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红花”怎样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妹妹的小朋友甜甜今年上了一年级,从小朋友和妹妹的口里,经常听到他们讲班级学校中的事,刚开学的几天,讲得最多的是老师发的小红花、奖品。有几个小故事,听着很有趣,现记下来,供大家小思品味。
故事一:有威力的小红花
开学两个星期了,有一天,甜甜的班级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我正好去听课,因很想知道她在课堂上的表示,所以,坐在旁边特别留意的看着她。课上过半,老师请小朋友到前面,给生字找朋友(从摆在黑板槽里的十几个生字卡片中,把能组成词的两个字卡找出来放一起),我看到老师每叫一次,甜甜都在积极举手,没点到她,她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晃啊晃的。一会儿,好组词的字卡已经被小朋友找出来了,还剩下六、七个字卡,用这些字组词开始有难度了。举手的小朋友寥寥无几。我看到甜甜还在举,一脸的焦急。老师请甜甜去找朋友,我暗暗替她高兴。没想到,在黑板前,面对字卡,她从左走到右,一脸茫然。这么多老师听课,把我急够戗。我看到吴老师俯下身,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她才不紧不慢地把字卡找了出来。回到家,我把这件事说给她妈妈听,没想到她妈妈说,这次还好那,吴老师都说了,有时还没等老师问问题就举手,根本不论会不会。甜甜说举晚了,老师叫不到,就得不到小红花了。原来发言一次就有一朵小红花,看小红花的威力多大。
故事二:累人的小红花
一天,妹妹给我讲了她听到的甜甜同学的一段母子对话。放学了,在校门口,妈妈接过儿子的书包。儿子边走边说,哎,累死了。妈妈连忙问:今天干什么累死了。儿子:腰直直的坐六节课能不累吗?妈妈:你坐那么直干嘛?儿子:不坐直,能得小红花吗?
故事三:非得不可的奖品
老师连续几周给得小红花多的小朋友颁奖。评奖、颁奖的周五牵动着甜甜的喜与愁。第一周,红花数没进前八名,没得到彩笔一盒。吃晚饭时,我看到甜甜一脸的沮丧。妹妹说:“没得奖,从放学到现在一直不高兴。”我逗小朋友:“大姨给你买一盒。” 甜甜气呼呼地说:“谁要你买的,老师奖的是不花钱的。”第二周周五,晚上一回家,就看到甜甜在哭,原来是伤心的,这周,虽万般努力,但按得红花的名次发奖,离得奖只差一名,奖品发完了,又没得到。看到小朋友不开心,妹妹也一肚子的怨气,好像是老师不该发这个奖。第三周,这次妹妹满脸喜色,甜甜也欢蹦乱跳,原来终于得奖了,她喜滋滋地让我看,我夸张地表示惊喜。吃饭了,我跟甜甜聊。我说:“你得了奖,同桌小朋友得没得?”“没得。”“你得奖,他说什么没有啊?”“他把头转过去没看我的奖品”——看来,嫉妒的不忍看。妹妹讲起了班级里,另一个小孩的故事。据这个小男孩的妈妈讲:同样发奖,第一次,小朋友没得到,痛哭;第二次,没得到,难过一会儿;第三次,没得到,没事了。
发小红花激励同学是低年级老师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同学达到了老师的要求,有了好行为,好习惯,好成果……都可以用发小红花来鼓励。有的老师方法更好,为激励同学不时进步,在同学得到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后,再根据同学的小红花数,颁发更吸引小朋友的小奖品。这样,小小朋友得小红花的劲头就更足了。总之,为了让同学进步,老师绞尽了脑汁。我也经常用这种方法,每次发红花、奖品时,我总是用充溢赞扬的语调念着得到红花的小朋友的名字,看他们目光也是充溢了柔情。而且都是在全体同学都在的情况下。我这样做一面让得到花的小朋友得到激励,另一方面,对没得到的小朋友——潜台词是“你看你们,不努力、不认真、不好好学……没得到吧?快争取吧。”
然而,在听到这几个小故事,在开心大笑之后,我又有一丝汗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把爱给了每一个小朋友。其实小朋友真的不容易,试想,一个刚满六周岁的小朋友,忽然上学了,每天在拥挤的教室里坐一天,还要坐得端端正正,上课时,溜了号,讲了闲话,就要被批评,而知识学不会,那就更不行了。假如我们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那些得不到红花的小朋友,也充溢关心同情,有同情才会宽容、有宽容才会设身处地的想方法去协助他们,关心协助了他们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爱。小朋友的心虽然稚嫩,但也有他们的喜与愁,苦和忧,我们要细心的关注、用心的呵护,尤其对那些很难拿到老师奖励的小朋友。
我们应怎样用好我们的奖励,我们的褒扬?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8: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