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同学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同学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同学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沛,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同学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同学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同学考虑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需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考虑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同学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同学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同学的独立工作,使同学在独立工作过程中考虑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考虑过程中就已经包括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同学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同学安排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安排给他。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同学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考虑,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身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同学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干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假如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干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同学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同学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同学的阅读是否流利。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同学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同学可能犯错误,以和这个同学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同学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考虑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同学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同学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发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需进行考虑。?
考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同学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几何课上,同学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同学们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同学考虑新讲的资料。同学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身想出例子来标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了。原来,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同学发现自身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同学在深信自身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身把一切都回想一下。?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考虑的阶段尤其必需。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同学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发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和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同学加以注意。?
例如,教师给同学们讲解俄语的副动词短语。这里的难以捉摸的“点”,就在于副动词在有了谓语(动词)的情况下,好像又充任着第二个次要的谓语。我给同学留下考虑的时间,并提醒学习困难的同学注意:在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应当设想有同一个主体在完成两种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主导的、主要的,而另一个动作是从属的、次要的。同学一边考虑着实际的动作一边造句。?
不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资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同学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考虑,多半是让同学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例如,教师讲解了1861年俄国农民解脱农奴制束缚的情况。为了让同学考虑(5至7分钟),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假如沙皇政府疑惑放农民,俄国的农业发展会走什么道路?在1861年以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互联系如何?农民解放后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示如何?1861年以后,是什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业中封建主义剩余(甚至在1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