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儿童文学 享受快乐阅读》课题实施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沛认识到了阅读在小朋友健康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同学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小朋友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身的小朋友,小朋友手中捧着的书则出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动身,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同学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小朋友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同学的想象力、适应力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同学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同学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同学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意味着生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身的“文学”,表示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小朋友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小朋友走进童书的世界,协助小朋友选择适合自身年龄的书籍,引领小朋友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小朋友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喜好,让书籍成为小朋友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小朋友走进童书的世界,协助小朋友选择适合自身年龄的书籍,引领小朋友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小朋友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喜好,让书籍成为小朋友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动身,考虑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小朋友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学校的建设。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和他人胜利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胜利之处,同时进行不时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同学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时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2006.7~2006.10)(1)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2)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3)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06.11~2008.1)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同学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和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08.2~2008.6)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同学习作、优秀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组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0: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