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中学毕业后,巴甫里克进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为农艺师,现在已经在一个国营农场里顺利地工作好几年了。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发明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喜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假如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地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同学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其自我形成的过程进行得究竟是否深刻。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只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身自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只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身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干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同学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校里对少年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吧。它跟对年幼儿童的教育有哪些区别呢?经常是毫无区别。少年,也像年幼儿童一样,往往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教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地用在怎样把更多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更多的科学真理和道德准则灌输到同学的头脑里去。少年认识了许多事物和了解了许多知识,但是他并不认识和了解自身。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同学自身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同学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干真正成为同学的精神财富。经常听到教师提醒少年说:“你已经不是小小朋友了,你要好好考虑自身的命运,自身的前途。”可是要一个人考虑自身的前途,就应当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件事情去考验和尝试自身的力量,去锻炼自身。但是,我们的少年,在精神生活中的这种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究竟有多少呢?譬如,教育家们都认为,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能说少年们劳动得少。
但是这种劳动是否成了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形成的因素呢?他们只不过把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而已。?
学校教给少年关于人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广泛知识,但是这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自我教育呢?经常看到,教师在讲授教材的时候,面对的是同学的笼统的思想,而并没有针对坐在他面前的同学的具体特点。于是,同学在“掌握”这些关于人的知识时,是毫无热情和无动于衷的。关于植物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合成有机质也罢,关于托马斯·康帕内拉为了坚持自身的信念,宁愿骄傲地拒绝获得自由和福利的引诱而坐了30年监狱也罢,这些在同学来说,都是带着同样冷漠的态度来“掌握”的。?
班主任、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动了不少脑筋,让少年们去做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事。但是,对某些同学来说,这种活动又变成了什么呢?往往是变成了安排下来的任务。假如少年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并没有教育自身,没有感到把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他人就会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关系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道不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许多少年把协助残废者、协助老年人这一类活动,冷漠地看成是“索然寡味的”事情吗?不能说他们不愿意去做这些事,但是这种劳动经常收不到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效果。一个人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身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在教育他,而他并不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自身,因为他并没有在与他人的多重关系中来造就自身。我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身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示出来。?
许多教育家认为,应当尽量用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占住”少年们的心,尽量吸引他们参与文化教育机构、运动团体的活动。一旦少年成了犯罪者或破坏了道德规范,大家就齐声地抱怨说:我们的俱乐部、青年咖啡馆、运动场、室内操场太少了,以至青少年不得不在马路边上聚集在一起,无人监督,所以发生犯罪行为。这样来解释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根源,是会把家庭、社会、共青团和学校引入迷途的。这种解释里包括着这样的意图:要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要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典范的引诱和腐蚀。?
然而,能不能认为这就是教育呢?大家知道,一个人在生活里经常是要留下独自一人,只有跟自身的良心在一起的。少年不只应当有能力提防坏东西的沾染,而且应当有能力跟坏事做积极的斗争。难道总是担心害怕,唯恐生活把一个人置于单独地面对困难的境地,就能教会他生活吗?我们总是想把同学的生活组织得平安可靠的意图,有时竟达到荒唐可笑的地步。共青团组织要求,甚至在节假日,学校里也要组织少年们集体休息,教师甚至在星期天也要给他们找一些娱乐,注视着不要让他们落入坏的同伙里去。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虚假的关心,不由使人忧虑地想到: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时间。至于家庭、家长、兄弟姐妹、祖父祖母和家庭义务,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日常小事,毫无意思,不值得关心的。?
假如我们的教师、共青团组织总是在疼爱少年,想方设法让他有事可干,每到星期天就替他布置娱乐活动,那么我们对于同学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独立地、有益地利用空闲时间。?
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同学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同学自我教育要比布置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解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手足无措,那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同学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干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我在一所学校里工作了几乎四分之一世纪,这许多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身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一个人正应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身,开始自我教育。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0、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身布置自身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身”。假如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防止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
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同学对年长者的劝告比较容易接受,他能很感兴趣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事,他开始进行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身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譬如,教师向小朋友们建议:早晨要早起,不迟于6点钟,夏季在5点钟起床,做一套早操,在早晨这个时间用两小时读书,再参与一点体力劳动:给果树浇水,照料花草,等。小朋友们到学校来的时候,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讲一讲,谁做到了哪些要求:有的人能够“强制自身”,有的人则没有做到。渐渐地,小朋友们开始认识到,战胜自身的弱点(懒惰、散漫等)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光荣的事,于是,他们热心地去做那些开始时带有游戏成分的事。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一个同学都种几棵树,这些树归他照料。夏季要给这些树浇几次水。班主任并不指定时间让同学给树浇水。每一个同学都在他认为应当浇水的时候来学校浇水。同学怀着强烈的兴趣从事这项独立的劳动。?
身体锻炼在自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同学家里都有淋浴设备,要强制自身天一亮就起床,洗淋浴,而且要每天坚持。家住在湖边的小朋友,则每天在湖里洗澡。在冬季,9、10岁的男女小朋友练习用雪擦拭身体。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要经常完成这项锻炼,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的。假如教师简单地采取强制的方法,那是绝不会收效的。那样一来,就会有许多同学欺骗教师,说他们都依照要求做了,而事实上却是在暖和的被窝里偷懒哩。全部问题就在于要能够强制自身。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坦白地说明,谁做到了哪一点,谁没有做到。那些实在没有勇气拿来一桶雪,脱下衬衫,用一把把冰冷的雪往身上擦的同学,就找他人协助他们。这是自我教育、自我纪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劳动纪律、作息制度、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领域,随着一个人接近青年早期的年龄,它们越来越深入地成为自我教育的因素。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身的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身。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假如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身,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我们在学校里不做早操,——每一个同学都是在家里做操,洗淋浴,用雪擦身体的。在10一11岁的男女小朋友当中,大家默不作声地在这方面进行着竞赛。在这个领域里(即学会强制自身)应当首先发扬竞赛的精神。?
在7、8岁的年纪,每一个同学在学校里种一棵树,用来纪念他最亲爱的一个人,所以每个同学都是个人完成这件劳动的。初看起来会觉得,好像这里忽视了集体劳动的作用和其教育力量。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真正的集体劳动。每一个人都把自身的事布置好,这不只是因为他对懒惰感到厌恶,而且是因为他不愿意让他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照料这棵树要持续5、6年之久。到了第四或第五学年,每个同学再种一棵树,并一直照料它,直到中学毕业。这就形成一个集体的树林,因此每一个同学都必需参与劳动。同学集体中的相互关系的全部方式都在灌输这样的思想:谁也不强迫你劳动,每个人凭自身的良心工作。没有人去向哪一个少年提醒说,他的劳动时刻都是同学们能够看见的,因为他自己也能够感觉到这一点。?
假如有人在某一段时间里偷懒不干,同学们就会当面喊他是懒汉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谴责和讪笑的不只是懒惰自身,而且是意志单薄、不想克服自身的弱点,不能管住自身的现象。少年对于他人给予自身人格的这种道德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好像能用他人的眼光来看自身了。在这一点上,也正包括着对于人的自我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我认识的实质。假如在集体里没有对少年的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和进行公众的评价,那就谈不上让每一个少年认识自身。?
脑力劳动、学习能够为自我教育提供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早在四、五年级,我们就促使同学进行重大的意志努力。教师对他们说:“你们尝试一下,强迫自身在早晨6点到8点之间把所有的家庭作业都做完。你们以后会感到的,这将减轻你们的脑力劳动,使你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少年们逐渐地体会到了:在早晨做功课,比在放学以后做,效果要好得多。早晨花1个小时所做的事,能抵得上下午花3个小时所做的事。?
但是,问题的意义不只如此。同学的一天从劳动开始,强制自身完成任务并在自身的良心面前做自我汇报,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学学习珍惜时间,利用空闲的时刻。只有在少年时代就懂得了劳动的欢乐,体验过由于能够强制自身按预定计划进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的人,才会珍惜和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在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治疗无理智地消磨时间的良方。?
有一个问题已经不止一年地使我感到忧虑不安;为什么少年们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为什么他们只阅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像蜉蝣一样短命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低劣作品?后来我才明白,少年们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考虑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考虑周围世界和自身自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身的命运和前途。怎样才干使好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怎样才干不只用磁带录音机和收音电唱两用机、跳舞场和电影院来吸引青少年,而且也让他们迷恋于富有智慧的、美好的书籍呢?这就必需教给少年们读书。我们开辟了一个“考虑之室”,在那里收集了几百种最富有智慧的、最美好的书。在这个“考虑之室”里,我们有一个书橱里放的是名人传记。这一类书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假如没有理想,他的个性就没有了核心,而理想的东西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的。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同学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丈量自身的尺度。? 教师给同学讲述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生平,同时把有关的书介绍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从这些书里可以知道许多有关这些人物生平的事。这个目的终于达到了,少年们入迷地阅读这些书籍。阅览室渐渐地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同学预备了专门的笔记本和摘录本,他们在写笔记的过程中跟自身进行着内心的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那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身找到了典范,强烈地希望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身吸取养料的人,才干上升到这个阶段。?
在同学的周围有一个千万本书籍汇成的书籍的海洋。其中有些书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能丰富同学的智慧,也无助于陶冶同学的情操。而另一些书简直是有害的。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越2000本。因此,必需严格地挑选书籍,善于指导青少年怎样去读这些书。我们应当跟每一个青少年进行个别谈话,以便替他找到一本合适的书,使他读了这本书就好像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经历了人生的一大段路程。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有时候,还得在教师当中克服漠不关心的态度和习惯势力。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青少年去“碰上”正好适合于他读的那本书,我们应当努力去揭示书籍的真正的美,只有这样才便于同学找到他喜欢的书。?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bsp; 教师要研究少年的兴趣、喜好和特长,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主要的是,要让读书逐渐成为同学的智力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欢乐感。我们认为,假如同学还没有入迷地开始阅读科学书籍,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同学心灵的蹊径。当同学在阅览室里读过几本书以后,当他体验到认识的欢乐感以后,他才会把书借回去独立阅读。?
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身的信心,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才干和天赋时,劳动才干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一个人热爱劳动时,劳动才干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在少年期,使每个同学从许多种劳动中找到他能够获得幸福的那条道路是非常重要的。自尊感和荣誉感好比是个性的精神核心,它是要人在自身的劳动效果中发现了自身——发现了自身的技能和发明性以后才干获得的。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都在劳动中“发现自身”。我校现在有540名同学。我们为他们建立了几十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能从事一件有趣的事,尝试自身的力量和才干。在校办工厂和工作室,温室和果园,学校养蜂场和集体农庄畜牧场,生物研究室和农艺化学研究室,无线电实验室和学校少年机械化小队里,都有这样一些角落。?
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少年每天都有几小时空闲时间,使他能够依照自身的选择和喜好用来进行心爱的劳动的探索。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到枯燥,不知道怎样打发空闲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学的年代里就没有过空闲的时间,他们不懂得也没有体会到时间是能给人以精神财富的巨大福利。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来教给青少年怎样合理地利用自身的空闲时间。我们不知花了多少努力,才使得同学习惯于在早上做功课,而让下半天留有空闲的时间。但空闲时间并不是无所事事,这段时间里,无论同学和我们教师都在从事紧张的劳动。懒惰和空谈是青年时代最可怕的敌人。?
在指导同学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他人的样子。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他人有目的地引到什么地方去。在每一个教学工厂里,操作室里,在温室和学校试验园地里,同学都在完成一项需要长期才干完成的劳动任务。例如,他们在钳工工厂里为教学试验园地制作一台播种机。教师把整个工作由始至终的任务安排给同学,只是检查他们加工零件的正确性,对同学遇到的问题给以协助。同学是完全独立地完成这项工作的。少年从劳动的成绩中得到欢乐,这就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独立的劳动者,使他们解脱那种无能为力和依赖他人的情绪。培育同学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同学把自身的精力、智慧、意志、发明发明精神投入到劳动的物质效果中去,从自身的双手和智慧所发明的东西中“看到自身”。假如一个同学到了13、14岁,还没有体验过这种自身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我们就为他的命运感到坐立不安。自身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身的源泉。只有那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们学校里设置了几个工作角,让同学在那里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坚持精神。譬如,有“难题之角”、小型机械化之角、育种和遗传研究之角。假如一个同学不是废寝忘食地钻研他所热爱的事情,没有从事发明性的劳动,我们就不能设想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
我想再指出一个能鲜明地表示出同学的自我教育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这就是让少年去关心他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身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局部贡献给他人。这件工作是从小事做起的:让年长的同学在某一方面协助年幼的同学。教师对一群七年级同学说:“你们在学习法语,可是一些小同学——二、三年级的同学,也想学说法语,需要有人教。也许,你们当中有谁自愿地承当这项义务吧?”其中有10个人表示愿意收几个“徒弟”。过了2、3个星期,3个“教师”推却了,其余的7个人满怀热情地从事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看到小同学取得成果而感到非常高兴。这些七年级同学非常关心小同学的胜利和挫折,成了他们的朋友。现在他们已经不只关心自身的同学记住单词和句子的正确发音,而且全面地关心他们的学习成果了。他们希望自身付出一定心血培养的小同学变得更好。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深信,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少年把这种愿望当成自身的精神需要。只有当一个少年在他人身上看到了自身的精神美的一局部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和年幼的同学交朋友,这是培养道德自觉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力求使这种友谊建立在个人喜好的基础上,使少年把自身对书籍和发明性劳动的喜好传授给别的同学。在教学工厂里、实验室里和操作室里,总是有一群群的小小朋友围绕着热心劳动着的少年,他们也想干一点有趣的工作。于是,学校里成立了一些儿童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它们的指导员就由高年级同学担任。少年机械化工作者小组的活动特别吸引低年级同学。少年们也像小朋友们一样喜欢游戏,但是他们已经竭力使这种游戏接近于真正的劳动。他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启动和关掉小型发动机,驾驶玩具汽车,热心地设计电气化铁路和模型。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劳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少年感到自身是年长者,年幼同学则带着许许多多问题去请教他们。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有趣的相互关系:这里既有相互平等的友谊,也有年长同学对年幼同学的关心,少年希望在游戏和劳动中不时地向年幼同学揭示出某些新的和引人入胜的东西,这也就同时促使他们不时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人们习惯把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在这个时期内,同学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发展,所以教育者面前是会出现许多困难的。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干顺利地克服这些困难。?
80、要坚持“水源的清洁”
我面前放着一封信。当我接触到它的时候,它像一块烧红的铁那样烫手。?
这是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着末日的19岁青年写来的信。他的这份自白用练习本的纸写了48页,写得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态度是远非诚实的。?
我给这个青年写了回信。她的母亲又到我这里来,要求去跟儿子见上一面。跟他的谈话很难谈到一起……?
使我震惊的,是那种可以称之为理智幼稚病的东西。从他的信里,以和从我听到的他的话里,只有慌乱和恐惧,而没有忏悔,没有对罪行的认识。?
他并不是成帮结伙的强盗,只不过是一个卑鄙的、可怜的、空虚的人……他杀死了一个原来素不相识的16岁的青年。他们在公园的一条窄小的路上面对面相遇。16岁的青年不愿让路,于是他、19岁的青年,就发了火。他口袋里有一把刀子,他动了刀子,就把人杀死了。被害者的母亲奔上前来。他又刺她一刀,致成重伤……?
可怕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空虚,不懂得生命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这就是这件罪行的后面所隐藏的东西了。?
我是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来看这个人的。然而同时,却有一种损失了什么似的繁重感,像一块石头压迫着我的心……这是人的损失。是这样一种想法的繁重感:这个青年,假如对他进行了正确教育的话,他原本是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 ?
在他的信里,有些话是指望引起人们对他的怜悯的:“只有在死亡的不肯饶恕的眼光之下,我才懂得了生命是多么珍贵。”也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的时候,母亲和父亲才号啕痛哭:怎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吁求他人对犯罪分子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然而他们的遭遇只能在这样的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宽容,就像看到一个人把自身喝水的井填没而又遭受干渴的痛苦的人一样去看待他。然而,人的明智就在于,我们既然从这个水源里取水吃,那就要永远坚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经验——并不总是胜利的经验,有时是痛苦的经验教会了我:早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就能够断定:这个人在将来,也许在15年或者20年以后,会有一种滑入邪路的危险来威胁他。只要有一点点哪怕是出于设想的征兆,觉得一个人有可能成为违法分子或者犯罪分子,那就必需在童年和早地预防这种危险,注射强有力的抗毒剂。这一点是我们的教育技巧的极其细致微妙的方面之一。?
你们看到,儿童和少年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那就应当明白地、毫不拐弯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你要马上拿出公正的表态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只不能有一时一刻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存一辈子。譬如说,一年级的女小朋友玛娅跑来告诉我:维佳找了一根棍子,在草坪上乱打,而草坪里正开着许多花……她跑来找我并不是为了告维佳的状。假若我马上就处分维佳,就会使玛娅处于为难的境地,使她的感情受到伤害。她来报告这件事,是为了证实真理。我首先应当表态的是:维佳的举动是坏行为!于是我们一起去找维佳,维护那些花。这在玛娅看来,是正义精神取得了胜利。同时,这也是一块磨刀石,让儿童对恶的不妥协的精神磨得更加锋利。千万注意,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上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我回想起很早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我跟小朋友们在一次远足旅行的归途中,向邻村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要点水喝。她邀请我们到果园里去,拿出苹果和烤土豆款待我们。我们向她表示了感谢,然后动身了。走了半公里多路的时候,我们突然想起:刚才在我们坐的地方,把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
“应当回去收拾……”,上面提到的那个玛娅思忖着说。“当然,应当回去,把一切收拾干净。”我立刻表示支持。小朋友们成群地跟着我向回走,只有斯乔巴一个人没有动,他说:“我要坐在这儿歇一会儿……”但是,当他听到小朋友们齐声愤怒地指责他的话时,他想休息一下的愿望就打消了。? 我们应当让儿童在童年时代成百上千次地体验这种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感到自身是这种胜利的参与者。只有儿童才善于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慨,就像我带的这些小朋友对斯乔巴的偷懒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思想表示愤慨一样。假如已经到了少年时期,你再想激起他们对类似行为的愤慨,那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为已经错过了那个年龄期。?
我们跟同学的家长们一起考虑,认为我们的工作要为以后的许多年着想,我们要使小朋友们理解和感觉到:世界上还有些卑鄙的、丑恶的东西。?
重要的是,要让年龄尚小的人不只是晓得“这种事是卑鄙的、丑恶的”就够了,还要让他因为卑鄙的、丑恶的事就在近旁,可是由于自身无能为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感到担忧、难受和痛苦。对于卑鄙的、丑恶的东西的这种愤慨和厌恶,会渐渐地迁移,用来检查自身,——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转变,一个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丑恶事物的深恶痛绝的品质,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取决于这种转变。?
羞耻心是对于卑鄙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
从实质上说,只有发展羞耻心和对不知羞耻的不可容忍性这种细腻的情感,才干预防个性的消极性和动摇性,才干预防那种平常称之为“风向哪边刮,就向哪边倒”的思想和作风。而这种“随风倒”的人,正是最容易变成违法犯罪者的那批人!?
假如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鄙行为的蔑视和为他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要造成一种对卑鄙行为采取积极的不肯妥协的态度的气氛,首先要从反对懒惰、无所事事、涣散松懈、无谓地消磨时间开始做起。正如民间谚语教导我们的:懒惰是一切罪过之母。我坚定不移地深信,热爱劳动的教育是从书桌和书本后面开始的,这是一台主要的、最复杂的机床,要掌握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学校里,教育技巧上的最主要、最难捉摸和最细致的一件事,就是做到使同学为自身的无所事事而感到羞愧,使他对懒惰和闲散抱着蔑视和憎恶的态度。我这里指的是脑力劳动的道德方面,是学校工作中那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方面,这就是教育同学热爱学习的工作。我认为自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我所教育的同学的头脑里,哪怕有一点点在困难面前退却的想法,都是令人轻视的:不做事情,不动脑筋是可耻的!?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就是对每一个(名副其实地每一个!)少年、青年来说,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身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在14、15岁的年纪,就应当在自身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假如一个青年人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倒霉,——也是家庭的倒霉,学校的倒霉,社会的倒霉!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身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的牢狱呢!?
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作为教育者来说,他的工作就不只是跟同学在课堂上见面,而且应当是跟同学同一信仰的志同道合者(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相互倾慕,找到满足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人的需要的巨大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培养对劳动的喜好……然而,假如教师没有把自身的同学(正在认识复杂的世界的少年)领进自身的私人藏书室,假如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喜好的。假如教师没有跟自身的难以教育的、执拗任性的、有时候是复杂得不可理解的同学单独地在一起谈心,用你的思想完全使他折服的话,那么对劳动的喜好也是指日可待的。?
那么,在学校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当是主要的东西,也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否在经常地进行呢??
那些走上邪路的人,实际上是一些非常孤独的人,虽然他们周围既有年长的人,又有同的人,虽然大家每天都在叮咛他们:“不要这样!这是不容许的!”?
我坚定地相信,学校,这首先是一个人与人相接触的世界。问题根本不在于指定谁去教育谁,——用不着这样来谈问题,这都是些无稽之谈。问题在于,就拿我来说,命运把我跟这些最生气蓬勃的、最复杂的、而在我看来也是最有意思的少年们永远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的生命的一局部:假如不是他们,那么我所知道的、所会的、所做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
很难找出这样的词语和形象,来向儿童解释清楚:什么是生与死,什么是自由与失去自由,——不只要解释,而且要在每一个同学身上培养出对这些概念的有深刻个性的态度。我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
每当一个儿童刚刚跨进校门的时候,我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他跟自身的亲人和经常接近的人们之间有着怎样的精神联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儿童有了一种深刻的观念:“有人非常、非常需要我,他们无限地珍爱我,感到有了我他们活着才有意义。但是我也非常、非常地珍爱他们,没有他们我就不能生活,他们对于我也是无限珍贵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正常的道德发展,才可能有爱、幸福和劳动的和谐,而一个人的道德健康正是取决于这种和谐的。可能,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思想,但是它已经空虚着儿童的全部生活。儿童跟亲人特别是跟母亲的温暖而欢乐的精神交往,跟家长亲的贴心的亲近,——这也是义务感的源泉。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个人对亲近的人对于他的关心采取根本漠不关心的态度。?
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明智地限制自身的自由和愿望的时候,他才会珍惜生命和自由。这种明智是一种精细的教育工具。?
我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身的男小朋友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小朋友的连衫裙故意弄脏。?
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着来找我,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子的丝带扯去了。我把罗曼找来,对他说:“你听着,罗曼,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我们对你将采取另一种方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他伸出了右手。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绷带,把他的手掌和手腕缠住,然后把他的手牢牢地捆在衣袋里,使他不能使用这只右手。?
“罗曼,我们今天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为了不使你一个人觉得孤单,让同学们把我的右手用同样的方法扎起来。?
小朋友们照我给罗曼的做法一样,对我的右手做了同样的处置。罗曼惊奇地等待着,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
我说:“好吧,现在我们就准备这样生活……让我们试一试,这样生活是不是轻松……”?
一整天,我都跟罗曼在一起,在学校里,在花园里走,在教室里上课,一起吃饭……这小朋友能够体会了:假如有一天真的失去了自由,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后来,我又不得不给他上了几课,只是比较轻一些,没有那一次的严厉。罗曼终于学会了约束自身。?
假如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高尚而英勇的心理状态,就是有时候应当和有必要放弃给自身预示着许多满足的那种愿望,那么就很难把他造就成人。?
有一次,全班准备到树林里去旅行,那将给小朋友们多少欢乐和满足啊!可是,在旅行的前夕,五年级同学彼嘉的奶奶病了。彼嘉的父亲准备送她去医院。他需要儿子的协助,但是父亲又倾向于不让彼嘉去医院了;还是让小朋友跟大家一起去休息一天吧。这时候,教师协助彼嘉克服了想去旅行的愿望,因为这个愿望现在已经是不好的了,从而引导他走上高尚精神的道路。第二天,大家都没有到树林里去……?
明智地和英勇地约束自身的愿望,——这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下,可以发明出人的美的和谐。教师应该把这根指挥棒运用起来。?
在学校里,不应当搞空洞词句和空洞思想。我想劝告教育工作者:要珍惜词句!当你要求儿童说出自身的思想的时候,要坚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不要让那些儿童还不懂它们的意思的词句从儿童的口里说出来!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身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身的诺言发生出来的。当儿童在精神上还没有准备,当他还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和坚定性的时候,你不要强迫儿童提出诺言。假如儿童自身提出什么诺言的时候,你要耐心地听,并且信任他,但是同时要提醒他:你要注意,假如自身没有信心去履行,那么提出诺言时就得慎重。要记住,经常地提保证和提诺言而又忘记了它们,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使一个人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说了谎还不自知。?
要让真理和信任在学校里(同样在家庭里)占居统治地位。要让在学校里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一)列宁在《哲学笔记》里为费尔巴哈《宗教实质讲演录》一书所做的摘要里写道:“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于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接着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的、失去肉体的、笼统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去达到这个理想,善于在活生生的人的具体表示中看出这种理想,——这可不是一件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事。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保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发明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学校是知识、教养、智力文明和劳动的策源地;教师年复一年地领着自身的同学沿着知识的小道向人类智慧的顶峰攀登;智力财富和脑力劳动——这是我们手中借以造就人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人的心灵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从孩提时期进入学校的受教育者,在走出校门跨进生活中去的时候,都是同样地精神丰富的,都是在同样的程度上对于吸取智力财富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训练有素的。对一些同学来说,中等教育只是通往进一步的智力丰富、认识和臻于完善的第一步,而另一些同学就连中学的教学大纲也是十分艰难而勉强地掌握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就是倒霉的、没有前途的。 ?
对智力才干的不平等,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同学自身也渐渐看清了,他们把这种不平等理解为注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同样智力发展限度的原因,——这种情况正是今天实现全面发展思想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微妙而复杂的问题的根源。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倒霉。遗憾的是,在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某些儿童知道了自身在智力发展上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身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身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发明的欢乐。?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同学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果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同学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同学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身,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身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共产主义道德贯穿于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通往公民的、思想的、发明的、劳动的、审美的和智力的财富的道路时,全面发展的思想才可能得到充沛实现。
? 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即在每一个人的行为中,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都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有向往和有激情的——炽烈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同学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女小朋友,曾经在掌握知识方面感到极其困难。从少年早期,我们就让这几个四、五年级的女生当小朋友(学前儿童、一年级同学)的教养员。她们从这项充溢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身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否则,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们就会感到自身是倒霉的人。后来,这项劳动成了她们寄托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的事业。
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同学是年龄尚小的人,他对这种日常的衡量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敏锐和极其脆弱。应当使同学通过亲身体验,深信人们是用许多尺度衡量他,是从各个方面来看待他的。一个人,他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上学,我们就不应当用对“同学”这个词的狭义的理解来看待他。假如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假如一个人不能宣告自身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绩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身的地位,假如他没有感到自身作为一个发明者的自尊感,假如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和谐的教育就在于,要使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得到表示。总的说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在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种多样的实际态度的体系中贯衣着道德丰富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干成为实际的教育力量。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一条如此广泛而多方面的规律性,以至可以写成一本论述它的专著——供教师读的理论参考书。?
有那么一局部(即使是不大的一局部)青少年不愿意积极而刻苦地学习,在掌握知识上怠惰消极,以致在这种情况下令人痛惜地不得不采取强制而并非鼓励的方法,——这些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非和谐”(缺乏和谐)的教育这种不良现象的后果。 ?
(二)在实现全面发展思想和解决由此而来的一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同学认识和体会到,进入这样一座宫殿——它的名字就是知识和教养,以和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这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的一项最大的福利;青年一代应当把这项福利作为我们革命的最珍贵的效果加以珍惜。然而看来有一种反常的、简直令人莫解的事实是:一局部青少年却把这种伟大的福利当成一种苦事,把学习看成繁重的负担,而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无休止地跟这些懒汉和二流子进行斗争。那些世世代代以来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东西,那些人类多少优秀儿女为之献出自身的生命的东西,在一局部青少年有时还包括一些儿童的眼里,好像都失去了意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现象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繁重的负担——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性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于一点,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道德问题(它同时也就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上开辟了新的境界。这就是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取得和谐。使个人服从社会义务,应当符合人的个人愿望。这就是责任感的含义。道德依赖心理是一种严重的恶习,它在我们国家里有时浸入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里去;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由于年长的人对待年轻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采取了缺乏理智的)态度,以致在年轻人身上形成了一种歪曲的观念,不懂得年长的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们年轻人,以和他们——年轻人应当怎样对待年长的人和社会。个性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劣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干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同学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件复杂的事物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致要想理解结果的由来,就非得深入地钻研我们可以称之为各种原因的接触点不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身的同学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泉源,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三)现在我们谈谈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个问题——需要的教育。任务还不只在于应当培养多方面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复杂得多的事是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达到使一个人的生活中有一种积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形成和满足高级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源源不时地涌进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关于这些福利是由劳动发明的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得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教育学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和青年身上培养一种对待物质福利的可以说是严肃的态度。我们看到,在培养这种态度方面,许多教育者——父亲,母亲和教师们表示出高度的智慧和道德的丰富性。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使学校生活具有鲜明地表示出来的道德意义。我们要在年轻公民的意识里发展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东西我有权利希望得到它,那样的东西我没有权利希望得到它,而企望别样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不体面的、不能允许的、可耻的。培养愿望的文明——这是我们称之为学校生活的道德意义的那一复杂事物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只有学会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的人,才干懂得和感到:什么是困难的,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愿望的文明是责任感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培养有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的愿望,劝止不能允许的和不可容忍的愿望,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满足欲望的那种腐蚀性的、使人堕落的影响。?
(四)培养愿望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人的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与形成、发展、满足精神需要之间,能否建立起明智的和谐。这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第四个问题,是相当复杂而且艰巨的问题。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假如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要是我们的理想是像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鲜明表示的个性的话(我们正是应当这样来设想教育的理想),假如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同学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现在,当我们正在实现普和中等教育的时候,学校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假如一个同学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假如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假如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发明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繁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溢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干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同学毕业参与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学校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积极的活动,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干、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
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精神生活中的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示和确信自身的力量和发明才干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同学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我们认为,假如每一个同学,不能在少年时期,特别在青年早期,就在一种最能充沛地表示和发挥他的天才和禀赋的活动中达到优异的成果(当然,这里指的优异成果是跟同学的年龄相适应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在一种发明性劳动(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自身)的领域里形成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这一点,和谐的教育、乐观主义和对自身力量的坚强信心的形成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人生观会对思想、想法打上特殊的印记。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自身,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干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作为劳动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人愿意动脑筋,他有一种想进行考虑,想解决其中有许多困难的智力任务的愿望和志向。脑力劳动的欢乐——这正是一个人所能享有的东西,假如他的精神生活中充溢着对自身力量的乐观的信心和自尊感的话。?
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干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说明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彩而空虚的精神生活。懒惰、散漫、希望尽快地解脱学习负担,——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它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五)实施普和中等教育,千百万工人、农民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现象,其根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和人道性。在剥削者的社会里,学到知识,取得文凭,就意味着有了劳动群众所不能企和的一定的特权,首先是脱离劳动的特权。受过教育和参与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相容的。我们的社会所提出的目标,则是使全体劳动者都能享受文化的财富和宝藏。教育的功能完全改变了。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只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普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8: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