效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你也不要担心,由于同学迷住了看书而使他们学不到知识。?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设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利用他生平第一次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我倒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起码是一、二年级)的同学到学校的总图书馆去借书: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身的同学应该读什么书。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同学最需要读的只有惟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这一点,谁都没有教师了解得那么清楚。?
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喜好,假如它不能震动同学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同学的第一件喜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喜好应当终生坚持下去。不论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同学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同学的第一喜好。?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同学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先建立本班的小图书角,然后再逐步教给同学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对这件事绝不可听其自流。你可以带领自身的小同学到学校图书馆去,向他们介绍那里有些什么书,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你也可以把推荐让同学阅读的书单交给图书管理员(当然,这些书应当是图书馆里现有的图书)。?
&n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sp; 第二个应当引导每个同学去接近的喜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学校的全体教师应当加以深刻考虑,怎样才干使学校里在下半天“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吸引同学去深入钻研各个科学领域。这不只是指前面说过的成立各种科学—一学科小组。这里还包括让同学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同学进行发明、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在我们学校里,设有两个“难题室,一个是物理和技术方面的,另一个是生物和农学技术方面的,它们就成了同学智力喜好的发源地。在这里,同学的工作都是独立进行的。两个室的管理人是高年级同学,但是它们对全体(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同学敞开大门。同学在这里解决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和生物学方面的任务。例如,我们建议同学设计制作一个活动的机械模型,要求在这个机械里用另一个工作部件来代替一个工作部件,并要求这个机械能用来完成好几种劳动操作。在生物学方面提出的课题是:在两年时间内把一块穷山恶水变成肥沃的土壤,在上面栽培庄稼并取得收成,为有益的微生物的存活发明条件。?
同学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身的同学形成合理的喜好。
28、用劳动的喜好来教育同学
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
他的手指尖上。?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发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发明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考虑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示得越鲜明。?
我竭力想弄懂这种依存性的科学根据,我读了不少学者的著作,同时又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表示。我们想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与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考虑。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时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同学合乎逻辑地考虑,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同学参与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和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协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我懂得了:假如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发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考虑。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出现出来的地方。?
经验证明,为了促进同学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下列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同学,都毫无例外地在学校教学工厂里制作一些奥妙的机器、机械、仪器和装置的模型。在这里,思维的根源和刺激就是让同学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有一个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在两年时间里设计装置了一台加工木材的万能机床。这个小组里有15名同学,其中有3人是学习较差的。这项劳动的促进和发展智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思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机床的构思好像总在这些青少年的眼前晃动。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组员们不时尝试着,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案里,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考虑,促使同学们瞻前顾后,反复分析和对比。?
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考虑,在我看来,是一 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考虑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同学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同学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送、变换方式。这里指的是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配中,譬如说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热能,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等。在这里,思维似乎在一瞬间就由笼统的、概括的东西转移到具体的东西(表象、形象、图景)上去。怎样把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体现到实际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呢?——深入地考虑这个问题,能够激发思维力量,促使同学在许多已知的东西中去探索设计上的解决方案。选择传送和变换的方法,能发展观察力和智慧的钻研性(这一点正是学习较差的同学所缺乏的):同学通过仔细观看一个整体事物的细节、局部和构成因素,在具体的东西中寻找共性的东西,就是在学习把一个总的思想从一种具体情况转用到另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应当在手的技艺中、在技能中反映出来。我们力求使劳动的对象(它的作用就是要发展智慧)是活动的、变化的,使人把构思的发明性和实现构思的技艺结合起来。要尽量多地进行实验和试验,尽量多地让同学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
(3)选择资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我们力求做到使工具似乎和手融为一体,成为手的一局部。假如一个人没有学会用自身的手和自身的思想对劳动对象施加最精细的作用,那就不可能设想培养出精细的、发明性的智慧。在这种作用中,才干体现出思维和手的动作的真正结合。当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每一瞬间,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导到脑,又由脑传导到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这时候,构思不只在实现,而且在不时地发展、深入和变化。这时候,思想的线索不会中断。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资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同学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同学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掌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
(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发明环境,管理这种环境。应当让同学在农业试验活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接触这种劳动。这是一种使同学由具体的表象过渡到概括,又由结论和概括过渡到实践的最好手段。这些劳动种类的教育特点,就在于使人用思维去掌握那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在长时间内和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并且要求自觉地影响和改变这些条件。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我们吸引那些“学习上最困难的”同学参与各种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这些同学好像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启迪智慧的农业劳动是能教会他们考虑的。?
在一个少年试验家小组里,已经连续15年有一批学习较差的儿童和少年先后参与发明性的劳动,他们在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和对植物发育早期的生命力的影响;土壤和外界条件对产量的影响。?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只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9、怎样使同学注意力集中
我带领27个幼儿到草地上去观赏,目的是让他们看到各种植物是怎样传达自身的种子的。他们要看的那些植物长在草地的一个较远的角落里。要想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男女小朋友们都拴到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在他们眼前的这些植物中间,还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常有趣的事物,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转到其中的一件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所讲的和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譬如说,一只花蝴蝶翩然起舞,瓦尼亚、柯里亚、尼娜、娜塔罗奇卡这4个小朋友的好奇的小眼睛就盯住了那只蝴蝶,于是4根丝线就断了。或者脚底下突然蹦出了一只小青蛙,于是又有几根丝线被扯断了……?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也是常见的。怎样才干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当你开始给少年讲解一些枯燥的、并无趣味的知识,而他的头脑里却正在想着别的什么有趣的、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沛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需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掌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坚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身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发明这种状态。要发明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同学的见闻的广度等。?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我知道,同学要学一年生物学,其中有许多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等。在教这局部教材时,假如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同学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例如学习关于蠕虫的教材,同学应当知道这样一些常识:有益的蠕虫(如蚯蚓)对土壤构造的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普遍平衡,一些现象对于另一些现象的隐蔽的依存性等。
我要让同学集中注意力听讲关于蠕虫的教材,我就得培养我所需要的同学的情绪状态,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我讲解那局部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同学的思想,我好像在震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同学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同学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同学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身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考虑。?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同学一边听讲一边考虑的时候,才干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需使同学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同学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同学的考虑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同学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同学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假如教师不去设法在同学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同学,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身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同学,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同学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同学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假如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同学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只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自身,也可能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同学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解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只没有协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考虑教师原本想引导儿童去考虑的笼统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小朋友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平安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同学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考虑。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只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假如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只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需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笼统,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同学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解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身的同学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同学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笼统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只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笼统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只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笼统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同学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同学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方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同学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同学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笼统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同学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同学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考虑它的条件的。假如哪一个小朋友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掌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同学,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只不会笼统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需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笼统思维。?
假如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同学,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同学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只用词来发明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迸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发明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同学的工作。经验标明,这类同学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干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学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笼统思维,而同学对笼统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同学经常不能把自身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同学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实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同学的思维和心情的。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你在小学里工作,现在正在教三年级。很快你就要教一年级同学了。这些小朋友现在是5岁半到6岁。现在教育他们的是家庭或幼儿园。我们还有一局部儿童,他们在入学以前的教者只是父亲和母亲。正是在这个时期——入学1、2年,学前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这件事是关系极大的。你应当很好地了解自身的每一个未来的同学。?
怎样才算了解儿童呢??
首先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在开始教班的一年半以前,我就有了自身的未来同学的名单。我很熟悉他们的家长,我猜想有哪些疾病可能遗传给儿童。当然,这些猜想还得经过医生鉴定。这样,我就掌握了我的未来同学的身体各重要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消化器官、视力、听力)的状况的资料。?
不了解同学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我在学校工作30年的经验使我坚信:要根据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只对每一个同学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而且要采取一系列不同的维护、顾惜和增强健康的措施。经验证明,教育应当配合把儿童的疾病治好,使他解脱往往在幼年时期就有的疾患。有心血管系统障碍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对他要采取专门的医疗教育学措施。?
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家庭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利预防疾患,或者在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已经有病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康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情况的关系特别密切。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朋友,是特别难教育的。这种儿童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焦躁不安状态,很容易疲劳。对这些有神经官能症的儿童,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随时随地的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