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的母语课》构建了儿童阅读课的课程体系
打开《我的母语课》这套书,可以发现,书中是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择了上学、森林、四季、童年游戏、老师、猫和狗、书、体育、土地和河流,甚至“文革”、战争、幸福等都进入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内容。同时,从童谣童诗到民间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几乎儿童可以阅读的文学文体,都设置了单元来呈现。在每个单元的助读系统中,还设置了“文学聚焦”专栏,并通过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形式,帮助孩子消化、内化和转化这些文学体验。书中描述着一个个经典故事,例如《伊索寓言》、《小巴掌童话》、“比安基笔下的动物”、“小狐狸买手套”(新美南吉童话)、“椋鸠十作品”、“安徒生童话”、常新港的小说、(“鲁迅笔下的故乡、童年和人们”等等。这些作品为《小熊·温尼菩》、《小猪唏哩呼噜》、《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柳林风声》、《我的妈妈是精灵》、《小鹿班比》、《西游记》、《草房子》、《小王子》等等。让孩子们领略天地之始的洪荒和万物运行的节律。同时编选了中国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让儿童感受天地创生的神奇和英雄创世的伟大。从“我”的诞生到天地的诞生,用母语给孩子们支撑起一个广阔的天空,用文学把孩子们带进天地之间。
二、《我的母语课》用闪光的文本点亮孩子心灵
儿童是天生热爱故事和旋律的。小学阶段的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需要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我的母语课”倡导的是让家长带孩子去诵读、吟诵,去读图画书。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所以,“我的母语课”也倡导小学语文老师做儿童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为孩子们大声朗读,带领他们诵读吟唱。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教育原理。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的学习潜能,让他们有机会和真正的经典相遇。经典的文本能够成为经典,被淘洗出来,是因为它有着不能被掩盖的光泽。课堂上有闪闪发光的文本,孩子的心灵就容易被点亮。
三、《我的母语课》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文学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需要。但单纯的工具训练,绝对不可能提高母语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有充分文学滋养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更多是其内在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而文学教育恰恰是作用于孩子内在精神生命发展的。在小学这个“美的阶段”,孩子有丰富的情感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对人心的体察,有对他人的爱,才能有丰富的表达。所以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我的母语课》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1.《我的母语课》能给孩子们充分的母语文字的熏陶。
很多年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让孩子们在做组词造句、改错别字,写同义词反义词的语言训练。这些枯燥的无意义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不能让儿童感受母语的魅力,也不能让儿童真正掌握母语的“工具性”。在《我的母语课》中,每一册我们都为孩子们编选了一些童谣童诗,让他们感受母语其实是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更多的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则充分体现了母语文字可以带给儿童的乐趣。同时每一篇选文后面,我们都从儿童的生活和母语学习出发,设置了丰富有趣的阅读理解题和语言应用题,让儿童在阅读和实践中更好地提高语感和对母语的运用能力。
2.《我的母语课》能给孩子们丰富的母语文学的滋养。
在这套文学教材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母语学习能力,为孩子们选取了童谣童诗、儿童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动物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科学文艺等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这些文学作品有些是我国作家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用母语翻译的国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能够被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成人文学作品。《我的母语课》的选择文本的标准是:经典性、文学性和儿童性完美地统一。选择的每一个文本都是有光泽,有质感,让儿童读了感觉兴致盎然的。每一个单元的组合不是随意的相应主题选文的集合,而是在文本的组合中产生了新的意味,在对比阅读中让儿童对文学有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3.《我的母语课》能让孩子们体验母语文化的魅力。
除了一些传统童谣和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外,还特地为孩子们设置了中国故事系列。例如一二年级的民间故事、英雄传说、节日故事到三四年级的四大民间传说、中国寓言、中国神话、名胜传说到五六年级的历史故事、中华先贤故事,《我的母语课》用故事的形式,在文学的阅读中,让儿童初步感受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
《我的母语课》的古诗单元通过主题组合,以熟带生,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趣味,并在对比阅读中产生新的意味。书中还特别从音韵出发,编选了朗朗上口的趣联、蒙学读本、农谚、对韵、古代寓言、诸子散文、明清小品文、古代百科文献等,使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母语的韵律,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我的母语课》能帮助孩子们打下追求真善美的人性之根
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发展的过程。童年的阅读最终会内化为他们的生命。《我的母语课》注重作品是否闪烁着自然之光、人性之美,能否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给他们生命的感动。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是真正属于文学的,他们是热爱故事和旋律的,他们在优质的文学阅读中可以得到他们的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四、《我的母语课》教育使用艺术的方式,通过滋养、熏陶来实现。
从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出发,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分享的时候,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时应尝试找到一两个切入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每一个经典的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应防止儿童的文学教育走进原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窠臼。每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背后都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作家,每一个经典的文本一定都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是童话,《夏洛的网》的表现手法和《小王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是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和《红蜡烛》虽然有不少共性,但在叙事方式、塑造形象甚至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带领儿童分享和讨论文学文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孩子进入这个文本的切入点。要特别重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最合乎“这一个”文本的特征,是体验、学习这个文本的钥匙。这样一篇篇积累下来,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文学欣赏的经验。
第二,文学教育应该艺术化地作用于儿童的情感和精神发展,而不是道德的灌输和理性的认知。
儿童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内在生命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文学教育过程中,不要总想着教育孩子,因为一切教育蕴含在故事中。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说:“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第三,要重视语言的反复品味,而不要总是浅尝辄止。
要试图让儿童充分地浸润在文本之中,在不断地分享中,引导他们不断地回到文本本身,充分感受和体验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要充分重视诵读和表演在文学教育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默读”,要让孩子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体会经典文本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