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bsp;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同学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所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同学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存。?
现在,譬如说,同学的思想里发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同学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和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藏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方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外表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同学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同学都进行考虑,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经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同学的疑问之后,我就自身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同学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同学从考虑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需对同学的知识有充沛的了解。可能一个同学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同学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任同学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同学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依照他自身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贮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假如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假如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同学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外表上的积极性,同学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同学对自身思想的“回顾”,对自身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同学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局部同学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同学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pa3-和pac-、6е3-和бес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许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同学安排一些运用有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同学: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应当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同学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
样的错字:“разч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гся”。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考虑之间的依存性表示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笼统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同学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因此,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的问题。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同学学业落后、成果不和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同学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同学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同学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沛,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同学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同学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同学考虑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需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考虑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同学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同学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同学的独立工作,使同学在独立工作过程中考虑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考虑过程中就已经包括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同学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同学安排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安排给他。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同学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考虑,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身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同学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干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假如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干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同学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同学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同学的阅读是否流利。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同学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同学可能犯错误,以和这个同学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考虑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同学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同学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发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需进行考虑。?
考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同学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几何课上,同学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同学们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同学考虑新讲的资料。同学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身想出例子来标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了。原来,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同学发现自身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同学在深信自身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身把一切都回想一下。?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考虑的阶段尤其必需。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同学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发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和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同学加以注意。?
例如,教师给同学们讲解俄语的副动词短语。这里的难以捉摸的“点”,就在于副动词在有了谓语(动词)的情况下,好像又充任着第二个次要的谓语。我给同学留下考虑的时间,并提醒学习困难的同学注意:在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应当设想有同一个主体在完成两种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主导的、主要的,而另一个动作是从属的、次要的。同学一边考虑着实际的动作一边造句。?
不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资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同学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考虑,多半是让同学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例如,教师讲解了1861年俄国农民解脱农奴制束缚的情况。为了让同学考虑(5至7分钟),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假如沙皇政府疑惑放农民,俄国的农业发展会走什么道路?在1861年以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互联系如何?农民解放后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示如何?1861年以后,是什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业中封建主义剩余(甚至在1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1年改革以后)依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讲完新课后立即挂在黑板上。我深信,课的一个最紧张、最有兴趣的阶段从这时开始了。同学们回想以前学过的各章节的资料,在教科书里“翻阅”资料(顺便指出,在人文学科的课上,教科书首先是为了考虑新教材而使用的)。在我看来,这时候进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考虑。?
这么说来,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同学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弥补。考虑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同学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假如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沛学透。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同学有效的脑力劳动
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局部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同学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同学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考虑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同学。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定:怎样才干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考虑,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方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同学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 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工作情况。假如他想了解,某一个同学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同学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同学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同学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局部同学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同学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同学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同学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同学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同学的功课。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同学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同学,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同学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
假如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考虑,借这个方法来检查同学的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就可以大大提高同学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同学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同学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安排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六个句子,句子里要用上“道路”(~opora)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间接格,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有的同学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3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括1个、2个、3个同等的谓语。同学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考虑、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同学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干成为促使同学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根据同学对教师所给的评分所抱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结论,断定同学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我想就知识评定的问题向教师提几点建议。?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在我的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教过中学教学计划里几乎所有的学科(制图除外),可是我从来没有凭同学在一节课上的回答(甚至所提的问题达2、3个甚至更多)就给同学打分数。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括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同学的回答(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不太长的作业)、课外阅读以和实际作业等。我用一段时间来研究同学的知识,同学也感到这一点。到了一定的时间,我就对他说:“现在我要给你评分了。”于是又开始了研究他的知识的下一个阶段。这样同学也很明白:他的任何情况都逃不出我的注意。也许读者中会有人提出疑问:难道教师能把这一切都记在头脑里吗?也许,有些人会感到,要把有关同学脑力劳动的一切情况都记住有困难,但是我总觉得记住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难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记了,还能够对同学在教育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吗??
第二,假如同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和格分数的。假如同学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身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同学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激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同学相信自身的力量。假如同学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协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同学打不和格的分数。请记住:胜利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第三,假如你看出,同学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在我所教的第一个班里,都有一个同学,我对他的精神生活进行过精细的研究,我从他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对于我所提问的东西是否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这个同学的眼光标明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我就不评定他的知识——应当首先设法让同学学会知识。
? 第四,应当防止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同学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转化现象”。这里指的是思维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同学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和特点。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拟另外提出单独的建议。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经常变成凶狠的后娘。当同学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譬如说,一下子要复习完10节、20节甚至更多节课所教过的教材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大量的事实和结论一下子压到同学肩上,在他的头脑里把一切都搅和在一起了。何况,要复习的不只是一门学科的教材,还有其他许多学科哪!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同学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
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地组织复习呢?首先,我建议考虑到学科和具体资料的特点。譬如说,在九年级,复习几节物理教材跟复习几节历史教材,就远不是一码事。在安排同学复习诸如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这一类学科的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主要地让同学完成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画图、制表等等。同时,教师特别注意:同学要想完成一道实际作业,他就得熟悉两条或更多的原理。在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时,就在进行着一种对智力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知识迁移的过程——即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概括性的真理进行重新考虑的过程。同学应当从新的、以前对他来说是未知的角度来看各种事物和现象。例如,数学教师为了复习而给同学安排一些应用题,同学要解答这些应用题,就得在头脑中既复习几何形的体积,又复习三角函数。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假如一条理论概括能跟另一条理论概括相接触、相联系、“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更深刻地理解了,同学在这些理论概括中看出了他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变得更加明白了。?
就代数、几何、物理这一类学科来说,我建议采用我校优秀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一种所谓综合复习。这种复习有许多变式。例如,让每个同学制作一个几何图形的模型,借助这个模型可以复习一系列重要的公式。或者教师指定同学们做出一些几何图形的示意教具,用它们可以直观地说明好几种定理。?
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要把7、8节课所讲的教材复习一遍,那就等于要读40到50页书。在这里,当然不能用讲解新教材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来进行复习。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需好像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假如同学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只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同学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
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你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来复习历史、文学的某些章节,具体地做给同学看,怎样不用从头到尾地读资料而进行复习。同学的知识面越广,其中能跟课堂上(以和课外)所要复习的资料“挂上钩”的知识越多,对于教材的领会就越深刻。你要教给自身的同学(特别是高年级同学)能从次要的东西中笼统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这种技能是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还有一种复习方式。我在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时候,始终遵循一种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要求:让同学在每门学科的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在页边上留下一条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需永远牢记的东西用红铅笔写下来。同学应当在翻阅听课笔记的时候,着重复习这些规则、公式、定理和其结论(数学和物理——每周复习一次,化学——每两周复习一次,生物——每三周复习一次)。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不计其数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发明性。?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学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检查练习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但是,假如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终究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习本上的时间减少2/3左右。?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只教师,而且同学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应当向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同学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同学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真和优美。你可以把小朋友们带领到大自然中去,把各种花朵、声音、动作的极其细微的色调指给他们看,把人们的劳动作为一种发明活动展示在他们面前,并且让这一切都通过词、通过色彩细腻的言语反映出来。?
我们上一些专门的课来教这些词,如朝霞,黄昏,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隆隆……我们就每一个词跟儿童一起编写作文。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他学习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这是学校里很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门科学。?
你要把自身的同学从书本和考虑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同学自身的思想,而自身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同学自身的活动变成他考虑和判断的对象。应当让你的同学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往往同学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身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应当安排这样一些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同学一定要讲述、汇报和报告,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也就是说,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
为什么同学的作业里有许多错误,写得文理不通呢?我认为,毛病的根源就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在绝大多数的学科(特别是像语法、文学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读、数学这类学科)的学习中,同学的能力落后于知识。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繁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和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同学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同学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身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同学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检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16、学科教学中的同学积极活动的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同学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布置。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同学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同学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同学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同学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学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怎样组织同学的积极活动,才干促进同学的智力发展,促进他的思维和言语发展,提高他的读写水平呢??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我在准备小学的教学工作时,就预先规划好全体同学所要参与的积极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鲜明的反映出并且让同学深刻地考虑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发生思想,而不只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同学从事的活动,不只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例如,每个同学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时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词成为他把自身在劳动中发觉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手段和工具,词进入他的积极词汇的储藏,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
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时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同学,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愚钝的,因为同学不只在劳动,而且在考虑,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每过一年,我都更加坚定地深信,有着鲜明的思想表示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同学的言语,提高同学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从同学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考虑的组织,它才干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同学应当参与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同学以智力的训练,使同学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考虑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干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同学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括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同学的劳动,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安排一个同学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同学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
我向教师们建议:假如你们想使自身的同学成为善于考虑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与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只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17、教给同学观察
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观察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是把它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只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假如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考虑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同学,绝不会是学业成果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同学。教师假如善于协助同学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同学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同学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小朋友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只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我对同学们说。我看到,小朋友们仔细观观察雪层覆盖的树枝,观察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我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好奇的目光面前。同学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珍贵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教师教给同学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请你教给同学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假如同学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时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局部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同学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同学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同学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同学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同学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干学懂其他章节。让同学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同学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同学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同学头脑中发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同学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同学: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同学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同学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果差的同学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持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同学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同学就没有不和格的。这位教师的发明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同学的智力才干。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假如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同学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和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同学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问题不只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同学免于考试不和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同学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同学读书越多,他的考虑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同学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示为同学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时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同学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我在前面已经详细谈到过,许多同学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考虑。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示。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同学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掌握住句子的一局部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考虑——不只考虑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考虑到与所读资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在小学里,就应当使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同学自觉地掌握知识。不只如此,要想撇开流利地阅读的技能而要求同学掌握知识,那就只能使同学的智能变得愚钝,造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陋肤浅。大概你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五、六年级的同学,他们(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简直不会把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我曾经把这类同学的言语逐字地记录下来并进行了分析:这种言语好像是从上下文里脱落出来的个别的词,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同学一般地都不会用词句来表达自身的思想的某个局部,因此他的言语里就出现了坑坑洼洼,模糊不清。对这些可悲的事实进行的多年研究,使我得出一条结论: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这是我给这种缺点起的名称),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和边阅读边考虑的技能而造成的。许多词没有被儿童透彻理解,只是由于一条很简单的原因:儿童没有来得和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身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同学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和考虑。而不动脑筋、没有考虑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愚钝。?
怎样才干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需有一系列练习。我在教小同学的时候,是用下面的方法来检验同学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我让同学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小朋友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假如同学(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同学)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来不和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假如同学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考虑,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同学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考虑。缺少这种技能,就又会造成另一种关系失调。要掌握这样的书写速度,也必需有足够数量的练习。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说,要使同学达到不必考虑怎样把字母连接成词以和他在写什么字母的程度。应当是所写东西的内容占据着同学的注意的中心。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可以在第四学年达到这一要求。但是,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
培养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技能的练习,可以(在同学能很好地阅读的条件下)按下列方法进行。教师向儿童们讲述某一种自然现象、事件或劳动过程;在讲述中要能明确地区分出各个逻辑的组成局部,而每一局部中又有重点以和与重点有关的细节和详情。在教师讲述的时候,要求同学依照教师讲述资料的顺序,把要点记录下来。假如同学没有这种在听讲的同时就把故事(演讲、解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的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在许多情况下,同学学业落后的原因,正好是由于他缺乏这种基本的、但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技能。
这样技能的作用还不只限于实际应用。它还是发展智力才干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同时听、写和考虑的技能(也像同时阅读和书写的技能一样),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
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教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语法的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很注意不要让同学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出现关系失调的现象。这里所发生的关系失调,就是同学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在讲课(讲演、解说)中所举的事实的圈子里。这种关系失调的后果,就是把同学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了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迁移,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这里发生的这种情况,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僵化。当知识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遇到一些乍看起来令人觉得奇怪的现象。例如,同学背会了关于物质有4种状态的概念,但是他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去注意大量的这类事实,不去利用这些事实来从新的、以前未知的角度去解释这一概念。于是,在检查知识时,同学遇到了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的事实,而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面前茫然失措,不能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实质。?
为了使同学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需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考虑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自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义的状态。而使知识进入这种状态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育劳动的经验告诉我,搜集和加工事实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就能使知识经常地处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又是具有深刻的特性的:同学不只在分析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身的思维。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同学就走上了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
某一门学科体系中的事实具有什么特点,——在我看来,这是教学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一般教育学的问题。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飞翔的空气,因此请你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教学大纲。请你考虑一下,选用哪一局部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局部事实留给同学自身去搜集和加工。还要请你对搜集事实的过程自身给同学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示,并且教给同学如何对事实进行考虑。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身的课堂上同学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干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同学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考虑,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同学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身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发明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自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和人所发明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干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和其因果联系的过程自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假如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外表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同学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同学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同学自身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劳动和成绩,——这件事自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同学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同学意识中的发生,来源于同学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考虑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干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其不意的东西。例如,在下一节课中,将要讲到植物的根系和其在植物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同学已经成百上千次地见过植物的根,乍看起来,教材中未必找得出任何使同学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妙。我对小朋友们讲述说,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引到各种事实的这样一个接合点上来: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假如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我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想一想,它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资料,——这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我把这一点讲清楚,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同学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妙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考虑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同学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假如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