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建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上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优秀教案理论,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呼唤“空间与图形”教育必需以面向21世纪的新思维、新视野,进行改革创新。当今“空间与图形”信息更加趋向多样化,“空间与图形”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异常迅速,它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再是掌握和占有“空间与图形”知识,而是培养“空间与图形”观念和能力,培养“空间与图形”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能力,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空间与图形”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空间与图形”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出现,提供了技术平台。基于“空间与图形”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将凸现出特有的价值。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强调了教学的直观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送教学信息,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同学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而数学教学内容正是取代单纯的数学概念的描述,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同学精神集中,持久地注意与考虑,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同学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我们选择了此课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为了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我们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一方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更要运用这个现代化有力武器,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我们从网上浏览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理优秀论文章,从图书室借阅相关的报刊杂志以和一些能反映教育科研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文章组织起来供大家学习。坚持每周一次大组学习,组织全体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优秀论文章,研讨与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时总结和交流研究过程中的经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博采众长,提升自我。
课题组成员经常参与各级培训,如杜海涛老师多次参与省级多媒体软件培训,周秀景和杜蓉老师参与信息技术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给我们课题组带来了新的活力,组员们不时接受新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本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增强实验能力和责任感。
3、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课题实施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三周时间,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在各自教学内容中渗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图形教学,改变保守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减少教学的强制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开放性,努力推进教学由教师教向同学自主学的转变,发明适宜同学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用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抓好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严格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是课题研究能否得到顺利进行的又一重要保证。为了使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作到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研究一体化。
(1)认真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方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题的开展。认真制定课题方案是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方法案的制定。在制定方案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细致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总的实施方案,然后依照总方案要求,各实验教师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找准切入点,找到结合点,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个人实施计划。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落实课题实施计划。贯彻落实实施计划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了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认真上好专题研究课,作好实验研究记录,和时作好经验总结。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坚持每两周一次学习交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周写一篇随笔,每人每月写一篇阶段分析,每月上一节研讨课,每学期每人至少发表一篇市级以上优秀论文。
3年来,课题组成员平均每人上研讨课8节以上,累计近60节,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载体,培养同学信息素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明力。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课题实施的主阵地。同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绝非是通过一两件作、一两道图形习题或几次竞赛就能做到的。必需通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图形教学的?
3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研讨。每学期都开展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对课前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1)、课前考虑:本课适宜采用哪种教法?你为何选择此方法?如何优化图形教学?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同学哪几种能力?是否与其它学科进行了整合?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2)、课堂重视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向同学出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同学有权选择所出现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同学自主学习能力,使同学学会学习。重视训练同学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提倡小组协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点燃创新思维火花。通过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让他们享受学习胜利的乐趣。明
确自身今后努力方向。
(3)、课后分析:a、你选择的教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b.启发的是否胜利?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C、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同学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D、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E、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F、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课都必需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优秀教案,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可以创设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自主性、渗透性、考虑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同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同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研究结果标明,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图形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启发同学积极思维。
2、丰富了同学的表象知识,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实验后的整体素质与实验前相比有很大提高,测试结果标明: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使同学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他们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 构建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模式。
A: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同学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其他同学的问题解决情况。
B:争辩式协作学习模式: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身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身的观点;辅导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争辩;争辩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身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判决,观点论证充沛的一方获胜。
C: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一起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协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一起完全学习任务。
D: 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同学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同学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协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E: 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协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
教师在指导同学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需注意处置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同学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基本上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充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有三十多篇研究优秀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学校评优课竞赛中,课题组成员分别获一、二等奖。我校同学制作的电子小报和网页分别获市电脑制作竞赛一、二、等奖,我校获优秀团体奖。
四、问题与考虑
1、毫无疑问,运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当,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同学考虑?自我感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另外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干适应新课程规范的要求,使同学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同学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终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创新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研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幼稚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研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