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p;
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和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与同学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把知识通过某种形式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在他与人们的道德的、劳动的、社会的、审美的相互关系中,以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运用知识的性质上,体现出道德发展和智力发展相统一的真正实质。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同学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例如,在五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希腊——波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点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同学的进一步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并不取决于同学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记忆和背诵得多么牢固。在这里,知识的运用是间接的:所运用的并不是每一个别的具体事实的知识,而是对历史事件的思想的、道德的评价,这种评价表示在同学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态度上,表示在他们的积极活动的性质中。?
有经验的教师力求做到,使儿童对于希腊人反对外国入侵者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的赞赏钦佩的感情,永远保存在他们的意识里。教师分析历史事实,揭示教材的思想内容,是服从于教育目的的:使儿童确立热爱祖国的情感,不只从当代的思想角度去认识历史事实,而且加深理解这些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讲述教材时可以引用教科书里没有的鲜明生动的事实。教师并不从所讲述的资料中把应当让同学记住的事件单独划分出来(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必要),在课堂上并不使用那些促使同学去识记这些事实的教学方式,而是让不随意识记的规律起作用,即教师引用的补充资料(鲜明生动的事实)越多,则同学对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理解得就越深刻,记忆得就越牢固。?
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生动的事实来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在历史叙述法中,譬如,与数学叙述法有所区别的,就是这里没有必要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时,就进行目的在于随意识记的专门工作。否则,就会削弱教材对于同学的意识和情感的思想影响。教师在文学、历史课上的叙述中引用的补充事实越多,同学对于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考虑得就越深入,体验得就越深刻;而哪里有对于思想的情绪的感知,哪里就有不随意识记(它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捍卫祖国的思想对于儿童是亲切而珍贵的,儿童们也经常想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历史事件越是鲜明地受到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光辉的照耀,就越有可能把叙述法和谈话法结合起来。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和语文教师都能根据教材的教育目的来使用谈话法,让儿童说出自身关于祖国捍卫者的英雄行为、勇敢精神的感想,使重要的政治思想在儿童的意识里变成个人的信念。儿童并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祖国捍卫者的命运是深为关心的。在历史、文学课上,谈话法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在这种历史课上,没有必要让同学以熟记为目的而独立阅读教科书(除非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种课不需要编制图表、详图、示意图之类的东西,那样会削弱课的思想方向性(要做这类作业的话,可放在复习期间和把知识系统化的阶段进行。)同样地,在文学课上着重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美学价值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顺便地复习教学大纲的其他章节。?
语法课上的教学方法则是根据完全不同的条件决定的。假如说同学在学习历史的某一章节时,他们主要是在第一次感知时,当堂获得知识(而后实现知识的发展和深化)的,那么在学习语法的某一具体章节时,同学对知识的第一次感知,仅仅好比是先学一下以后许多课的一个纲要,在以后的各节课上,这些知识的实质性的东西还要反复出现,还要经常地再来回顾第一次感知的东西。在这里,教学以和识记的过程,就在于对同一个概括(规则)所说明的许多同类事实进行逐渐的考虑和理解。因此,在学习语法时,同学的课外实际作业(课外阅读、就某一条规则做些练习等)就具有重要意义。掌握语法是一个长期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
我们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语言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到同学理解语法规则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使同学对规则的考虑跟做练习、独立地解释活的语言事实相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解释事实和现象”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这一方法里,知识的深化是跟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的,这样也加强了不随意识记的作用。要想把某一资料在记忆里坚持得很牢固,就要给学习这一资料分配较长的时间。对于那些用来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许多事实的规则、公式或其他概括性的原理,假如教师想在一节课或几节课里就让同学掌握它,那就不可防止地不但使同学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而且会使他们的智力变得愚钝,使他们的智慧的发明力受到禁锢。同学不会使用语法规则,正是这种匆忙地学习教材的结果。?
在我们的语法课上占优势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同学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解释活的语言事实和现象。同学通过解释语言事实和现象,来逐步地理解语法规则的实质。教师为每一条规则选编一系列的练习,让同学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去完成;而对于那些只有考虑过更多的事实才干理解规则的同学,还要挑选一些补充性的个别作业。对这些同学,有时发一些练习卡片,里面包括着丰富的正字法资料。?
在语法、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以前所学过的规则、定律、公式是用来掌握新的规则、定律和公式的,因此这些学科的教师应当注意把知识的实际运用作为最重要的复习方法。?
教学方法要与智育的任务相适应,这一点也决定着课的结构和课的各阶段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校全体教师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分别制定了课的结构。在制定课的结构时,我们遵循下述几条原则:?
(1)把同学完成实际作业跟第一次感知知识和知识的发展、深化、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巩固知识就不作为课的一个阶段了。知识的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只包括着完成专门的练习、实验室作业和其他类型的独立作业,而且包括掌握新的知识。?
(2)运用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只是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而且也是检查和考核知识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我们力求通过知识的运用来经常获得反馈联系,即教师要不时地得到关于同学是怎样考虑的、每一个同学取得了什么成果的信息。教师是否能和时地得到关于每一个同学脑力劳动情况的信息,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选择让同学运用知识的题目,是否考虑到同学的个人力量和能力,特别是考虑到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3)掌握知识过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假如教学大纲规定学习某一章节的时间为3小时,那么这绝不是说,过了这3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时,同学就完全掌握住这些知识了。知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发展和深化的。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既是在课堂上,也是在完成家庭作业以和在自学(阅读参考书、准备报告和提要等等)的长期过程中始终进行着的。为了巩固、发展和加深知识所要进行的实际作业,应当分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完成。?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的课,其特点是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多样性。在一至四年级的绝大多数的语法课和数学课上,教学经常是先从实际运用以前获得的知识开始的: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同学加深对规则、规律性、定义和其他概括性的东西的理解。例如,目前在语法课上学习的是非重读元音字母的正写法,教师就可以从有助于同学理解规则的实质的许多教学方式中选择一种:让同学誊写一系列句子,解释这些句子中带有非重读元音字母的词的写法;或者,让同学从阅读课本中把带有这一类词的句子挑选出来;或者,根据一定的标志和特点把带有非重读元音字母的词分类集中起来;或者,让同学用带有非重读元音字母的词句,等等。?
无论选择的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实际作业都是把知识的深化跟知识的检查结合起来的。我们对于同学就个别问题所做的回答,是不给评分的。因为经验证明,这一类的评分经常会造成一种偶然性、碰运气的风气。在低年级和中年级,教师只有对同学的全部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发明性作业)进行了一定时期的观察以后,才给予评分。对这一局部同学,一星期内只给一个评分,而对另一局部同学,两星期内才给一个评分。经验证明,在同学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发展和深化而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的因素表示得越突出,那么使知识受到检查的可能性就越多,而进行专门的知识检查的必要性就越少。一至四年级的教师编制了一套习题,使同学通过解答这些习题而运用到应当在小学里牢固掌握的所有的长度、重量、容积、面积的度量方法。假如儿童在解答习题时有什么忘记了,他可以自身就在这些习题里去寻找所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都采用这一教学方式:那些必需让同学永远掌握、识记和坚持在记忆里的东西,不是脱离具体的实际知识,而是带有某种目的,在完成某件事情(如解答应用题、编写发明性的书面作业、进行实地丈量等)的过程中,来让同学经常回想和复习而达到目的的。数学教师编了一套三角习题,同学在解答这些习题时,不必背诵就能记住三角函数。?
小学的课的结构,是由同学在这一教学阶段所应掌握的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知识是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儿童学会阅读、书写、考虑、观察和表达自身的思想。因此,语法、数学、发展言语的课的所有各个结构阶段都包括着让同学积极从事劳动的因素,即一定要让同学在做某一件事:书写,阅读,编应用题,解习题,观察自然现象或劳动过程,写作文等。为了使儿童日后能够顺利地学习,他的书写能力应当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即在书写时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书写的过程上,而是用在理解和考虑他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深信:为了学会足够迅速、清楚而正确地书写,使书写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同学在小学期间应当在练习本里写过1400—1500页。为此必需进行一些培养书写技术和书写速度的专门练习。?
在每一节以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为目的的课上,同学都要从事发明性的作业。只有当同学学会了使用语言——即写作文的时候,他才干成为一个能读会写的人。只有当同学学会自身编应用题(特别重要的是编方程时表示出发明性)的时候,他才干学会顺利地解答应用题。我们的低年级教师经常带领同学到田野里、树林里去进行专门的观赏,其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发现应用题”。我们深信,假如一个学习最差的、在数学上最感困难而成果最不理想的儿童,也开始自编应用题了,那么他的学习肯定会有良好的转机。?
在小学的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这样一些作业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要把(一)教师的话,(二)直观形象(实物、图画等),(三)儿童的实际活动这三者结合起来。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向儿童打开通往世界的第一扇窗户,既要向他们讲解、演示、说明各种事情,又要教他们怎样去做。我们特别重视讲解(其目的是使同学形成表象)、对概念的描述和说明、对操作(阅读、书写、劳动过程)的演示。在到自然界去观赏的时候,注意丰富同学的词汇,让他们领会那些能够表达现象和标志的最细微的差异(例如各种花、各种气味的细微差异)的词的含义。教师很注意解释笼统概念的含义。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积累一个“笼统概念小辞典”(例如,其中包括“自然界”、“有机体”、“物质”等概念),逐步地利用各种新的事实向儿童说明这些概念。?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技巧,努力做到使同学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在每一节课上,同学都听到教师的规范的、情感丰富的表情朗读。然后由同学自身朗读,而且不限于朗读指定的教科书里的课文,还可以朗读各自喜爱的书籍里的资料。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结论:为了使同学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同学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考虑阅读过程而是考虑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需使同学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
在中年级,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深化,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在叙述、描述、讲解中,指导(即指导同学怎样独立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指导也日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们对于中年级这个教学阶段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它既要使同学做好继续学习(特别是自学)的准备,又要使同学做好参与劳动的准备。中年级的叙述法有别于低年级的叙述法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力求唤起少年阅读参考书的兴趣。在六、七年级,我们就让同学通过独立阅读来第一次感知知识:指定个别章节(中等难度的)让同学自学;同时,独立阅读还与其他的独立劳动的方法相配合(在实验室里和教学实验园地上做实验,观察,查阅补充资料——图表、模型、表格等)。?
在语法课、数学课、物理课、生物课上,运用知识是加深理解教材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时候,同学所学的知识的实质,就在于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形成一定的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的运用就尤其重要。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体系中,都形成了把新教材的学习与知识技能的运用相结合的一套工作途径、形式和方法。语法教师在课堂上给同学散发一些各自不同的卡片,让同学分析卡片上专门挑选的实际语言资料,以便加深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检查了同学的知识,并把同学引导到准备学习新教材。植物教师在让同学学习植物的一个新的纲或科的时候,先让他们仔细观察活的客体(茎、花、根等等)。物理教师建议同学认真考虑他们观察过的某种现象的实质,同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其中的新的、不懂的东西,这就很自然地引导为知识的运用。历史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包括着相当分量的同学不懂的东西;同学要弄懂这些不懂的地方,就要使用以前获得的知识。?
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特别是在上课刚开始,同学着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充沛利用同学事先对自然现象或劳动过程进行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我们认为这一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根的教材以前,同学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观察各种植物的根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在学习物理中的机械运动形式以前,就让同学到技术修理站、筑路队、房屋建筑工地、动物饲养场去观察各种机械和机器的工作情况。教师在安排预先观察的课题时,其用意在于让同学考虑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在上课时利用这些观察所得的资料,就是为了揭示这些联系。同学在观察中所发觉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越多,他们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越积极。?
在中年级,以熟记和坚持为目的的工作比在小学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做到,使各种公式、标志、丈量单位、物质的特点和属性以和其他概括性的原理,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些实际作业既包括着知识的深化、发展和运用,也和劳动相联系。为了使同学的技能和技巧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程度,譬如代数教师给同学安排一套试题和应用题,使他们通过解题能在3、4小时之内把乘法的所有公式都复习一遍。语法教师编制了一整套发明性默写和视读默写,让同学在五—八年级的几年里完成这些作业,以便把最重要的正字法规则都能复习好几遍。这样做了以后,就不再花费时间去复习规则自身的表述了。这种备课要求有远见性,能够看到同学在一整年内的学习,并且在时间上,在课内和课外作业的配合上,都加以合理的布置。?
在学年开始的时候,语文教师就要定出规划,让五至八年级同学每年完成多少复习语法规则的练习,完成多少训练书写自动化的练习。数学和物理教师每一学年都给同学安排一些实际作业,让他们在实地、在教学工厂、在实验园地、在实验室里去完成,以便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复习各种丈量单位、公式、属性和其他概括性的原理。这些实际作业又是跟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例如,让同学建造玻璃温室,开掘种果树的壕沟或土坑,开辟果树和观赏植物的苗圃等。所有这些劳动作业,除了生产劳动的目的以外,还要求达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譬如计算体积和面积等。在学校自办的肥料工厂里,同学独立地计算他们制造的肥料里所含的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在这里劳动的同学,不只能学习生物和化学,而且能学习数学。我们深信,假如一个人的日常劳动要求他经常计算百分数的话,他对百分数肯定是很熟悉的。?
在中年级,我们十分重视演示法,即演示劳动过程和工艺过程,支配机器和机械,制作教学用具和仪器的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学教师,都向同学演示怎样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同时,也给每一个同学布置必要的时间让他独立地调整(有时是拆开和装配)仪器。演示法在教学工厂里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掌握劳动过程是从观看演示开始的,同学从演示中看到了高明的、完善的劳动的典范。在劳动课上,八年级同学进行专门的实习,来学习支配内燃机和电动机,学习使用各种丈量仪器。我们对每一个同学都规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让他在从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学习年代里,在工作室里、教学工厂里和家里的工作角里,制作出多少直观教具和仪器。?
在中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这样一些发明性脑力劳动的形式,如让同学在读完书以后写书评,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写学术报告的摘要介绍等(放在七、八年级)。?
中学高年级的任务,是给同学以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养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素养,给予牢固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培养对劳动和对知识的热爱,使同学做好自觉地选择专业的准备。因此,教学方法的特点、课的结构和体系、课堂上的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比重、实际运用知识的性质,都要与上述的目的相适应。高年级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一起特点是:与低年级和中年级这两个教学阶段相比较,高年级在更大的程度上独立地和有意识地去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以和(这是高年级所特有的任务)把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同年龄的和年幼的同学。在高年级,理论性的技能和技巧的范围是如此广泛,以致假如不在获得知识的每一步上都跟知识的运用和传授、独立的探求和猎取相互配合起来,高年级同学就无法顺利地学习。?
我们在高年级放在首要地位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明显地具有脑力劳动的下列特征:(1)利用以前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去“猎取”新的知识;以此为目的而独立地分析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2)养成独立地把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形成、发展和加深为此目的而必需的技能和技巧;为此目的而完成实际作业,如做练习、进行计算、解应用题等;装配各种机器和机械的活动模型等。(3)在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里对各种现象和过程进行研究工作。?
在高年级,更加明显地表示出教学方法的特点对于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知识的可运用性的依存关系。50年代初,我们学校在高年级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演讲—实验上课制”。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把讲解(获得、概括)理论知识的方法跟旨在加深、发展和检查知识的实际作业的方法多样化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准备一系列的课时,就要考虑到并且规划出这种结合。在这里,不可能规定出任何一种规范的课的结构模式,也不可能找出一种对所有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所有章节都通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文学、历史、数学或物理的某一章节(课题)需要上一节“引言课”(即在这节课上先对本章节的全部教材做一个总的介绍,让同学做好学习的准备),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没有上这种课的必要。?
在“演讲—实验上课制”里
,演讲法(关于历史的、文学的、地理的、自然科学的内容的演讲)起着很大的作用。根据课题的内容和实际作业应占的比重,可以用一、二节或好几节课进行演讲,而把其余的时间用于让同学进行独立的实际作业,这种实际作业的目的不只是加深和发展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而且还包括获取新知识,为学习新教材做准备。在一些情况下,演讲的内容可以把本课题的所有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都包括进去;在另一些情况下,演讲只选取局部教材为内容,其目的在于给同学提供一个分析的典范,教会他们怎样独立地研究理论问题。第一种演讲一般适用于自然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化学),第二种演讲则适用于人文学科 (特别是文学)。?
我校全体教师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置演讲跟接着进行的独立实际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演讲是为独立作业指明方向,它不只讲解理论问题的内容,而且指明研究、实验和阅读参考书的方法。这一点对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特别重要。有经验的物理、化学教师,总是把实际指导独立作业方法作为演讲的一个组成局部的。?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bsp;数学课的演讲具有只有这门学科才有的一些特点。严格地说,在数学课上,地道的演讲几乎是没有的。在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的课上,同学总是一边听教师对理论问题的讲解,一边在考虑他随手记的笔记(随录),这种笔记也就是他对演讲中所谈到的规律性进行深入考虑的作业题。同学在考虑这些作业题的时候,就要运用以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对演讲的深入理解是通过独立作业体现出来的,知识也在独立作业中得到了发展和深化。?
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演讲,其特点是讲授教材时的概括性。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为演讲挑选那些最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形成同学的科学世界观。同时,教师也向同学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独立作业中进行研究和解答。例如,在复习《19世纪的德国》这一课题时,同学独立地研讨“德国封建关系的消亡过程”这一问题。教师在就这一课题进行综述性的演讲”时,告诉同学应当怎样独立研究问题,利用哪些参考资料。?
地理学科的演讲的特点,是广泛引用那些说明某个国家或某一类国家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的补充资料。?
在文学课的演讲中,我们十分重视艺术的、审美情感的因素。文学教师的演讲的中心是分析艺术形象,并且力求最大限度地转达作家的描绘手段。在这些讲演中,教师经常直接地诉诸青年们的思想和感情,激发他们去深入考虑某些社会现象,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心理关系。?
在“演讲—实验上课制”中,新课题的学习也可以不从演讲开始,而是从同学在课堂上和在课外从事的实际作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演讲(或者让优秀的同学做摘要性的学术报告)实际上就是对该课题的学习做出总结。在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的学习中,采用这种途径是较为适当的。在许多情况下,研究文艺作品是从阅读原著开始的,这时候同学不只反复阅读作品中最有价值的局部,而且就作品中涉和的社会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审美问题发表自身的思想、观点和判断。文学课题的学习经常就从争辩开始。生物、物理、化学教师,有时候在学习新教材以前,先让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做一个简短的报告,把一些概念、公式、结论、规则、规律加以总结,从而把全体同学引导到接近于新教材的学习。?
在演讲以后或演讲以前进行的实际作业,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知识的性质和其运用的形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完成。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同学解答试题和应用题,进行实地丈量,分析各种证明的方案,编制程序(用于程序控制的模型),编写操作机器和机械的说明书,分析统计资料和数据,制作证明某些公式的模型,协助低年级数学喜好者学习,等等。?
数学教师力求做到,使同学在解答习题时,每一个人都要独立地劳动,透彻地理解教师在演讲中所叙述的理论性概括。为了使同学进行独立作业,经常挑选好几种习题方案——一般地提出4种方案。前3种难度不同的方案是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动身的。第4种方案则包括着某些超出大纲范围的因素,这类习题是打算给能力强、有天才的同学(对他们一般都在课外小组里进行个别辅导)做的,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出新的天才同学而设计的。作业题的分化能引起同学的强烈兴趣,发挥他们的才干,激起同学的竞赛精神,并且能协助教师在作业过程中研究和评价同学的知识。同学们都竭力要完成较难的方案,并且想用独创的方法来解答习题。同学经常先把较容易的方案解答出来,再着手做较复杂的方案,经过克服困难而完成作业。通过这种用数种方案来安排作业题的工作,就在同学中发展了相互竞赛的精神。那些最胜利的、有独到见解的解题方法,被刊登在学校的数学杂志上。?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随着一局部同学在这个课题方面的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教师在课堂上给2、3个同学(或4、5个同学)安排几道有数种方案的作业题,并在题目上标明“考查题”的记号。同学选择自身会做的那个方案把习题解答出来。在个别情况下,考查题里除解答习题外,还要求编制新的习题(图表、计算、进度表等)。这样,对全班同学来说,教学在照常进行,而在个别同学来说,已经在考查他们的知识了。到了一个章节(课题)学完的时候,一般来说,对全体同学的知识都有评定了。对于已经得到分数的同学,教师从以前学过的章节(题目)中挑选一些较难的题目让他们做,或者建议他们独立地学习后面将要学习的教材。?
在“演讲—实验教学体系”里,在一些课上,让同学完全独立地学习新教材。在这里,占首要地位的,是让同学独立地钻研好几种资料来源,或者让他们在完成实际作业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研究某种现象。这一体系有助于动员同学自身去积极地获取知识。同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不只是教学法研究的对象,而且是教学法的主要动力。
72、少年期同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日益深化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少年期的特点。无论就反映客观实际现象的领域来说,还是就思维过程的性质来说,少年的思维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情感生活与智力的联系虽然还不够牢固,但是比学龄初期更为深刻:对情感(特别是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相联系的情感)的有意识性有了发展。?
在认识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时,少年不只注意那些明显的、易见的、作用于感官的属性,而且注意那些隐蔽的、不易觉察的属性,并且他们更多地是对后一种属性进行思维的分析。这一特点既表示在少年的兴趣上,也表示在他们的志向上,而特别重要的是,表示在他们的积极的活动中。?
我们曾把同一试验反复进行了几次:把一幅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画分别拿给7—8岁的儿童和13—15岁的少年看,讲解了图画的内容。在第一种情况下,同学对画家所描绘的东西的感觉属性表示出最大的兴趣,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同学则注意到引起某种运动、状态和斗争的内部动因。例如,在B.M.瓦斯涅措夫的画《勇士》里,7—8岁的儿童最感兴趣的是骑士们的服饰和武器的细节,是挽具和长长的马鬃,以和那块地方的荒凉阴郁的外观。而少年在这些同样的事物中,却能找出许多隐蔽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例如,他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画家描述的那个遥远的时代里,人们怎样制造出这样精细而耐用的物品(挽具、武器)?他们是否有专门的作坊来制造这些东西?为什么骑士们停在这样的开阔地带,因为敌人很容易发现他们并且用箭来射到他们?究竟俄罗斯的领土跟敌人的疆界在哪里?为什么画面上看不到乡村或城市?”?
假如说7—8岁的儿童从陈设在技术小组活动室里的机器模型和装配零件中,最感兴趣的是各种部件和机械的运动、操作、外部的相互联系,那么少年(特别是男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则是零件和部件的构造、设计、装置位置、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在看到机器、机械、联合机的模型时,学龄初期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要求把它们开动起来,他们从不活动的模型里看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而少年们则相反,在看到开动着的模型时,几乎总是请求把它们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下来,以便仔细观察模型的构造,并且表示出一种想把它拆卸开来的愿望。?
我们拿一些金属零件给7—9岁的儿童看。零件中有一些是经过磨光的,另一些仅仅是车出来的。小朋友们对这些物品的态度,是把两种进行比较。他们说前一种零件好看,后一种零件不好看。而少年对待零件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他们最为关心的是,零件在车床上粗车出来以后又是怎样加工的。?
假如说7—10岁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现象、事件的突出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形成自身对于感知对象的意见(首先是情感的评价),那么少年经常是从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人)中寻找其相反的特征。例如,在一个好人身上,他们一定要找出他的不好的地方。少年还不能解释这种优点和缺点相互交织的复杂性,所以他们在评价人的时候经常会犯错误。少年身上还保存着学龄初期的总爱把周围世界的一切现象简单地分为好的和坏的、正确的和错误的那种意向。对于各种矛盾的质、方面、特征、倾向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在少年身上还不具备。少年好像刚刚睁开眼睛来看世界,他会逐步地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并不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对人不能凭最初的印象就下判断。这种想分辨事物、现象和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愿望,既包括着少年的精神面貌的优点,也包括着它的缺点,这些优缺点在日后的发展方向,则取决于环境、教育和年长者的个人典范。?
少年的这些特点之一,就是他们对事对人持一种批判态度。少年不像学龄初期儿童那样听信教师和家长的话,不肯无条件地接受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好像在故意地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年长者的话。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的智力可能性跟他们向自身提出的具体考虑任务(企图从思想上弄清楚他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之间,还有不能适应之处。?
使少年的批判态度得到正确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不只要满足而且要千方百计鼓励他的好奇心。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努力使少年在带有研究性质的积极的发明性活动过程中,去尽可能认识更多的东西。这种认识应该引导他们形成自身的信念。?
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间,少年们听到许多关于农业先进生产者不只获得高产,而且改造植物性质的报导。对于反映劳动的这个方面的事实和概括,少年们有时抱着不相信的态度,他们怀疑这种改造的可能性。为了消除这种怀疑,我们鼓励少年去从事这样的劳动,使他们通过这种劳动不只发明物质财富,而且检验某一种真理。这种通过劳动来检验真理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信念和使批判态度得到正确发展的最好手段。例如,我们告诉七年级同学(14岁的少年)说,有一种新的照料植物的方法即根外追肥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植物不是通过平常的方式(通过根)来吸收养料的,而是用矿物肥料的溶剂来喷洒植物的叶子。农业生产革新者的经验证明,采用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像对待一切新的、未知的东西一样,少年们对根外追肥的方法抱怀疑的态度。为了不只消除他们的怀疑,而且确立对于用新的不平常的方法能够影响植物生长的信念,我们建议他们做一系列试验。?
同学们对番茄和黄瓜做了几次根外追肥。结果大大提高了产量,并且延长了结果期。试验的顺利完成对同学有很大震动,在他们的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现在他们对新的、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的态度转变了:他们已经不是表示不信任,而是力求去检验某一真理的正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少年的兴趣经常远远超出学校教学大纲的范围。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要过两三年即到高年级才干学到的。但是,无论如何,对少年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应让它悬而未决。在我们学校里,为少年们兴办了一个全校性的“求知者俱乐部”。在这里,让那些发展水平最高的同学做关于科技新成绩的报告和介绍。有时就某些问题进行理论 “竞赛”:让好几个同学就同一个问题准备报告。这些报告又会引起新的问题,激发对知识的兴趣,开阔同学的眼界。“求知者俱乐部”有助于发展同学的个人喜好和才干。有些同学在做报告的同时还扮演化学试验,演示活动模型,展览在技术小组里制作的机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借助它能使同学的批判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少年力求把发明性的意图变为实际活动。?
与日益发展的分析事物和现象、钻研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的能力的同时,少年思维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比学龄初期儿童更明显地表示出一种从整体上掌握感知对象的意图,并且力求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正面特点或反面特点提出关于感知对象的看法。假如说在分析文艺作品时,9—10岁的儿童满足于详细了解故事的每一个细微情节和对人物性格的具体刻画,那么少年在类似的情况下就可能不去注意那些细节(有时候是很重要的细节)。这是少年思维的概括性逐渐强化的合乎规律的结果。对少年的观察标明,他们有时是有意地不去注意细节;过分明显易见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不值得去注意的,因为要考虑和理解这种东西用不着认真地花费脑力。顺便指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少年往往对逐字逐句的记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那是死记硬背。少年完成一项困难的发明性作业,也觉得比背诵一首短诗更容易些。?
少年的智力积极性不只要求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到这种劳动的智力目的(遗憾的是,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并且由此而体验到智力情感。我们考虑到这个特点,尽量使少年的智力活动集中到对事物、现象、事件的总的评价、说明和描述上。至于对细节的考虑,特别是记诵和识记,则使之服从于这一明显地独立的、有发明性的活动。例如,在研究一些历史事件时,教师要求七、八年级的同学(14—15岁的少年)首先作出结论:该事件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革命的作用或反动的作用;各对抗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进步作用或反动作用表示在哪里,等等。同学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看见思维活动的目的,于是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少年的思维积极性增强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他们经常要对一个问题作出绝对的、最终的回答,要求提出毫不含糊的详尽无遗的证明。?
这一要求在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上表示得特别明显:假如同学看到对某种思想的解释不彻底,他们就怀疑他人是故意地向他们隐瞒真理;这种情况局部地也是由于同学在听他人解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时,原来就带有一种戒心和批判态度。?
还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注意的。在对周围实际的智力的和道德的评价的形成过程中,随着同学的概括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描述和解说中的任何一点点不明确、含糊和不准确的情况,都会降低少年对进一步的智慧努力的兴趣。这种现象既涉和同学的智力领域,也涉和其情感领域,所以教育者要特别细心地对待少年的精神生活。假如不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智力的和道德的评价,不是去深入钻研现象的因果联系,不是用高尚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的光辉去巩固高尚的情感,那么少年就会对智力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少年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抱着倨傲轻视的态度,拒绝他人对他们的意识施加的影响,对自身的力量和可能性估计缺乏,——所有这些现象有时会在少年当中发现,它们发生的原因正在于教育者对这个年龄期的正在发展的心灵中所发生的复杂变化缺乏细心的对待。?
然而,即使在正确教育的条件下,这种内心的改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少年的智力发展的矛盾性表示为:一方面,他不能容忍在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上有不明确和含混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很需要对他做出完满的彻底的说明。由于这种情况,少年自身做出的判断就经常带有极端的绝对性。但是,我们不应把这种现象看做是过分自信的表示。相反地,少年往往是竭力地以其绝对性来掩饰自身的疑问和缺乏信心,他的感情用事有时好像是在弥补和弥补自身在智力上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少年的这种绝对性,是他想断定自身的思想正确与否的一
有些教师认为,少年的倔强说明他不愿意供认自身是不对的,不愿意改正错误。但这只是外表上看来如此,实际上同学只是装出坚持己见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他是在加紧地考虑,在寻找正确的答案。对少年的观察标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在内心的感受是很深的,而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在这个年龄期正在生长,所以不应当要求他们对自身的观点进行冷静的、深思熟虑的批判。?由于思维的积极性,少年不只竭力明显地标明他在想些什么,他的观点是什么,而且(这一点特别重要)还在内心确信自身的观点和信念的正确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这个年龄期,同学对于言行一致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会达到苛求的程度),他们的意见非常直率,甚至过于激烈。?
少年对智力活动的日益增加的兴趣,不只表示为他们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身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示为他们对实际、对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社会生活的任何一种现象,少年都力求形成自身的意见和信念,他不可能也不想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就往往导致他采取一些冒失的、未加思索的步骤,因为少年还没有检验和衡量过自身的意见和观点的正确性,就急于采取他们认为一切可行的手段去捍卫它。?
少年思维活动的生长,也表示在他们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态度上有了改变。少年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冷淡下来,那些幻想的情节的不真实性引起他们的警觉和不信任态度。少年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不时增加,其中也包括那些揭示人的思想和发明性活动的力量的认识性的幻想作品。这些作品真正地使他们读得入迷。他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是:作品里所说的那些事,真的会发生吗?到了少年后期即青年期的前夕,同学已经能够理解艺术形象的概括性。他们越来越多地注意那些对真实人物(特别是学者、发明家、旅行家、作家、画家)做艺术描写的作品,以和描写真实事件的作品。还有许多少年着迷于阅读科学普和读物。?
少年力求以自身的思想去掌握的自然现象的范围,一年比一年更多地超出科学基础学科、上课和教科书的界限。有些少年(特别是男小朋友)经常经历这样一个时期,这时他们把课堂上学的教材推到次要地位,对上课不够重视,完成作业比较马虎,而把全部的智力用在钻研跟教学大纲无关的问题上去。同学在几个月以前还十分着迷的事情,现在他觉得那太琐碎了,是不值得去关心的(例如,许多男小朋友对养金鱼的事冷淡了,对自身在工作室里从事的劳动的审美方面不感兴趣了,女小朋友对刺绣、养花也失去兴趣了)。?
少年智力生活的发展甚至反映在同学集体内的相互关系上。许多男小朋友似乎对自身同年级的同学有些失望。小朋友们一般都有的那种想跟年长的同学进行智力交往的愿望,在少年期变得特别强烈。少年们经常在高年级同学中寻找自身的朋友,那些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的高年级同学在少年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六、七年级同学的理想,就是跟九、十年级中那些不只学习成果好,而且在从事某种研究性劳动(例如,制作活动的机器模型)的高年级同学结下友谊关系。?
那些要求进行紧张的思维努力、深入钻研和大胆探索的学科,特别受到少年的尊重。其中首先是数学。在少年数学家小组里经常解答一些训练机敏性的习题,所以这种小组在少年的智力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年龄期,数学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年对脑力活动的兴趣发展,也影响到同学的整个精神面貌。同学逐步认识到笼统和概括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不只发展了他们进行复杂的思维运算能力,而且加强了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因果联系的纯智力的敏感性。他们对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有意识地想去进行思维的分析。过分明显和直观的因果联系反而会削弱他们对现象或事件的兴趣。?
少年的思维积极性和情感积极性生长的一个标志,就是他们开始记日记。同学把自身的思想、观点、信念记下来,不是为了记忆,也不是为了将来使用,而是为了探求思想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少年们把日记看成是个人的秘密,不肯透露它的内容。?
许多少年开始评价自身的智力。但他们不是根据科学基础学科的学习成果,而是根据他们在课外小组里的独立工作,根据他们解决超出大纲范围的复杂的思维任务的能力来进行这种评价的。这一点又一次严肃地提醒我们当教师的人:在这个年龄期,正确地组织同学的脑力劳动,发明必要的条件来促进同学智力的积极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14、15岁的少年(特别是在八年级)完全能够胜利地完成这样一些类型的独立作业,如:就教学大纲某一章节做报告和摘要介绍,写读书评论,汇报在教学实验园地或生物室里进行的试验情况,依照教师给的样品装配机器模型,等等。此外,经验证明,假如在学习新教材以前,先让同学独立地观察一些自然现象,预先做一些试验,研究一些实际资料,等等,都有助于加强少年的智力积极性。?
综上所述,可见智力积极性是少年精神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73、青年期同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年期同学的笼统思维即概念思维能力日益提高,这一点已表示得十分明显,并且成为青年期同学的有代表性的特点。?
假如说在研究某种现象的时候,许多少年对于确定因果联系还感到有些困难,那么在青年期,确定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中的逻辑关系所需要的证明性思维,在同学身上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的对象,同学已经能够运用自身的思维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经常离开了考虑的对象而把人引入另一个境界中去。对于判断的绝对性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判断的绝对性日益让位给假说性(成年人喜欢把青年的这种倾向称为“讲究哲学”),同时青年已能把在证明过程中的矛盾着的判断的斗争作为某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假说得到证明的规范。在实践中,这种情况表示为下面的有趣的规律性:一项真理得到证明所花的努力越大,同学就越加相信这项真理。?
同学在学习科学基础学科的过程中对事实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这在实际上就是学习运用辩证逻辑的概念和范畴:他们从运动、发展、量变和质变、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中来考察事实、现象和事件。?
青年对于各种事实、现象、相互联系的解释和说明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那种缺乏深刻的思想而只有曲折的情节的文艺作品,已经不能使高年级同学感到满意。而对优秀作品中那些说明社会关系或者人们精神生活的哲理的、世界观的问题的地方,青年们则不只反复阅读,摘抄在日记里,而且加以分析和深入的考虑;同学经常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
青年们喜欢利用任何事实和现象来揭示隐藏在人的思想中的最意想不到的因果联系。例如,大纲中的一个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也往往会成为争论的对象。在三角课上学习《到不能到达的点的距离丈量》这一节时,青年们发生了争论:只了解教材的理论局部,是否能进行上述的丈量。有几个高年级同学指出:早在三角学公式形成以前,就有人使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过丈量,这种方法也是以数学的规律性为依据的。个别同学甚至提出了自身想出的丈量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在青年期学习数学的时候,同学们力求理解的已经不只是习题、公式的内容,而且包括自身的思路和思维的方向性。?
青年对于那些跟人的社会关系和内心世界有关的问题进行着特别深入的分析。他们竭力要弄清楚事实、现象和事件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以便得出客观的结论。在学习文学和历史时,在谈话、争辩和报告中,青年们十分注意这样一些问题,如: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和社会、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幸福和义务、纪律和自由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人要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愿望,等等。?
由此可见,同学在中学里已经掌握了辩证思维的一系列特点。辩证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合乎规律地完成着由情感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笼统逻辑思维的过渡。?
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同学已经懂得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性。在以后的年代里(升入高等学校或参与工作以后),他们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已经能够解释、说明或者独立地研究任何一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了。这就向中学提出了一项重大的职责:一个人在日后的精神发展,就要看他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所获得的知识如何了。?
青年不只能够靠思维深入到事物、现象、相互依存性的实质中去,而且能在考虑的过程中从记忆的储藏里挖掘资料,把以前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进行对比和比较。教师经常感到惊奇的是,高年级同学能够援引大量的补充资料,用来证明或反驳某种提法或思想。?
在高年级同学当中,总有一批发展水平很高、特别聪明和喜好钻研的同学,他们在精神发展方面走在同年级同学的前头。这些同学对人类思维特别感兴趣,竭力想弄懂它的实质和奥妙。起初,这些同学喜欢阅读关于高级神经活动和人类认识过程的科学普和读物,后来又去钻研这方面的专著。他们贪婪地倾听教师讲的每一句话,他们所做的判断的假说性加强了,并且很注意研究自己的思维。这些同学竭力自觉地把他们已知的辩证逻辑的法则运用于具体场所,利用它们去掌握知识。非必修的、大纲以外的资料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青年所特有的那种在争论中要说出自身的想法的需要,在这些同学身上表示得特别强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准备和宣读有关世界观和认识问题的报告,组织争辩会,把观察实际现象的结果写进记录簿。?
我们在十年期间对这些发展水平最高的、最先进的同学进行了观察(年龄在这里不起决定作用,他们有些人是16岁,有些人是18岁)。观察结果标明,这些同学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文学、心理学)方面的非必修的、大纲外的知识量,要比大纲规定的知识量超越好几倍。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在这些同学中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最喜爱文科,相反地,他们的大多数人表示的喜好是研究自然科学和掌握这方面的专业。这些同学在班上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以其对知识的渴求、好学的和肯钻研的精神感染着其他同学,从而对集体的整个精神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虽然青年在作判断时带有假说性,喜欢“讲究哲理”,要求通过分析矛盾着的动因的斗争来证明真理,但是他们对思维的原则性的要求,远比少年来得敏感而且严格。青年对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艺术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特别严格的要求。?
青年们看不起那些不坚定的、“随风倒”的人,这不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原则性和坚定性,而且是因为他们不会考虑。用高年级同学们的话来说,无原则的、不坚定的人,不只是道德上有毛病的人,而且是“不能把任何严肃的事情托付给他的混蛋”。在青年们看来,由于世界观的不彻底性而发生的不正确的活动(包括所说的话和思想),就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在他们看来,“不正确的”简直就等于“不道德的”)。在这种观点里,反映了我们的青年的道德纯真性和世界观的高尚性。因此,青年们经常满腔热情地捍卫自身的观点,愤怒地谴责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这原本就是缺乏为奇的。因此,争辩会、读书讨论会、问答晚会等,才那么有力地吸引着他们。从青年们的观点来看,跟不正确的思想妥协,就等于是对不道德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74、同学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我在20年前曾提出一个目标,即规定出:同学在什么时候,在第几学年,第几学季,应
当达到一定的教养水平和阶段,应当掌握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最重要的概括(规则、结论、公式、定律),并且牢固地掌握到永远不再忘记的程度。我分析了通常称为中等教育的内容里所包括的全套知识、技能和技巧,好像看到了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活的血肉依和在上面的那个“骨架”,或骨干。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没有它们就不可能设想有教学过程。这就是学习的技能: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考虑,表达出自身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等技能。一个同学要在学校里学习10年,为了能够顺利地掌握知识,他不应当在这10年里都在学习读和写,而应当在一个离开始学习时比较近,而离毕业时又比较远的阶段上就学会读和写。掌握这些技能(特别是读的技能)的阶段离开始学习的时候越近,同学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感到负担过重的可能性就越小。学校教学的弊端经常在于,一个人在上学的整整10年里都在学习读和写,但是因为他同时还得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所以其结果是他既没有学好读和写,又没有掌握好系统的科学知识。?
我把同学在l0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个竖式排列出来,其结果如下:?
1.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