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一起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经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同学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和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革新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假如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动身,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效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同学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保守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保守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同学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同学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保守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示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保守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出现,同学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定,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保守,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立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生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时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需遵循的原则: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生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动身,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同学,形式多样,小同学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定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新。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需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研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需由保守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同学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同学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身健康生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学校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学校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保守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利、更能陶冶同学情操、增加同学知识的窗口,受到同学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同学中有2137名同学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同学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沛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沛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同学怎样学,而是给同学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同学自身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同学在网络中不只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同学借助信息技术,自身组织、自身完成。在活动中生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发明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才干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干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只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同学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身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兴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在保守的教育中是空洞的说教。在网络环境下,让同学在网络中搜集“捍卫祖国尊严”和“反****”的资料进行演讲,同学从网络中得到新知,从演讲中体会情感。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议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保守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同学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拓宽同学知识面,培养同学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同学有26人在市田径竞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与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需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家长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干收到高效。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同学数的比例占(见表):同学总数(人)3229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和小朋友,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班主任除了做好同学的老师,还要当好同学的家长,除了教同学,还要教给一局部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见和件1)。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小朋友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同学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同学通过网络上的知识对同学进行诱导。老师与同学、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同学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开始与同学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儿子或孩子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小朋友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胜利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同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小朋友民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局部。教师、家长、同学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选的“五好”同学。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同学”,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动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同学9名,区三好同学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规范:在校是名好同学,在家是名好小朋友,在社区是名好公民)(见和件2)。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小朋友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同学与教师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同学健康生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