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规范》第三条理念指出: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为了有利于保守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同学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同学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有意识地改变保守的教学方式。但是,走进课堂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开始,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因为分工不明确还没有进入正题。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同学立即恬静下来,发言的同学说的是自身的主张、意见,而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还未进入正题的同学就更加茫然了。 试想:这样的小组学习其功效如何呢?能起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吗?那么,作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呢?特别是农村办学条件有限,幼儿接受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而且,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好胜心强,什么事情都要抢着干,不愿接受他人意见。因此,我在低年级语文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了些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合作学习提出的理论背景之一是教育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而不只仅是竞争。合作学习常被研究者看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从认知理论来看,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同学的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行为主义的观点则认为,对小组的胜利给予奖励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组相依关系的概念相一致的;社会认知观则认为,同学看到同伴们的胜利,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改善种族关系,发展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升学率和保守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语文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同学答;老师讲,同学听;老师写,同学记;老师考,同学背”的“师授生受”状态。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因此,我对“引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的战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构建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促使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同学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理论考虑
1、概念界定
所谓“合作研讨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将同学按一定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组织、引导、平等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同学,让同学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同学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合作研讨学习”,给同学提供了充沛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同学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同学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同学都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干,培养了同学强烈的团队精神。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掌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结构,它既能够使教学理论得以具体化,又能使教学实践得以概括化。
2、“合作研讨学习”的教学基本结构是:
新授课:创设情景,出现问题→组内合作,解决问题→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复习课: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
实施“合作研讨学习”,能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促使同学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沛调动同学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同学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同学发展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同学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同学的整体素质。其特点为:第一,注重同学“做中学数学”的过程,强调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实践、理解和反思的过程。第二,强调以同学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同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同学的实践、探索与考虑是同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干学会”。第三,不只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同学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四,提倡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同学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论述自身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和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观点和实验结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五,合作过程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同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他把全班同学按一定的方法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过程的大局部环节都以活动为核心。要求同学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果以和全体的表示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同学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保守的教师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合作学习”主要一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具体体现在: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激励同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干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协助,从而互相促进、一起提高。
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培养同学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实验遵循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语文,为所有人的语文,而不是为少数人的语文。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因此,要面向全体同学,积极为全体同学服务,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个同学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学好语文。
(二)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同学的成绩感和进取精神,对同学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效果,多肯定、多褒扬、多鼓励,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经常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自身价值,从而主动地不时地争取新的胜利,时刻坚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启发探索原则:
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个引导者,任务是启发、诱导;同学是个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身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必需改变“灌输型”教育方式方法,对同学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时推出针对性强、具有创意性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同学的探索。
(四)监控指导原则:
这里的监控只是给同学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限制同学思维。相反,在思路的每个环节上都鼓励同学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引导同学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以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胜利性原则:
尊重同学的个性,关注同学的情感,维护同学对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同学在“合作研讨”中不时获得胜利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语言文字的信心。
(六)实践性原则:
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同学必需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活。
四、“合作研讨学习”的实施
创设情景,出现问题。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工具和手段。教材内容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局部,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要客观地认识教材,发挥教师处置教材的主动性和发明性。为了使同学更好地进行“合作研讨学习”,我根据教学实际,紧贴日常生活知识,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同学基础,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置,发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对下列问题做出思索: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采用有效的战略,诸如改变课时教学顺序,设计练习、例题,重新组织教材等等,便于同学“合作研讨学习”,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易被同学接受的知识结构体系。
如在教《田忌赛马》第一课时的开头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孙膑用什么方法协助田忌取胜的呢?
生:孙膑用交换马的出场顺序协助田忌取胜。
师:那么,是不是交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取胜了呢?
让同学用学具摆一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同学兴趣盎然,很快就摆出了马的出场顺序,一共有六种出场顺序,孙膑采用的是二胜一负的方法,而田忌采用的是三战三败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是一胜二负,可见孙膑采用的是最好的、唯一可以取胜的方法。
(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分组学习是“合作研讨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建立合作研讨小组,发挥小组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我依照自主结合、合理分配的原则,根据同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后,暗自将同学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将同学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A、B、C三层同学按一定比例,六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成块状分布。在课堂学习中,小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协助,相互评价,一起提高。
(三)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研讨题要求体现四个特点:第一,目的鲜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才干设为研讨的内容;第二、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研讨,促使全体同学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第三,具有考虑性,引发同学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猜测、验证;第四,具有开放性,研讨题要有利于同学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
师: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田忌、齐威王和孙膑,上台用图片对阵演示。大家要对照课文仔细推敲,看他们的扮演是否与文中描写相一致?(同学扮演)
生:书上写“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可咱们这位“孙膑”只是动了动,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师:提得好!读书多认真,刚才“孙膑”确实“傻”了,现在请继续演示吧。
生:老师,我想应该扮演出孙膑把自身的主意讲给田忌听,也就是跟他耳语的情景来。
师:你才是真正的孙膑。来,请你来调兵谴“马”吧。(笑声,再次扮演)
生:扮演“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时,“孙膑”不用再多说了。因为双方都只剩下一匹马了,假如这都要孙膑指点,那田忌也太笨了。
师:大家分析得真好!重点之处,我们就得这样细细品味。
四)、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研讨过程是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相信并尊重同学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要掌握“尽量放手”的原则,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凡同学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示在精心设计几道有思想价值、能引发同学深入考虑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资料,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同学逾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同学被动学习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让同学通过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让同学充沛发现自我,交换独立考虑、操作、尝试的所得,体验独立考虑的乐趣。同学合作研讨时,教师以教会同学如何学习、研讨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培养同学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重在授法,同学贵在得法,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教师深入其中训练同学: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⑵学会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进行和时点评的能力;⑶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
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在同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已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试演竞赛的过程。让同学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一说自身的感受。
实践告诉我们,同学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研究的效果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同学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身的激情吸引同学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同学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了同学的创新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