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全)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梦的释义 -沈 政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0日 15:04
  主讲人简介:
  沈 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承担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跨学科研究工作。近20年来共发表近百篇研究报告,出版专署10部,专利3项。
  内容简介: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谚语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对不对呢?应该说有一部分是经验之谈,也有一部分是科学根据。对于梦的解释,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解释。比如说中国的《周公解梦》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在白天醒着的时候,意识活动控制无意识活动,所以有些欲望就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控制了,这个时候无意识的欲望,就以梦的形式发泄出来,以梦的形式得到满足。
  那么大体上来说,我们每天晚上睡眠的时间是四到六个周期。上半夜睡眠的梦境,一般和当天的以及最近一些日子发生的事情相关。而下半夜睡眠的梦境是和远事记忆相关,而黎明前也就是快要起床的时候,这个梦就不着边际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自己想不到的一些知觉成分偏多。正是这部分的梦,人们记忆得最清楚。那么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早在20世纪20代,俄罗斯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用狗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明确地指出梦的本质就是大脑弥散性的抑制背景上,一些警戒点的局部兴奋活动。为什么梦没有逻辑?就是这个警戒点在不断地在游动。梦的内容我们概括的来讲,一个是决定于你睡眠环境当中的各种物理刺激,你盖的被子压没压着身体,压身体的什么部位,你的手压没压着胸,这和梦的内容有关,你睡眠过程当中,外面有没有其他的声音传进来,有没有别人在那儿谈话,或者你的同床者他在打呼噜,打鼾声,这个声音传到你耳朵里,也会引起你梦的变化。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认识到,你的脑子尽管睡觉了,可是脑子还在不停地活动,它没有意识的控制,它是自发的,随即的在那儿兴奋点在移动,移动到那儿,正处于睡眠做梦这个时期,那就会出现梦的内容,因此这个梦的内容我们不能说得那么准确,说这个内容一定预示着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科学地说,这个梦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环境的刺激,和你脑细胞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提高科学普及知识,使我们对它有个正确地认识,不要因为一些梦而来增加自己的负担,这样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精力充沛地,面对我们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出色,做得更好。
  (全文)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对不对呢?应该说有一部分是经验之谈,也有一部分是科学根据。那么对梦的解释,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解释。比如说中国的《周公解梦》。像欧洲最大的影响最深的叫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他和神经官能症打交道以后,弗洛伊德写了一本书就叫做《梦的解析》,他基本的理论观点就是人有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那么在白天醒着的时候,意识活动控制这种无意识活动,所以有些欲望就不能够得以实现,得不到发泄。那么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控制了,这个时候,无意识的这个欲望,就以梦的形式发泄出来,而且以梦的形式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叫精神分析理论。
  这是当时他除了对正常人的睡眠解释外,对一些人还要采取催眠术。比如说像这个照片,就是当时弗洛伊德做的催眠术。让这样一个被试坐在躺椅子上,他利用很慢,很低的语调来诱导,使他产生催眠状态。下面这个照片,我们看,一位女士处于催眠状态,身体很僵硬,头和脚用两个椅子把她垫起来,她身子就可能挺得很直,这个都是所谓催眠效应所产生的。正因为弗洛伊德能够解释正常人的一些梦,也能够解释一些病人的梦,还有一些催眠的技术,因此他的理论在欧洲,在中国都有很广泛的影响,就叫精神分析理论。
  那么大体上来说,我们的睡眠是四到六个周期,所以上半夜的睡眠的梦境,一般和当天的以及最近一些日子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和近事记忆相关。而下半夜的睡眠,这个梦境是和远事记忆相关,早年生活的一些经历相关。而黎明前也就是快要起床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梦就不着边际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自己想不到的一些知觉成分偏多。而正是这部分的梦,人们记忆得最清楚。因为是快要起床之前,最后做的这个梦记忆就比较清楚。
  我们除了知道这个梦的一般规律以外,还有很多睡眠和做梦的障碍。第一个最常见的就是梦游症。有些人,就是睡觉起来以后,他就无意识地从床上起来,可以去做很多事情,做完了以后躺在床上又睡觉。比如说过去我们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很多家庭都有缸,农村都要到井里去用水桶去挑水。那么这样精细的一些动作,他都能完成。把缸里的水挑满了回来,他接着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却说谁把这缸水挑满了,其实是他自己做的。有些家庭主妇半夜起来,把衣服洗了,然后第二天,就问谁把我衣服洗得这么干净,实际是她自己做的,那么这种就是梦游症。可见他完成很多自动化的、精细的日常生活的动作,他能完成,但是仍然是无意识的,没有投射到意识当中来,没有形成真正的记忆。也就是说他不是在自觉意识控制下的一种行为反应,所以这种就叫梦游症。
  还有一种叫做发作性睡病。这种发作性嗜睡症是在情绪激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受到刺激随后就有一个单调的环境,这个时候他就白天正做着事,突然间一下子陷入深度睡眠,一下子,不管什么环境就躺倒在地下,有的人不躺倒,也站在那儿低着头,身体发出鼾声,睡得很鼾,这就发作性嗜睡症,那么十分钟、二十分钟以后,也会自然醒来,这也是一种睡眠障碍。
  另外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梦魇。这个时候,往往一醒来以后,被别人推醒以后,可能记得,说你做什么梦,说不很准确,但是大体知道是一种什么噩梦。像这样都是睡眠当中出现一些障碍,我们对这些问题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但是为什么人要睡眠,要做梦,也就是说睡眠和做梦有什么功能呢?大体有这样几方面的功能。一个方面,就是要解除疲劳,休整身体。解除疲劳与休整身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叫疲劳呢?疲劳就是人无论是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以后,能源的耗竭,所谓能源的耗竭,我们说,脑的能源主要是靠血液供给葡萄糖,是能源耗竭。体力和脑力活动需要的葡萄糖很多,如果从血液供给的葡萄糖还满足不了它的需要,这个时候它就会动用肌肉里面的肌糖原,肝脏里面的肝糖原,利用身体的储备。利用身体储备的这个过程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叫乳酸的。这个乳酸,顾名思义是一种酸性的。那么这个酸性的东西多了,比如说我们爬山,我们觉得腿肚子又酸又硬,那你说一个鸡蛋放到醋里面,你看这个鸡蛋是不是硬了,鸡蛋的蛋白质肯定变硬。 乳酸积累多了,是疲劳的一种生理上,生化上的一种表现。那么睡眠就可以解除这种疲劳。同样这样就补充肝糖原,补充肌糖原,这是生理上的。
  同时为了解除这个疲劳,那么睡着了,人的一切活动停止了,肌肉消耗也降低了,这个时候为了节能,体温也降低。所以我们睡眠要盖被,有的人睡眠越是好的人,越要盖被,甚至夏天也要盖上被。因为他休息的时候,他真正全部休息了,体温都降了,比正常体温要降低。所以他就会有冷的这个感觉。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要合成新的蛋白质。我们成年人也有,比如说我们的红血球,我们的血液成分要隔一段时间换成新的,换就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多半都是在晚间睡觉的时候合成。而儿童长身体的时候,是在夜间睡眠的时候合成大量的蛋白质,长个子。所以这个睡眠是解除疲劳与休整身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此人类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休整身体,解除疲劳。
  那么除了身体上,生理上是这样,在知识的增长也是必要的。我们知道,我们白天经历很多事情,我们的大脑要时时地记录,时时地监控,时时地记录你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不管你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只要你眼睛一扫,所有的刺激都会跑到你大脑里面去。这样,特别是视觉这个信息量很大,这样多的信息,它白天是按照时间从早到晚,就把你的信息都储存到脑子里。当你睡眠的时候,脑子就会回放,一边回放,一边整理,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把它放到脑子不同的功能回路里边。
  另外,就是说夜间它还可以有学习的功能,这个功能,有很多科学家,最近二十多年有很多研究。比如说夜间学英语,夜间学一些音乐,那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试验的事实证明有的人有学习能力,有的人就证明不了。比如说nature和science这样一个国际知名的杂志上,最近几年也一直有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夜间是不是能够学习?学习效果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除了这个,今年2月份,nature有一篇文章,就是说睡眠中的顿悟和创新性。这张图左侧它给的是科学上的顿悟。是指一个缝纫机的发明者,是在夜间睡眠的时候,解决了轮子怎么样转,轮子之间怎么样衔接,这个缝纫机才能很好地工作。而右边图是给的一些艺术上的创新。比如说西方很有名的一个叫奇案,侦探就构想不出来这个案子怎么发生的,白天就百思不得其解,结果他晚间一做梦,梦出来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按照他梦的提示,他就解决了,解决了这个案子,破了。像这种在夜间睡眠当中,这个梦,有时候会带来顿悟,有时候会带来创新性。
  下面我们看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说,睡眠以后,第二天感到精力充沛,心情很安适的这种感觉。如果做一些噩梦,噩梦很多第二天心情也不愉快,又觉得睡觉睡得不好。如果睡眠不充分,第二天就会心情焦虑,烦躁,爱发脾气,做事静不下心来。可见做梦是保持良好心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前面讲的就是人为什么会做梦。那么关于梦的科学理论,我们说尽管弗洛伊德,刚才我们讲的精神分析是在一百多年以前,可是真正对梦的科学解释,还是在20世纪20到30年代,第一个科学理论就是俄罗斯的伟大生理学家叫巴甫洛夫,他就用狗做条件反射的试验,这是第一个最早的。他明确地指出梦的本质是什么呢?梦的本质就是脑的抑制活动,而且还揭露了从清醒状态到睡眠要经过很多催眠相,这就解释了梦和睡眠障碍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
  这是巴甫洛夫,靠左边这面是他的学生,对一个狗进行试验,狗在架子上面进行条件反射训练。巴甫洛夫的这个理论主要有三点:一点他说,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的弥散性抑制。脑可以兴奋,也可以抑制,它是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那么脑是全脑的弥散性的抑制,就会进入睡眠状态。而这个梦是什么呢?是在普遍大脑弥散性的抑制背景上,一些警戒点的局部兴奋活动,就是梦。为什么梦没有逻辑?就是这个警戒点,普遍抑制的警戒点不断地在游动。为什么一定要保持警戒点,因为正是有了警戒点,所以你随时有危险的事情,别人随时喊你,你可以随时醒来。如果完全都抑制,那我叫不醒了,那不就是太危险了。所以这个警戒点的活动,就是梦的一个基础。
  第三个贡献,他就说,从正常到清醒状态,到睡眠状态,要经过低常相,反常相,超反常相。而睡眠当中醒来的过程,正好是从超反常相,反常相,低常相再转到睡眠相清醒状态,那么这个解释了很多疾病的问题,很多睡眠障碍的问题。比如说低常相,我们说正常的时候,对于弱的刺激,我们给出弱的反应,强的刺激,我们就给强的反应。比如说肌肉,如果轻轻碰你一下,你可能手不大动,但是你有感觉。我使劲一掐,你疼了,你手一定会缩回去,那么这个弱的刺激,有弱的反应,强的刺激,有强的反应。反常相的时候相反了。就是说低的刺激,给强的反应,这个强的刺激,给弱的反应。咱们生活当中也有体会,比如说你睡眠想要睡觉,一开始你还没注意,过了一会儿,你会有一个阶段,什么呢?旁边有人小声说话,对你的刺激,你觉得特重,反而远远的砰、砰门响,你倒不在意,这个就是反常相。有很多精神失常和一些疾病,梦的一些障碍,就是催眠相所形成的。所以这个就是巴甫洛夫的科学理论。
  第二个科学理论是在随后,在20年代到50年代。那么用生理学的方法,就发现了调解睡眠的脑中枢在脑干网状结构。这是大脑皮层,这个底下是小脑。我们看,这底下的小脑和大脑最下角有一个细长的这个,就叫脑干。这个脑干中间的部分就叫脑干的被盖,里面有一些结构,神经细胞它的轴突发出的方向四通八达的,所以就叫做网状结构。那么30年代到50年代,就发现人从清醒到睡眠,睡眠到清醒,由那个脑干结构负责。所以脑干网状结构是清醒和睡眠调节的一个重要的脑中枢。
  随后在50到60年代的生理学家发现,利用睡眠期间记录脑电图和一些其它生理指标,发现睡眠是有阶段性的,分很多阶段,而且有周期性的,这是第三个时期。我们看这位女士在睡觉,她头上就戴有很多电线。我们要特别注意,她右眼的上眼眶这儿和下眼眶下面,贴着一个小胶布,贴着一个电极,上下电极,这个就记录她睡眠过程当中,脑电变化的同时,她眼睛是不是也动,这种记录方法本来是脑电生理学,记录脑电图所必需的,看看有没有眼动。因为眼睛相当于一个小电池。眼睛一动,它产生电场的变化比大脑脑波要强。所以要把有眼动的这个脑电,把它去掉,然后就利用这种方法记录睡眠过程的脑电图和眼动。结果意想不到的,1953年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人睡眠到一定阶段就会眼睛出现扑腾、扑腾的快速眼动。
  那么我们就看看记录。那么这个就是随着睡眠深度的变化,从清醒的时候,经过嗜睡期,浅睡期,中睡期,深睡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呢?是脑电波周期变慢,就是慢波逐渐增多,幅值逐渐增高。所以这四个期就叫做慢波睡眠。另外还发现,当你入睡以后,上半夜,经过这四期以后,脑电图就从深睡期,一下子回跃到类似清醒和嗜睡期这个脑电图,这个波就快了,比慢波就快得多了,幅值降低了,就好像醒了。这个时候有一个特点,眼睛动,眼球在眼眶里动,每秒钟1次,一分钟60次左右,所以就叫做REM,R就是rapid,E是eye,M是movement,就是快速眼动现象。那么这个就叫做一个异相睡眠。为什么说异相睡眠呢?就是从他的脑电图上来看,他是快要醒了,类似清醒和刚入睡的时候,脑电图是这样,可是肌肉张力比深睡期的肌肉张力还软,还弱。所以这就不相同了,叫异相的变化。
  睡眠的60年代就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发现有什么用呢?就是说找来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们就研究,让被试睡眠记录他的脑电图,也记录他的眼动,发现他属于深度睡眠,慢波很慢的时候,这时候就把他叫醒就发现,最深睡眠被剥夺的时候,连续两夜到三夜,这个人体力就不行了,精力、体力都很差,有疲劳的感觉,但是心情还是可以的,就是有点疲劳感。如果快波睡眠,叫异相睡眠,要把它剥夺,他眼睛一动,一发现他眼球在动了,马上就把他推醒,然后他一会儿又睡了,等一会儿眼睛一动,又给他推醒,这一夜每次都在这个波段把他推醒,就发现三、四天以后,这个人就处于一个抑郁症的状态。所以看来异相睡眠也就是快速眼动睡眠更重要。
  还有一种是试验就发现,这个试验我做研究生的时候,第一个进试验室吸引我的就是这么一个试验。我们让被试睡,我们在屏蔽室外面看着,一看见他有快速眼动现象,这个时候进去,有几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拿这个喷雾器,我们那个年代喷蚊子没有现在这个高级的熏蚊器,那个时候叫喷雾器,喷敌敌畏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拿这个东西用清水,就在被试的头上就推两下,水雾就喷在他的头上,然后把喷雾器放下来,把他推醒,醒醒,你做梦了没有,梦见什么了?哎呀!这雨下得好大,也有人说不是下雨,我在大海里游泳,我怎么游也游不动,很着急。总之,他不是雨,就是水,再不就是海洋,反正离不开水。他这个梦的内容,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他有快速眼动的时候,我们就进去了,他不是说这个时候异相睡眠,就是快速眼动的时候,他肌肉特软,他腿像面条一样,我们就把他小腿拿起来,就这么折两下,折完以后,再给他放平,放平了就把他推醒,请醒醒,说你做什么梦了,这时候他的梦几乎都是,我碰到有谁追赶我,怎么跑也跑不动。再就是我掉进深渊里去了,就是这样和运动相关的梦,而且是剧烈运动,一个可怕的,一种运动相关的。所以这个时候呢,你给他腿部的刺激,他会有和运动相关的梦。
  再有一个,我们不是试验,平常我们也有体验,就是如果我们睡觉的时候,前胸被手压着了,呼吸不畅,心脏活动,胸受到压力,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些噩梦,就是面临着危险,面临着追杀,这样一个想喊,喊不出来。同样我们说接触身体的这种刺激。
  除了接触身体以外,我们还会有声音。你夜间睡眠,周围邻居,也许别人高兴了,听个什么音乐,这个乐曲传到睡眠者的耳朵里,也会勾起他相应的梦境。所以不同的声音,也会引起不同的梦。所以睡眠环境的这种刺激,对梦的内容有直接相关,这是一个外因。
  另外一个内部因素,影响这个梦境的脑内有因素。我们刚才说巴甫洛夫所说的,大脑在睡眠期的梦就是大脑警戒点的漫游。那么这个漫游,因为我们的脑子不是一个均一的物质,它有不同的结构,每一些结构,它的生理特性不同,它的功能也不同。所以这个漫游点,大脑睡眠当中警戒点,游到什么部位,比如说游到和视觉相关的这样一个脑结构,那么你这个时候,你的梦的内容,你会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游到听觉皮层,你就会感觉到梦的内容和声音相关。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上半夜的梦,刚才说上半夜和近事相关,下半夜的梦和远事相关,而快醒来时候的梦,远事记忆,它都整理好了,那么这个时候它很随机的。所以很多白天想不到的事,视觉、听觉很多这种感觉凑在一起,就会出现稀奇古怪的,很多视、听综合的一些知觉成分,这就是影响梦的内容的脑内因素。
  我们已经看到,认知神经科学最近十几个年有更大的发展。那么这个发展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种就是比较了不同种动物,就发现睡眠的长度和脑的结构之间的这个关系;还比较了儿童和成年人;第三个方面从分子和神经细胞水平上;然后从基因的水平上;从脑功能成像这样五个方面。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正在为这个梦的解释提供更多的科学基础。比如说这张图,它比较了脑的大小和REM睡眠。也就是做梦长短的关系。那么我们刚才说的,我们讲的是人为什么会做梦,那动物会不会做梦?动物也做梦。怎么知道动物做梦呢?它也有REM,也就是快速眼动现象。把猫像人一样给它拿来做试验,这个猫你给它接上脑电图,然后在眼睛上下眼眶上,搁一个电极,记录它的眼动,它的睡眠规律和人的规律几乎相近,只是不同的,这个时间比例和人不同。那么其它所有的动物都有做梦的现象。
  下面从儿童的研究,比较了儿童梦的内容,和成年人的内容比较起来,儿童的梦静止的景物比较多和成人相比。成人是移动的、丰富的活动比较多。可见这个梦的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的经历有关。如果他的生活经历很丰富,各种稀奇古怪的事都遇到过,那他的梦也很丰富。如果他的生活很单调,接触的环境很小,他的生活经历很短,那么他梦的内容相对静止的画面就比较多,而且儿童和成年人一个重要区别就在这儿。所以这个看来,梦的内容和生活经历是有密切相关的。
  下面我们再看基因水平上。两年前,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它用狗的试验研究。把狗的第六对染色体,让它某一个位点的基因发生突变,这个狗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所说的发作性嗜睡病。从而证明这个睡眠当中,脑的神经功能的变化,以及肌肉的变化,受基因的调节控制。因此,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科学知识揭示这个梦。为什么会做梦,梦的神经机制,细胞的机理,生物化学和基因的机制,这都会对梦的解释提供更新的科学根据。
  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睡眠的脑机制,我们说基本可以解释清楚了。但是梦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对人类来说仍然是神秘的。说梦的内容具有神秘性,正是当代的科学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发现更多的科学规律,所以正是因为完全科学的东西,还没有达到充分地使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个状态。因此就会出现一些迷信,导致一些迷信,甚至一些不完全科学的,或者说不是标准科学的一个解释梦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比如说弗洛伊德尽管在国际上他是很有名的,但是他是在一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自然科学,脑科学是很落后的,他能有这样一种认识,对睡眠与梦有这样的认识,应该说他是个天才。但是从现代科学来比,他不是标准的自然科学,他对梦的解释怎么能证实呢?一个人做一个梦,你找解释梦的人,这个解释梦的专家可以这么解释,到另外一个人又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精神分析不同的医生也有不同的解释。那么他们的解释谁是谁非,你怎么证明,没有办法证明。可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你就有办法重复,你让一个人睡觉,你记录他的眼动,一发现眼动,你给他脸上、头上喷上水雾,你把他喊起来,我去做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做,换一个人做被试,换一个人做主试都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这个重复的东西,这是科学的、可信的。
  那么比如说周公释梦,那更是经验,经验之谈的比较多。这个经验之谈不一定都对。比如说一种指导思想,梦是神灵的寄语,说是你做一个好梦,是一个神灵保佑你,祝福你,说你是个善人,你做了好事,神灵保佑你,祝福你,给你托了一个梦,你将来有好兆头。要做一个噩梦,就是说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在警告你,对你的惩罚和警告。如果背上这么一种包袱,那我恰巧这几天老做噩梦,岂不是我是个恶人,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包袱。所以这种说梦是神灵的寄语实际是不科学的,不要去信,不要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去解释梦。另外一种梦,梦是未来的预言,特别是我常听,我小的时候就常听,我母亲在讲,梦不好。我做梦,掉了一颗牙,说梦掉哪颗牙,表示那个亲人要有什么大难,说上牙好像中间是代表父母,旁边是代表丈夫,再下面一点牙要是掉了,要是疼了,坏了,是子女。因此梦牙疼了,牙掉了,好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了,就认为要大祸临头了,亲人要遇难了,有这样一种负担。或者也有一种解释说,你要是梦到水和火那是好兆头,说你的事业要大发展,那你就是乐滋滋的,这个也不现实,你白空喜一场,也证实不了。因此无论是把梦看作是未来的预言,还是梦是作为神灵的启示,这些都是不科学的。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解释梦,给我们带来的这样一个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那就太不划算了。因此这个梦的内容,我们不能说得那么准确,说这个内容一定预示着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科学地说,这个梦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环境的刺激,和你脑细胞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提高科学普及知识,使我们对它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一些梦而来增加自己的负担,这样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精力充沛地,面对我们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出色,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女性主义与性 -李银河
  
  主讲人简介: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至1988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著有《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性的问题》、《同性恋亚文化》等近10部作品。
  内容简介:
  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曾几何时谈性说爱是上不了台面的,一直是被压抑的。
  女性主义者对待性的问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呢,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和时尚美女情节。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呢,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对选美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就是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证。在这个阶段,美的民主化系统被提出,就是每个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那么对于美的问题上,女性主义通过反对选美和反对单方面选女性的美,而要选男女双方的美等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美的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是由每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只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愿意做出自己个性化的选择和抵抗,社会规训的强制性力量才能被削弱,以至于在最后被瓦解掉,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社会才会最终的出现。
  那么在对两性的问题上,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男性比女性的性欲望更强,并且也有很多的例证,但是也有很多人分析,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长时间以来,女性在社会中始终处于屈从地位,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的。它只是表明经过几千年,男权社会文化的积淀,男女在对待自身性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上是不平等的,男性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性欲望,而女性则更习惯压抑自己。
  因此有一些学者把性道德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类的性,完全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比如卖淫、通奸、随意的性交。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纪元到二十世纪中期只有婚内的性活动才是道德的。在第三个阶段人类将享有完全的性自由。那么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别就在女性上,第一阶段只有男性享有自由,在第三阶段女性也同样享有自由。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名学者李银河博士。李老师是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目前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她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尤其关注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曾几何时谈性说爱是上不了台面的,今天呢,我们请来女性的社会学家当然要讲“女”,当然要讲“性”。下面我们欢迎李老师为我们演讲《女性主义与性》,大家欢迎。
  主讲人:身体与美的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非常关注的一个难题。女性主义在性的问题上呢,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和时尚美女情节。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就是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最早这个运动开始的时候。女性主义她们到街上去游行,然后给一个羊加冕,世界小姐都要加冕,都要有一个桂冠。她们给一个羊加冕,就是来羞辱。这件事她们是反对的。而且把那些假睫毛、假发,所有的那些紧身衣都扔在一个垃圾桶里,表示她们的态度。就是不愿意让女性作为一个客体,仅仅供男人欣赏。那么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呢,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全国妇联做出的惟一的一次,在我看来是最有个性的宣言,也是反对选美。大家也许都忘了,全国妇联是反对选美的。因为当时在全国各地也是有好多选美的活动,然后妇联表了这么一个态。那么为什么女性主义会反对选美呢?在当初,选美被看作是女性屈从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女性屈从于男性,就是为男性服务,就是被男性所欣赏,被男性来观察。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对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这些因素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美也可能从正面的接受。这个就叫做容貌问题上,美的问题上的民主化改革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证,她们叫做beauty debate。一种对美貌问题的论证,就是女性主义内部也发生分歧,应当是赞成美的?还是反对美?西方有一个歌星大家知道,很著名的歌星叫麦当娜,女性主义到底是应该赞成麦当娜?还是反对麦当娜?因为她也很美,很健美。然后又是很暴露,这样一种情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美的民主化的系统,被提出来了。应当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那么在美的问题上呢,女性主义解决的办法不外是以下三种。第一种方案,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讲的,像一些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妇联那样,坚决反对选美。反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和病理化,倡导女性不要过多地关注外在美和肉体美,更要关注内在美和精神美,充分承认和肯定美的复杂性,把美不仅仅限于外貌和体型。大家也可以注意到现在的好多选美活动,像世界小姐,它都加上了智力的选拔,还有让她表演她的才智。比如说会唱歌,还是会跳舞。各种各样的,这样的东西来比较外貌和体型,这是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是反对单方面选女性的美,而要选男女双方的美。如果说选美把女人做成客体化,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男性客体化,就是说用男女两性身体的客体化取代女性身体单方面的客体化。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影视传媒中看到,男性美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审美对象。你可以看到有美男写真集,大家也都知道陆毅的写真集之类的。这是第二种方案,就是不是单方选女性美,要选双方的美。还有第三种方案,就是美的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就是由每个人自己来做出在美的问题上的选择。就是一个人,他既可以选择瘦,也可以选择胖。既可以按某种社会的尺度,看属于美的形象。比如说漏斗型的那种身材,也可以选择按这种尺度,属于不美的个人形象。就是只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愿意和能够做出自己个性化的选择和抵抗,规训的强制性的力量才能被削弱,以至于在最后被瓦解掉。一个在身体和美的问题上,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社会才会最终的出现。
  那么在对两性问题的研究当中,性的问题到底是有多么重要。性的问题,在我看来,在性别问题中应该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就是性别、阶级、种族、性这四个范畴,我看在一个数量级上。性和性别是两个并列的范畴。同时,性问题和性别问题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性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男女两性屈从地位的这种权利关系上。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跟性有关的问题,包括性的性别差异;男女在性上有什么差异;淫秽品问题、卖淫问题、家庭暴力问题、性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女性主义应当对性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些问题。
  在19世纪有一个第一代性学家,他叫艾宾。他有一个观点,他说在男女两性之间,男性拥有更强的性欲望。这个东西呢,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我在90年代做一项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的调查的时候。就有中国的女人也这么跟我说,她说性这事完全为男人服务的。就是因为我对他好,我为了表示我对他好,所以我才做这个事。对于她来说这个性简直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这种看法我觉得恐怕也不在少数,有相当一批中国的女性是这样看的。
  那么在西方的性革命就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生的性革命之前,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模式区别确实是看出来有这样的区别。一般来说男性对各种性活动的容许程度和对性活动的感兴趣程度都超过女性。具体的讲,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消费淫秽色情品,手淫的比例更大,频率更高。男性对各种性关系类型的容许程度都高于女性,主动提出性活动要求的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当中有这种以肉体快乐为性生活目的的这种人数的比例也高于女性。男性婚外性关系的比例高于女性。我看到金西调查是男性终身有过一次婚外性的占到60%左右,然后女性是25%,平均下来大概是40%左右。现在世界上有好多调查,比如澳大利亚,好多国家的调查都是,一生有过一次婚外性关系的占40%左右。所以这个也是当初咱们中国修改《婚姻法》的时候,有一批人是主张要恢复《通奸法》的。就是要去警察来捉奸什么的,后来我们社会学界都坚决反对,最后就是没有给写进新的《婚姻法》。我们的一个依据就是这个40%,如果说有40%的人这样做的话,如果说要让警察抓的话,是抓不过来的。
  总而言之,从对男女两性在性问题上的表现和观念的分析当中,人们得到的一般的印象就是男性比女性的性欲更强,对性事的兴趣更大,对性伴侣的数量的要求也更多。当然这种传统的以女性为非性的观念和很多社会当中的男女双重标准是有关的。调查所发现的这种两性性行为模式的差异,并不能说明女性的性欲和性能力确实低于男性,而是女性的性欲望和性能力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压抑,从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的结果,有大量的经验调查表明,男女两性的性唤起程度实际上是不相上下的。为什么这种观点那么盛行?就是男性天生性欲特别强,女性没有或者很低,性欲很少,这种东西是非常值得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男权的社会为了贬低和压抑女性的性表达,剥夺女性的性权利,有意制造这样一种观念。
  那么在我看来,对于这件事,有三个要点:第一个就是事实。第二个是原因。第三个是评价,怎么评价?我们先看事实。男性真的就是比女性性欲强吗?那么既然性能带来快乐,有什么证据表明女性就比男性,比较不喜欢不需要这种快乐呢?那么相反的证据,女性有多重性高潮,而男性呢,在性高潮之后,有一个长时间的不应期。那么如此说来,到底女性和男性谁的性欲更强,这个生理的事实是要存疑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遇到一个中学生。这个事报上已经登了,北京有两个中学生,到中学去做性调查。这是他们自己想起来的,做得还相当不错。我看他调查的样本也是不少,大概有个几百例还是一千多。他有一个数据,男中学生手淫的比例是80%,女生是50%。这个挺有意思的,所以从事实上看,不能够证明男性比女性的性欲更强。再看原因,即使从社会现象看,男性确实显得比女性性欲强,男性的性伴侣比女性多,也不能只到生理上去找原因。从历史上看,男性在大多数文化当中都比女性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们据此制造出一种男女的双重道德标准,要求女性更收敛,压抑自己的需要,甚至要对自己的性欲感到羞耻、惭愧。而男性呢,却不必这样。这种双重标准已经足够解释女性的性伴侣少于男性,这样一种调查出来的所谓社会的事实,用不着再去找什么生理的原因了。
  最后我们怎么样评价这个现象?我认为,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性伴侣,既不说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生命力,也不说明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贞节更有操守。它只是表明经过几千年,男权社会的文化的积淀,男女在对待自身性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上是不平等的。男性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性欲望。而女性则更习惯压抑自己。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当中,男女两性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更大自由的表达和实现。男女两性因此都应当比现在更快乐一些。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个社会女性的权利和男性的权利越接近,女性就享有越多的性自由。一个社会中女性的权利越小,她的性行为越受到禁制。因此女性的性自由是女性权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女性主义性政治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扩大女性的性自由权利。
  那么概括的来说,有一些学者是把性道德的变化分成三个阶段的。在第一个阶段,人类的性完全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比如卖淫、通奸、随意的性交都不算什么。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纪元到二十世纪中期,只有婚内的性活动才是道德的。在第三个阶段人类将享有完全的性自由。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别在哪儿呢,就在女性上。第一阶段只有男性享有自由,在第三阶段女性也同样享有自由。我今天就讲这么多,然后留下时间大家提问好吧。
  提问:我想请问李老师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男女平等?什么叫男女平等?是你有我也有,你要我也要,你行我也行?是权利的平等?还是义务的平等?是过程的平等?还是结果的平等?另外就说男女作为一对矛盾体,肯定会有冲突,那么这个平等和冲突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平等是不是说相等?
  答:我知道你的问题是在提相同还是相异。其实在女性主义内部关于同和异的问题,有特别长时间的争论。最早一批自由女性主义提出来,男的有的我们也要有。男女都一样,时代不同了。男的做什么,我们也能做什么。比如男的下矿山我们也下矿山,男的开公共汽车,我们也开公共汽车。就是要尽量地把男女的那种差异抹煞掉,这是一种观点。后来女性主义中间也出现了一批人,就是觉得还是要强调差异。虽然要争取男女权利上的平等,但是男女是有区别的,不应该把女性变得跟男人完全一样。这样一批女性主义,她们是特别强调,比如说男性总是在那儿拼命的斗争竞争,女性就是很强调关爱。应当把女性的价值,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女性的价值观,使得全世界更加和平。如果全世界都接受了女性的价值观,就会更美好更平等。这样一种主张,又让人觉得好像男女天生就不一样。而现在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我最喜欢的一种女性主义是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就是非常非常淡化男女之间的差异,觉得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或者女人。就是说要求所有的男人都是刚强的,进取的,有领导欲的,特别的那种坚韧的,一点都不脆弱,男儿有泪不轻弹。然后女的呢,就是阴阴柔柔,小鸟依人,非常驯顺这样的一种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的强调呢,实际上会既压迫男人,也压迫女人。因为男人里头有好多挺脆弱的,比如说他想哭,他不敢哭。所以全世界你可以看出来,除了中国之外,这个挺奇怪的一件事,所有的国家都是男人的自杀率比女人高。在所有的自杀里头,男人的比例要高过女人,这个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男人也可以是脆弱的,也可以表达感情。然后女人呢,也可以是刚强的,女人也可以去做领导,去做她们各种想做的,特别攻击性的事情。这样的话,淡化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在我来说才是更好的。因为人性本身是特别丰富多彩的,有一个女孩正好她是一个假小子,她特别想去竞选国家主席,你应该支持她,她想去做一个村子的村长,也应该给她创造舆论支持她。我觉得一个真正的最美好的最合理的社会,应当是一个人性,所有的人性都按照它的本来的这种冲动,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说把人套在这两个框子里,你如果是男的,你得怎么着,你如果是女的,你应该怎么样,他会压抑的。
  提问:我向李老师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性跟家庭的婚姻是紧密相连的。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无性婚姻,有性单身。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第二个问题,据媒体报道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离婚率在20%—25%之间,那么这个离婚率的提高或者说上升和性生活的不和谐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答:无性婚姻,有性单身,可能是对现在的一种现象的描述吧。其中有性的单身,应当说一个比较新的现象。以前我做过单身人的调查,但是单身人里头有相当多的一批人他们是没有性的。他也没机会,他也没形式,他也没地方。现在好多单身人,婚前性行为已经达到六七成。你可以看出来,有大量的单身人他们是有性的。比如说网恋,一夜情,这些东西大概更是有性的。那么无性的婚姻,实际上是来自最近的有一个调查。最近有一个性调查是人民大学潘绥铭做的。他调查到咱们中国人在婚内,大概有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可能是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吧,在过去的一年里头,只有那么几次性生活,基本上婚姻里头没什么性。当然婚姻里头没有性的问题,它肯定是分年龄层的。比如说五十岁以上或者是六十岁以上的夫妻,好多就是没性了。我看到有一个整体的全世界的统计。它整个排下来,一年的频率,性交的频率是大概在150次左右。而中国的统计好像在一百零几这么样一个状况,大概就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有咱们中国人的压抑的反应。但是呢,也有咱们中国性文化比较看重节制,可能有关。我们中国的性文化是从古以来就是很强调节制的,好像纵欲伤身,好多这样的看法。有一些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才会导致了平均数这样的差距。
  离婚率上升,这个确实是一个最近这十几年,特别明显的。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全国的离婚率是百分之二点多。离婚率有两种统计方法,有一种方法,是拿当年的离婚数除以当年的结婚数,它就是百分之多少。在七十年代百分之二点多,然后现在是14%。在北京、广州、上海都是20%到25%,离婚率上升这里面呢,性的不和谐肯定是原因之一。但是我觉得不一定。比如说婚外恋,有大批的是婚外恋导致的。应当说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吧。因为性不满足性不和谐,占百分之多少,这个统计数字现在没有。
  提问:我想问一问李女士,对现行的《婚姻法》怎么看法?如果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选择性伴侣的话,那么《婚姻法》还起作用不起作用?
  答:有两个人他们想结婚,《婚姻法》会保证这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像木子美这样的,她不断地去找性伴侣,她也没有要求结婚,所以《婚姻法》管不着她。但是《婚姻法》会管婚外恋的,如果你是一个有婚约的人,然后你还去和别人瞎搞。那么现在的《婚姻法》是这样规定的,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婚姻里头的有错方。比如你去和第三者胡搞,它的证据有了以后,在离婚的时候,会不分或者少分财产,这是现在的《婚姻法》。对婚外恋,有家庭暴力有错方的一种惩罚似的。《婚姻法》是这样。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不知道是不是能回答了您关于《婚姻法》的问题。
  提问:我想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记得金西在他那本书里边,曾经写过类似这样一句话。前句我忘了,后句说是所有的道德都是历史的过客。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您认为道德在性自由的过程中,它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它应该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呢?谢谢您。
  答:这是一个挺好的问题,我在做性研究的时候,常常会碰到这个问题,就是道德。有一句名言就是说“道德因地理而异”。就是翻过一座山梁,然后道德的会变成不道德的。道德这个东西,最是和时代和文化和地理,甚至和人有关系的。有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比如说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食人族的部落,吃人就不是不道德的,吃人是可以的。人类会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但是,道德这个东西最是不能够把它,比如说用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比如说这个社会一般的是认为一对一的关系是最好的,最好是婚内的性行为才是好的。那么婚前的或者婚外的都是不好。但是比如说像婚前性行为现在就已经变化非常非常快。在我八十年代末调查的时候,北京市的随机抽样,只有15%的人有过婚前性行为,而现在计生委的调查,在新婚的人群里调查,就是婚前性行为已经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了。所以你很难说这些人都不道德。所以我觉得道德这个东西它会随着时间,随着不同的地点、文化会改变。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道德标准,这是一个。另外呢,就是对于道德的问题,我不主张法律过多地去牵涉进去。
  提问:现在中国的确有很多作家,或者是想当作家的人,身体写作,他的目的为了平等还是为了钱?
  答:每一个作家他到底为什么写作,这个东西就很难说。有的人为钱,有的人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为了什么文以载道,或者是传播一种什么信念。这都是因人而异的。那么有好多女性在写性,木子美的东西我也看了看,就是说她写了一些性。我觉得这种东西怎么说呢,我对木子美这个事发表的意见是这样的。我给她做了一个对比,就是在二十年以前。我看到最高法院的案例集里头,有一个女人她和多位男性发生性关系,勾引男性。然后被检察院以流氓罪逮捕了,然后判了刑。这个东西我觉得从木子美的情况来看,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甚至就是法律的执行,都有了好大的变化。我劝大家也不要太激动,可以尽观其变吧。有很多人,他们在自由地运用他们的权利,我想至少和二十年以前的情况比,中国的情况是进步的。就是说它现在不再干涉个人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了。
  主持人:李银河老师是在社会学的角度给我们讲了女性主义和性。我想科学地认识和了解性,总是有助于了解人的自我。至少女性朋友可以知道,性对于女性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女性也不是非性的。最后有个祝愿,男女两情相愿,男欢女爱,共享“性”福。(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批判消费 反省快乐 -郑也夫
  
  主讲人简介: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
  内容简介: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温饱的解决使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开始了新的思考。现在很多人认为,消费等同于快乐,认为只有消费才能带来快乐,而快乐则是人生终极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从此入手,分析当前人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提出消费主义不见得就能带给人们快乐,从而深入的探讨人生观的问题。
  郑也夫教授指出,快乐哲学告诉人们的是人活着无一例外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他们学说的第二个内容是跟告诉人们如何去追求快乐,就是消费。快乐哲学的这种观点,太过于简单看待人生了。郑也夫教授认为,快乐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人类所享有的三大思想资源完全不支持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生是三种追求,就是舒适、刺激和牛皮。舒适也就是感官的追求温饱的解决;而刺激是在温饱解决之后,人们寻求唤醒值提升的需求;牛皮对于少数人来说就是一种英雄情节,也就是人们自我的实现。
  对于如何实现这三者的需求,郑也夫教授认为,在温饱解决之后,人们要提升自己内在的水平,不要只注重物质的满足,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人们不要走同一条道路,大家要摆脱单一的标准,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当人们通过这样一条道路的时候,当不再贯彻单一标准的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批判消费 反省快乐》 (全文)
  今天要演讲的这个题目是反省快乐批判消费,第一个部分是生活的目标及其提供者的转变,我们生活的目标简而言之,人生观是谁提供的?政治家都曾经是人生观的权威制定者,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政治家为人们提供人生观,在近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先后地从这种角色中淡出。西方的学者说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谁是意识形态的首领,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记者,是商人。西方的学者说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没有第二个意识形态,只有一个大的意识形态是消费,这个消费的这种人生观的第一大鼓吹者、提供者是商人。因为它采取了务实主义,采取了实用主义,采取了物质主义的立场,他们可以告诉你吃什么,告诉你喝什么,告诉你住什么房子,告诉你有病吃什么药,告诉你出行用什么工具,告诉你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所以说应该说如果是把鼓吹好生活作为我们提供的人生观目标的话,那么商人最后必然垄断这样的话语。
  那么以上我所说的应该是政治家从鼓吹人生观的这样一个角色中淡出的浅层原因,被商人取代这种提供人生观在当代提供人生观的这种角色的换码的浅层原因,其实下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么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就是这个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个从古至今整个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都没有发生过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发生在北部世界,接着也开始降临在南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变化?就是温饱大体解决了,温饱在北方的世界已经解决,在南部世界也越来越开始解决。这事说得很轻松,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从上个世纪中叶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生存而挣扎,艰苦的奋斗,应该说全人类各个民族曾经提出的主导的人生观,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部历史这样的一个基调之上的。生存是严酷的,生存是艰巨的,每一个主流民族的曾经缔造出的每一支人生观都在印证着,是以那个为基础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平常的俗话说,艰难困苦,育汝于成。你看这通篇说的都是苦、劳、忧患、艰难困苦。社会里不是还有一些贵族吗?有些贵族不是置身于苦难之外吗?不是养尊处优吗?但是这些贵族毕竟也笼罩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大的社会背景就是人们,陷入一种生存挣扎,一种严酷的一种生存挣扎。生活是艰苦的,少数的贵族不能豁免于这样的氛围之下,所以整个社会拿出来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观。
  那么现在这样的基础不存在了,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生活不再是那么一种苦难了,生活不再是那么艰苦了,温饱解决了,那与之相对应的你还能够向每一个普通的众生说,再要他们拿过去的那种人生观来支配他们吗?艰难困苦,育汝于成。为什么要艰难困苦,育汝于成呢,我压根从一出生起活得就不艰难。西方的一个大文豪萧伯纳说了这么样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话,说“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温饱解决不了”。太不幸了,说“人的第二大不幸,是温饱这么容易解决”。当温饱一下子猛然解决的时候,你会忽然觉得空落落的,你会忽然不知所措了。这种不知所措,这种温饱解决后带来的空虚曾经先降临在少数人的头上,于是少数人精神失调,于是少数人可能堕落了,这无伤大体。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是人类几百万年来头一次温饱大致解决了,那么我们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是整个地将被卷地毯,掀桌子。我以为这是人生观的提出者所必须面临的最严酷的挑战,最深层的原因。那么以往的生活意义因为生活基础的极大的改进,彻底的变革而不复存在,那么生活的意义就出现了真空了。
  那么怎么样填补生活意义,成了一个大问题了。两股力量在力争填补这样一个空白,一股力量就是商人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了,商人们在推动消费,在一方面推动消费,另一方面在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但是后一种工作,光靠商人是不行的,商人只能够去促销去,那么后一个工作还要由理论家来出场,那么要有和商人的活动相配合的理论家来出场,这就是提出了快乐哲学的理论家们。
  那么下面我转向我的演讲的第二部分,快乐哲学批判。什么是快乐哲学?快乐哲学的核心告诉我们说人活着的每个人基本无例外的人活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他们学说的第二个内容是跟我们讨论如何去追求快乐。在如何去追求快乐的时候,我和有些经济学家享有共识,他们是经济学家中的少数派了。这少数派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我和这样的经济学家里面的少数派们享有共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少数派们,也还是认为前一个大前提那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人活着当然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在这点上我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更准确的说,说我认为说如果你说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这不是自明之理。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您说的这个事情是正确的,就是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我们所享有的三大思想资源,应该说最大的三个思想资源不能支撑您的这个论断。第一大资源就是我们所继承古代的各个民族的宗教,统统地不支持这个,那是最古老的思想资源了,应该说曾经覆盖面最大的,统统地不支持这个命题,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
  第二大思想资源传统道德。各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没有公然鼓吹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大致上说都不是这样的。那么我认为我们所享有的第三大思想资源是什么呢?是进化论的思想,进化论阐述了生命的进化,阐述了人是怎么产生的,但这样一个最有解释力的近代一个大的思潮,遗憾的是它也不能支持你,说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简化了一言以蔽知,就是“适者生存”,那么什么叫适者?适者应该是适者的行为有利于它的生存和繁衍,如果它的行为不利于生存繁衍这样的物种将被淘汰。那么一个物种如果过度地沉迷在快乐追求当中,很有可能不利于它的生存和发展,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将被淘汰出局。当代的生物科学家曾经做过这么样一个小的实验,可以帮助佐证这样一个不可以将追求快乐作为一个物种的主要的生活目标,那样将给你带来一个很大的灾难。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小的实验,把一个老鼠面前放了三个金属柄,将一个脑电流通向老鼠的大脑当中,通向它的脑下丘这个部位,这样三个金属的柄。一个柄呢就是老鼠智力其实是很高的,经过训练就能明白这三个金属柄一触它会怎么样,一个金属柄老鼠一触这个柄就会出来食物;还有一个柄一触就会出饮料;再有一个柄一触的话,这个电流就击它大脑的脑下丘的这个部位就使它产生一种快感,是非常之愉悦,是非常之高兴。那么其结果是怎么样呢?这个老鼠就是不停地触摸这个产生快感的这个柄,不吃不喝,最后这个老鼠饿死了。这个例子应该非常雄辩地说明如果过度地追求快乐,将使物种怎么样。这是人造的一个环境,在自然的进化过程当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物种的行为模式,都不会走到这一步,要走到这一步的话那违反进化的规律了。进化规律要淘汰不适合生存的,所以进化的结果不会有这种品性,就是不会说哪个物种就是执著地只追求快乐,以这个为生活的主要目标,我主要的行为都是在这样做的,那是不会的。我并不认为我完成了这个论述,就是人活着不是追求快乐,我只是说,最起码我们保守地说,说你说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话,可能你还要去证明,可能那证明是很艰难的,你可别把它当作前提拿了就说。
  那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仅仅追求快乐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呢,太过于幼稚简单地看待人生了,不是这样的。从我们直接的人生经验上看,很多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快乐。利他、为了他人、为了团体、为了祖国去献身,他们知道这是极大地破坏了自己感官的快乐。那么献身自己没有痛苦感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用这样一个支点来解释人生那是非常之荒诞的,那是太小看了人生,太简化了人生了。我认为人生是三种追求,不是一种追求,是快乐的。我认为人生哪三种追求呢?舒适、刺激牛皮这样三种追求。
  第一个舒适也就是感官的追求温饱的解决。食、性这曾经是得不到的东西,温饱得不到,所以曾经是最大的问题。我们说对整个人类而言,不是只对少数高高在上的贵族而言。对整个人类而言这应该曾经是非常难办的事情,所以成为过去生活的主要主题这不假。因为没有解决。第二个追求是刺激。刺激在近现代日益成为人们主要的追求之一。为什么?这正是跟前一个追求相辅相成的,当生存是非常严酷,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时候,刺激就包含在生存当中,生存本身就有无数的刺激。我们假设一下我们现在还在狩猎时代呢,我们在座的男士要和我一起,大家一块去打猎去,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当我们承受了这样刺激之余,我们还需要去找小刺激吗?够了,太够了,回去就别再刺激了。回去,回去就安全一点吧,就舒适一点吧。因为那个时代前现代的生存压力太大了,刺激育于生存当中。与之正相反,因为近当代温饱解决了,生存当中的刺激小了,所以这种需求就提升了。
  我再从另一个视角看,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也有一个术语叫做唤醒,也就是兴奋。这个兴奋指标在一定的尺度上,人不能太不兴奋了。太不兴奋了,这个生活是一种很不好的精神状态,很不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也不能太兴奋了,太兴奋了时间长了以后承受不了,这就叫做唤醒值。唤醒值不能太低了,那在一些动物里边,唤醒值天然地就都比较高。为什么比较高呢?就是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一个四面的围墙把自己很好地保护住,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必须半睡半清醒,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就起来了。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警卫,自己这边睡觉要保持好好的休息,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神经一直在兴奋着,有动静我马上就能提醒主人赶紧起来。这样呢动物也就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一个唤醒值。而人类因为先是解决了固定居住的问题,有了一个牢固的住所,有了门窗。而后呢,以后生产方式也变了,不再去打猎了,以后工作也越来越不是特别艰苦了。安全解决了,劳累解决了,这之后种种事情都解决了以后。那么平常的劳作当中,所天然带的这种兴奋值,包括夜里还要警戒这种,一下就下来了。下来以后,但是你的身体跟祖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时候你就感到一种,感到就是唤醒值太低了,就要提升它。提升它怎么办?就要找刺激,前现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状态的作用那是截然不同的。前现代那种状态我们可以用一句比较文学话的语言来说,那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太艰难了。可是当代的生活,当代解决了温饱生活的人,又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没办法,要人为地找刺激,以前的刺激就是天然包含在你的劳作当中了,现在不同了。
  那么第三点追求叫牛皮。对于少数更有作为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英雄情节。不是英雄的人呢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认,实际上在追求被承认的时候,实际上每每牺牲舒适的。那么我批评快乐哲学的一个单一的支点我说人是三种追求不是一种追求,那么现代的社会的误区在什么地方,最大的误区在于它混淆了三者。它将这三者混淆在一起了,混淆在一起以后用一个单一的手段企图去解决这三者,满足这三种追求它用满足于舒适的手段,来企图满足舒适,并满足刺激,并且满足牛皮。其实你满足得了吗?你因为解决了温饱以后,你觉得少刺激要刺激,那怎么可以说那个温饱解决了,需要刺激了,再吃一顿吧。对不对呀?那就再暖和一点。多吃一点,物质条件更舒适一点,解决不了刺激。那不幸现代人就偏偏要用这个东西来解决刺激,因为找不到很好的手段。再说说牛皮,牛皮就是被人承认。被人承认解决舒适的办法是吃喝温饱,还是说这个温饱解决了,温饱解决以后我还要想显示自己,我是很英雄,我很牛皮,怎么办呀?我可以吃半斤肉,不行,今天我得买十斤肉放在这儿大家都看着。牛皮可以这样解决吗?你有几个胃呀?你再有钱你只能同一个时间睡一张床,同一顿饭你只能吃半斤肉。我说现在社会的最大误区就是说它混淆了这三者,而拿满足第一需要的手段来解决这三者。
  下面我们转到第三个部分,消费主义批判。炫耀式的消费古已有之,因为这个是人的本性就有两种需求,一个是舒适,一个是炫耀,也就是咱们前面所说的牛皮。这两种需求可以合二为一,在一个单项中,在某些场合可以在单项中就把它解决了。不是说消费的时候,用某一件物品来解决舒适,用另一个物品来解决炫耀。不是,有时候可以合一,用同一个东西解决了舒适又解决了炫耀。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因为消费的一种两重性,往往同一个商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象征价值。象征就标志着你的富裕程度,显示出你很有钱来。所以我在多年以前批判轿车文明的时候,有经济学家就反驳我说,说你说买车都是为了炫耀?不是,我说买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你这说法太荒诞了,买车怎么是炫耀呢?它问题在于炫耀的东西并不是没有实用性的,相反炫耀的东西往往还一定要有实用性。为什么?因为要完全没有了实用性恐怕就不好炫耀了,大家再往深处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说你喜欢一样东西,别人谁都不喜欢,你使用一样东西别人谁都不要使用你怎么炫耀?就是说你能拿出炫耀的东西来,一定是别人也愿意跟你比一比的,别人也在消费这个东西的。我就根本不跟你消费,对不对?一百个人九十个人不消费这东西,那你跟人比什么呀?你怎么跟人家炫耀?所以说,要拿出拿出手去跟人炫耀的东西一定是别人也要用。那所以说这样的东西就一定带有实用性,不能一点实用性没有。一点实用性没有不能炫耀,商品里面包含的两重性决定了。一方面它有实用性,另一方面它有象征意义。同样一个东西可以用,它是一万块钱还是两万块钱还是十万块钱。一万两万十万块钱都有实用性,但同时它的价位就显示出一种象征性来。而我们通常在消费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往往很多人实际上是贯穿我的两种追求都投入到里面去,一个是实用一个是炫耀。为什么要炫耀?我们往横向的拉一拉,这因为是人的一种本能的。人还有一种本能就是要和他人区别出来,不愿意和别人雷同。
  富人靠几个手段来跟别人区别出来,一个是有闲,一个是有钱,一个是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游戏方式。而我的光有钱不行,我得有钱让人明白我有钱,让人看到我有钱,那就是炫耀式的消费。以上我们说到了炫耀是古已有之,但在今天很大不同的是工业化使得消费成为多数人的事情。在古代的高消费只是极少数人的事情,而工业化使消费成为多数人的事情。工业化生产的一大特征是标准化,标准化呢,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效率的提高,一个是满足了多数人。但是标准化造成另一个后果,就是区别性消失了。亚当·斯密曾经说过,说在古代公主们穿的丝袜子,工业化使得普通的工人都可以穿,而且工业化的这种标准生产可以使得你穿的这个丝袜子,丝毫不逊色于上一个时代公主们穿的丝袜子。那么这样不就把区别消失了,把区别性消失了人们干嘛?人们答应吗?人们不答应。因为人们在消费里追求两样东西,一个是实用性,还有一个区别性,还有一个是区别性和炫耀性。那你工业生产生产出都是这一样东西了,都一样了,而且都普及了,那普及了我们不干,普及了满足不了我们炫耀了,那么怎么办呢?那么追求区别性是人的本性,那就要不断地在大致功能相似的东西里面添花边,来创造时髦和和时尚,做小的改动,做小的完善,小的加工。但是你刚刚造出一个新的款式来,马上后面又追踪复制。因为这是工业的本性,工业有这个能力呀。说这个款式最新,好,一个月以后这个一万件,十万件。那然后又造出一个更新的,更新的一个月以后马上又全都复制出来了。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不断地复制,不断地创新,创新了以后,又被复制。于是新鲜不断地消失,新鲜不断地再造。也就是说,不断地产生时髦,而时髦不断地消失;不断地需要再造时髦,这个过程当中商人是首领,商人支配了这个社会,商人造就了消费的意识形态。当然在造就这个意识形态的时候,还有快乐哲学的理论家们帮助商人。
  那我在这一部分消费主义批判里面,最后一个观点谈一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我个人理解资本主义有这样几个内在的矛盾。一个内在的矛盾是生产机器用力过猛。资本主义在从前资本主义从贫困时代走过来的时候,为了解决生存压力,必须生产机器要开足马力,必须使得生产机器要不断地完善。这是为社会了,但同时呢,当然要贯穿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贯穿一种强烈的个人致富的动机。那么为了赚更多的钱,同样生产机器要开足马力,要不断地完善。那么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生产的系统接近于完美,机器运转得极其和谐,极其有效率。与之对应的机器前面的人高度异化,二者同样完美是追求不到的。要想让机器系统去完美,就要委屈人。人是分工的人,人只出卖单一的部件,人不需要做全面发展的人了。人需要一只手干着活,这个手可以废掉。
  第二个内在矛盾呢是两重人格。它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了两重人格。一重人格是工作。它讲究工作伦理,讲究工作狂。不工作你怎么挣钱?要敬业,要大干,要极其努力地辛苦地去工作。与之对应的是消费狂,二者可以天然地联手。你不消费狂了,你还需要工作狂吗?你不消费狂了,你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呀?但是消费狂本身很荒诞呀。这个荒诞再往前一推工作狂也有点荒诞。假设我工作说挣了四个钟头,我就可以,每天劳动四个钟头我就可以生活得不错了,那你那个八个钟头的话是必须要为你消费狂服务了。如若不然就不需要劳动了。那么假设那个消费狂是荒诞的话,往前推那工作也不需要那么卖力气了。我们温饱早就解决了,我们有非常充足的生产力,我们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动员人们这么样大干苦干了。再往前推就是工作中资本主义贯彻的原则是最小的支出,最大的收益。那么消费当中贯彻的是什么呢?是最大的支出最小的收益。花二百块钱买一个录音机挺好的,能录音能放,花两千块钱呢?补充了又增加了十分之一的功能。你要再加进五千呢?还能给你增加二十分之一的功能。而那些功能实在增添很小很小的。但投入的钱财是巨大巨大的。在生产中在贯彻这样的逻辑最小投资,最大的支出。但是在消费当中,是最大的支出,最小的回收。再下面一个内在的矛盾是目标与手段的矛盾,目标与手段的冲突。过去那个经济学家反驳我,反驳我对轿车的批判,提出这样一个逻辑:发展轿车,因为轿车是支柱产业。搞了轿车以后呢,就可以提高GNP,提高公民的收入,于是生活就好了。就这样的三段式,支柱产业,提高GNP,好生活。他以为他这个三段论是一个极其坚固的,我都奈何不了他的。其实这个三段论其实是极其荒诞的。
  我大致上可以同意这三段论的前两段。我同意发展轿车以后有可能是支柱产业提高GNP。但是提高了GNP以后可以带来好生活,是一个非常令人生疑的这样一个论断。看起来在这个社会发展私车,那个社会搞公交,这个社会显得人均的收入很高,那个社会的人均比这个社会低一些。但是这个社会人均收入高,每个人必须把多的这部分来买车。把这部分抛掉了以后,你看另外一部分,大家的钱财收入和消费差不多,或者所多的很有限很有限的。你这部分赚了钱了,你还必须把它消费掉。而在比较这两个交通方式的时候,我没看到你好,你并不迅捷,因为堵车堵得很严重的。从经济收支上看是这样的一种对比。从时间支出上看呢,是什么样的一种对比呢。在美国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天要为买车开车养车要换成劳动时间要赚钱,赚钱最终要转化成要干多少时间来赚钱就可以买车养车,开车?每天一个人要花四小时二十三分钟。来这样赚的钱可以来买车,可以养车可以开车。这是时间是这样一个概念。空间是什么概念呢?空间是一个大城市,要把它的二分之一空间用来为轿车服务,四分之一的地方做道路,四分之一空间做停车场。那么你看呢,当你选择这样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后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天要拿四个多钟头,你有限的生命除了睡觉以外,一共就有十六个钟头了,这十六个钟头以后你要拿出四个钟头来伺候你的车。你要拿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资源能比地皮更宝贵的,因为地皮一寸也增多长不了,人越来越多,人均越来越少。要拿出我们城市人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来搞这个轿车。帐算到这会儿,你还能够为刚才那个三段论辩护吗?你肯于不肯于让一个GNP给你搞遮眼法?空间、时间这是一个何等坚硬的指标!所以我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目标与手段的冲突。
  资本主义最后一个矛盾是生态的最大破坏者,以上是我的第三部分。
  最后一部分题目是温饱解决后空虚的排遣和牛皮的获得。温饱解决后人面临着两个可能性,一个是堕落一个是升华。堕落怎么讲?人的物欲是有限的。在前面说到,你一顿能吃多少饭?你睡觉需要多大空间?人的物欲是有限的。这是其一。其二呢,活着不仅仅是食和性。你要明白你的心要比你的胃大,物欲的过量满足是荒诞和荒淫。当温饱解决了以后,当全社会的温饱大致解决以后,出路是要靠心的发育,要靠精神的发育。要追求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物质满足了还有人在物质这儿不停顿地挖掘,就只能是荒诞和荒淫。这种问题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是在今天,但是在古代一部分人率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贵族。因为在古代虽然全社会是属于大致上说是比较贫困的,但是少数人不再贫困呀,少数人解决了温饱。那他们就率先面临着我前面所说的这个问题,他们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是生命之轻的首当其冲者,怎么办呢?在西方和东方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走着同样的一条道路,也是同样的轨迹。孔子提出六艺,礼、乐、射、御、数、书。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工具。孔子的教育最集中的体现为两方面,就是礼乐。礼乐是什么?礼乐是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精神生活。那么西方的贵族教育是什么呢?内容是什么呢?贵族教育不是让你学会怎么生产的,贵族教育是修辞学,体育竖琴,诗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贵族们所投入的教育主要都不是学习生产,而是学习怎么生活。不是学习这个酒池肉林,是学习提升精神,是学习生活艺术化。虽然那个时候社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别,但是贵族所造就的这种贵族文化实际上成为了社会贵族成为了社会的领航者。
  这种领航是有意义的。后面的跟进的人,如果你阔了,你阔了提高精神,你阔了不要奢靡,那没有意义,那是荒诞的。现在我们社会没有贵族了,没有给我们提供精神生活的样板了,那么我们跟谁,那么现在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实际上是商人造就的,实际上你在跟商人。那好,那也不错过去跟贵族现在跟商人,那么商人是很怪诞的了。商人跟谁呢?商人是想像你们都愿意买,都愿意做这个事,我就做这个东西。那实际上是你们所追踪的是一个人想像你们要的东西,那这叫盲从。这也可以叫从众。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温饱以后没有去努力去学习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的时候,那人那些基本欲望还得满。,那基本欲望在我前面说了,这个温饱、这个舒适、还有刺激还有一个牛皮。这个刺激也不能或缺,那刺激的话,就是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不从这儿找刺激,就得从那儿找刺激。你没有学会热爱体育,热爱登山,热爱竞争击剑,热爱这些,把你的多余的能量多余的冒险的愿望释放在这些激烈的运动当中,以及更高雅的这种热情去打磨你的这种野性。你热爱诗歌,热爱音乐,这些东西都是在陶冶你。在古代像这些学习,实际上陶冶了贵族,使得贵族温饱解决以后,扔掉一些野性,当然贵族中少数的人没有得到这样的驯化,还是继续堕落下去。但是其中的很多贵族毕竟走到这样一条正道上来。那么今天同样,但是这种刺激如果没有把你引到这样一条路上去追求刺激的话,那么将怎么样呢?那么就你天天极其空虚,怎么办呀?那么就非常容易走到毒品和犯罪的道路,毒品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不是指说从有形的方面研究怎么戒毒,我是从人性方面来仔细去研究。为什么在当代毒品每况日上?就是因为温饱解决以后,人要找刺激。温饱解决后,牛皮获得怎么获得呢?物质的繁荣与民族的观念刺激了一个东西,刺激了人们被承认的欲望,在过去的社会里只是有少数人可以有这种欲望被别人承认。你看我多牛皮,被别人承认。随着物质财富增长,随着民族观念推行,想被承认的人越来越多,这事很难办。更多的人希望被注意,更多的人希望不被忘记,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上清华、上人大这样的大学。简化来说就是人人都是,越来越多的人社会刺激了他们。温饱没解决的时候不敢这么奢望,温饱还没解决呢。温饱解决了,又有民主空气,对不对,牛皮也不是你们家垄断,这是怎么办呢?我有这个愿望,大家都有这个愿望,这事难办了。
  经济的增长相对说可以无限。但是你要被承认这个事情是有限的,为什么说有限的呢?他人的注意力是一个既定的一个值,你要生活在一个小团体里,三十个人,其中有一个人赢得了29个人的注意,你要再赢得难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注意三个人,人人都注意到注意不了,这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就是他多了你就少了,他牛皮你就不能这么牛皮了。大家都追求被承认,很好,社会给了我们新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空间,人人都有这样的权利,人人都有这样的自由。但是遗憾的是他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遗憾的是在一个田径场上的话,不管叫什么称号,只有冠军最引人瞩目,而冠军只有一个。亚军也不错,亚军也只有一个,第四名就等而下之了。就是在社会上引人瞩目知名度这件事永远是这样的一个金字塔。还有没有出路?还有一点出路,有一点出路就是大家不要走同一条道路,大家要摆脱单一的标准,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当我们通过这样一条道路的时候。当我不再贯彻单一标准的时候,当我不再贯彻说只有学历高怎么怎么样,只有钱多怎么怎么样,只有搞物理学怎么怎么样,只有搞电脑怎么怎么样,只有搞国际贸易怎么怎么样,我自己拉琴我很高兴,我自己下棋很高兴,我自己做诗歌很高兴,我觉得最后大家在追求被承认的这样的一个出路上就必须多样化,如果不然是没有出路的。
  我提出一个问题来做这次演讲的结束语,我觉得在未来解决心理受挫的问题将大大地重于解决温饱问题。这当然因为温饱相对解决了,所以心理受挫的问题就越来越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不会是一个美好可爱的社会,讲完了谢谢大家。(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浅谈触觉-韩 凯
  
  主讲人简介:
  韩 凯 ,女,1937年9月15日出生。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专业毕业, 196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历任心理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4月曾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曾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心里科学》杂志编委。
  内容简介
  人们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去看、去听、去嗅、去触摸,由此形成对客观事务的最初的直接印象。因此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讲,感觉是认识的开端。不仅如此,感觉还给人们带来愉快或痛苦、恐惧等感受。比如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芳香的气味、美食佳肴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而凄惨的景象、恐怖刺激会给人造成痛苦、恐惧和不愉快的感受,这些不同感受会引发人的接近或回避的行为。所以可以说感觉是人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先导。
  我们的皮肤是一个很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好几种感觉,有温度觉(冷、热觉)、触觉和痛觉。我们每个人都有通过皮肤感知外界气候冷热的体验,对天气的变化,无论是炎热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我们的皮肤都能很敏感地知觉到;对作用于我们的物体的温度,是冷的、热的、还是烫人的,也都能感知。肤觉中的触觉(包括振动觉),对人具有特殊重要性。在心理学中所研究的触觉是狭义的,是指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触觉按刺激的强度可分为触觉和压觉。轻轻地刺激皮肤就会使人有接触觉。当刺激强度增加,就产生压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弱刺激范围内二者很难区分。实际上二者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触压觉。除了触压觉之外还有触摸觉,触摸觉是触觉与肌肉运动觉的结合,主要是指人手的触摸觉,它不但能感知客体表面的光滑、粗糙,还能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以及物体的形状。所以人手是通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人的重要的认识器官,也是可操纵各种工具进行劳动的器官。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丧失视觉的盲人来讲,触摸觉就尤其重要,他们可以通过触觉感知人的面孔、感知周围的物体,还可以用手识别盲文,进行阅读。他们的触觉会比正常人更为发达,在科学上叫感觉补偿或代偿。以上我谈了人类触觉在人认识外界事物中的重要功能,以及人手触摸觉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劳动中的特殊重要性。对触觉的研究今后也会越来越多,人们会日益认识到触觉的重要性。
  《浅谈触觉》 (全文)
  人类感知觉概述:
  丰富多彩且不断变幻的世界中,就需要不断去认识、领略周围的各种事物,把握和改造这个世界,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去看、去听、去嗅、去触摸,由此形成对客观事务的最初的直接印象。因此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讲,感觉是认识的开端。不仅如此,感觉还给人们带来愉快或痛苦、恐惧等感受。比如,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芳香的气味、美食佳肴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而凄惨的景象、恐怖刺激会给人造成痛苦、恐惧和不愉快的感受,这些不同感受会引发人的接近或回避的行为。所以可以说感觉是人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先导。
  人有视觉、听觉、肤觉(温度觉、触觉、痛觉)、味觉和嗅觉。这些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感觉是以客观事务为对象的,是客观事务直接作用而产生的,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官(感受器)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化学能量、并传至大脑产生印象的过程。但是单纯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只反映物体的明暗、颜色;听觉只反映声音的强度、频率的高低;触觉只反映作用于皮肤的机械式触碰刺激的强弱、或其表面的光滑或粗糙等等属性。而人对客观实物的认识并非只认识其个别属性,而是要认识实物整体。认识实物整体,并确认其是什么的过程,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知觉过程。感觉是在感性认识过程中较早发生的过程。知觉是随后发生的过程,它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对实物的整体反映,并确认它是什么,也就是给予解释,将其纳入一定的概念范畴。例如,对一个作用于人感官的苹果的知觉,先是通过视觉感觉到它的光亮、颜色、通过触觉感觉到它是凉的、光滑的,通过嗅觉感觉到它的水果香味等等,然后通过知觉整合、组织这些感觉信息,在人的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对其给出解释,判断其为苹果。可见,人的各种感觉不是彼此孤立地认识对象,而是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而且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正如认识论中所讲,感觉到了的实物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更好的感知它。这些都是人类感知觉的重要特点。
  外界获得信息来讲,视觉是占主导地位的感觉,8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我们通过视觉感觉光波的强度、波长,产生亮度、颜色感觉,并进而形成视觉,能识别他人和周围的工作环境,识别语言文字、看书、看报、看电视、看电脑,以及旅游参观、欣赏风景、看绘画艺术品等等,都是通过我们的视觉获得的。其次是听觉,通过听觉感知声波的强度、频率、音色等,再经听知觉整合,人可以知觉言语、进行言语交流,可以分辨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枪声、炮声),以及欣赏音乐、听广播等等。除了视觉、听觉外,人还有肤觉,特别是其中的触觉,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来讲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触觉的功能
  我们的皮肤是一个很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好几种感觉,有温度觉(冷、热觉)、触觉和痛觉。我们每个人都有通过皮肤感知外界气候冷热的体验,对天气的变化,无论是炎热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我们的皮肤都能很敏感地知觉到;对作用于我们的物体的温度,是冷的、热的、还是烫人的,也都能感知。肤觉中的触觉(包括振动觉),对人具有特殊重要性。在心理学中所研究的触觉是狭义的,是指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触觉按刺激的强度可分为触觉和压觉。轻轻地刺激皮肤就会使人有接触觉。当刺激强度增加,就产生压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弱刺激范围内二者很难区分。实际上二者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触压觉。除了触压觉之外还有触摸觉,触摸觉是触觉与肌肉运动觉的结合,主要是指人手的触摸觉,它不但能感知客体表面的光滑、粗糙,还能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以及物体的形状。所以人手是通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人的重要的认识器官,也是可操纵各种工具进行劳动的器官。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丧失视觉的盲人来讲,触摸觉就尤其重要,他们可以通过触觉感知人的面孔、感知周围的物体,还可以用手识别盲文,进行阅读。他们的触觉会比正常人更为发达,在科学上叫感觉补偿或代偿。以上我谈了人类触觉在人认识外界事物中的重要功能,以及人手触摸觉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劳动中的特殊重要性。
  此外,触觉还是人们社会交际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方式。有研究指出,在人出生之前触觉可能是最早起作用的感觉之一,例如,有学者发现在怀孕第三个月流产的胎儿身上,如触动他嘴周围的汗毛就有反射性的反应。婴儿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皮肤觉(触、痛、温、冷觉),他们对新生儿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很多研究都发现,刚出生的新生儿的触觉已经很发达,当他的皮肤各部分受到刺激时,就发生不同的反应,特别敏感的部位是婴儿的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例如刺激婴儿嘴唇时,就发生食物性反射——张嘴要吃、产生吸吮动作等。当刺激身体其他部位时,就会发生防御性反射。新生儿的冷觉、温觉也很发达,对冷和热的感觉已很灵敏,例如奶瓶中奶或水、洗澡水,过冷或过热时,他们都会有反应。这种早期肤觉的发达,对保护生命,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婴儿的护理工作应当注意到肤觉条件反射的形成,如给婴儿的洗澡水,如不注意水温,过冷过热,或者洗的动作粗鲁,就会使婴儿形成消极的条件反射,他们感觉不舒服,以后一洗澡、一接触水,就会哭闹,这种不良情绪对婴儿身心发展会很不利。
  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来讲,肌肤接触,是婴儿早期与成人交往的一种方式。正常婴儿出生时,触摸婴儿是父母对新生儿行为的非常重要部分。有科学家做过观察,母亲在刚生完孩子后是如何接触他们的宝宝的,发现最早是用手指触摸和摆弄孩子的肢体、亲吻他、轻轻摇动他,这就是最早的肌肤接触。以后,婴儿吃奶时,躺在母亲怀里,头枕母亲的胳膊,被母亲宽阔的手背护着,被母亲的体温温暖着,也达到了一定肌肤接触,这很有利于母子依恋感情的建立。瑞典有位医生提倡,婴儿一出世,就应该裸体与母亲腹部接触,直到他完成第一次吸吮为止。至少一个小时不要给予任何干扰,这可以使母亲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完善的泌乳反射和母婴亲密关系。另外有科学家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触觉满足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它,婴儿就可能不会活的很好、很长久。有资料表明,19世纪早期,在美国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的婴儿,几乎得不到触摸抚爱,尽管他们的其他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这中触觉不满足,对其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当他们年龄大时,性格上就会出现不愿让人触摸,适应力较差,社交能力欠佳等特点,与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得到触觉满足的孩子相比,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焦虑和紧张,社交上有更多的退缩,积极主动性欠缺。
  对成年期的人来讲,被别人触摸或触碰,或去触碰别人,已成为很重要的社会交际方式之一。例如:(1)在人的体态语言中就有触觉成分。人的身体动作能表达情感的微妙变化,常常比话语更能传递我们的感受,体态语言往往是会不由自主的泄露,难以有意识地控制。人与人交往中的触摸方式,随人的性别、年龄、周围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社交中运用触觉的情形是有文化差异的,例如在初次见面时问候方式的差异,有的书中记载,拉普兰人彼此闻对方的脸颊并擦一下鼻子,波里尼亚人互相摸一下脸,阿拉伯人互相拥抱,其他西方国家的人也多为互相拥抱,日本人只鞠躬,英国人或许是轻微地点头或晃头,而我们中国人现在通行的是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如果不了解这些礼节,很可能会破坏友谊或失礼。(2)在人的情绪泄露方面,也涉及触觉,如有人会在害怕时手摸鼻子、害羞时手指碰嘴唇,或是用手遮眼睛。据观察记录中讲,一般来说人用手触摸头部或面部往往是表示自身的消极感受,这些迹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所以警察和海关官员询问可疑的人时很留意这些迹象。(3)触摸或触碰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交际方式,是很有效力的。能够引起从热情与友谊以至厌恶的种种反应。有的学者还认为触碰是力量的表示。她观察到在男女交往中,与女人触碰男人相比,男人更可能会首先触碰女人,并认为这不仅是兴趣或情爱的表现,把首先触碰者看成是力量较强的人、显示更多自信和热情的人。(4)还有人指出,触摸并非总是别人给我们的动作,还揭示出许多表示各种情感状态的自我触摸动作的形式(称其为“自我亲昵”),例如当人自己感到焦虑、忧郁或孤独时,自己做出叉手或交背的动作。因此认为触碰这种形体语言是很复杂的,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表现触碰的人或是回避触碰的人的许多情况。
  上面谈了触觉作为人的一种重要感觉的基本功能,谈到了通过触觉可认识客观事物,特别是人手的触摸觉,不但是认识器官,而且是劳动器官,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来讲,触觉还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人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尤其对婴幼儿早期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下面再简单谈谈,对触觉的科学研究及其意义。
  (二) 触觉的研究及其意义
  对触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触觉的个体发展规律,从出生到成年期直至老年期,毕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或某一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作为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的形体语言的特点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具有重要作用。如上面介绍的早期触摸满足,对婴幼儿的培养、教育,对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使婴儿身心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从心理生理、神经生理学角度研究触觉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要揭示在有外部刺激作用人的皮肤触觉感觉器官时,通过怎样的神经通路,怎样的过程在大脑中产生触觉的。现已明确,触觉分析器的活动是产生触觉的神经生理基础。触觉分析器由三部分组成:人的触觉感觉器官,即外周感受器,是分布于表层皮肤中的迈斯纳触觉小体和皮肤深层的巴西尼环层小体(前者感受轻微机械刺激引起触碰感觉,后者感受重一些的机械刺激引起压觉,统称为触压觉),此外还有自由神经末梢、触盘、毛发神经末梢和罗佛尼小体等,这些触觉小体,直接接受外界刺激,并进行能量转换,把物理能量转换成神经化学能量。再由与它们相连接的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即触觉皮质感受区,经过这一高级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最终产生触觉。这方面的研究是在实验室里,使用电生理仪器,如脑电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核磁共振仪以及脑功能成像等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的。不只限研究简单的触觉,还涉及触觉模式识别等复杂心理现象。
  3. 从心理物理学角度定量研究触觉。例如,探讨如何定量测量人的触觉感觉能力。这里,仅举几个简单而易懂的研究例子来说明。感觉能力测量的研究中采用“触觉感受性”这一概念。感受性越高,就是感觉越灵敏。怎样衡量感受性的高低呢?需要用刺激的物理量来考察。就产生触觉来讲,把刚刚能够感受到的那个最小的刺激强度作为标准,这个强度就是触觉的绝对阈限值。阈限值与感受性成反比。最早有德国生理学家Von Frey曾用毛发触觉计,来测量触觉感受性。其方法是在一根细木柄的一端紧捆住一根人或动物的毛发。可选用一系列标定的不同硬度、长度直径的毛发,利用这些参数可以得到不同强度的微弱刺激。测量者握住毛发触觉计的木柄,把未捆住的毛发正对着被测皮肤的一点,轻轻用力,使毛发刚刚弯曲,以引起触觉。用力的大小可用同样方法在精密天平上测出。皮肤上任何一点的触觉绝对阈限,可根据引起触觉的最弱的毛发来测定。毛发的直径可在显微镜下测得,因而可已用每平方毫米上的压力(每平方毫米克),或用毛发半径除压力来表示阈限。用这类方法测量人身体各个部位的触觉绝对感受性。发现头面部和手指的感受性最高,躯干和四肢的感受性较低。这和头面部与手在人们的生活、劳动中的重要作用是联系着的,这些部位在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有着较大的投射区。
  触觉对空间特性的辨别首先在于它能区分刺激作用于身体的部位,这叫触觉定位,即对触觉刺激作用于皮肤的位置的确定。进行定位实验研究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实验者用一支碳笔,按压被测试者的一个皮肤点,作为参照点,要求被测试者用另一只碳笔点出刚刚被刺激过的那个点,作为反应点。参照点与反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定位误差,它表明触觉定位的准确程度。两点间的距离愈小,触觉定位就愈准确。实验结果表明,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定位准确性是不一样的。也是头面部和手指的定位较精确。
  这类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如何定量研究触觉感受性,揭示刺激的物理量与感受性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可将实验结果的数据绘制成二者关系的曲线图,为研究更为复杂的触觉模型奠定基础。
  以上所谈的两个研究方面,即从触觉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和从心理物理学角度研究触觉刺激量与感受性的关系,都属于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规律为进一步定量化研究更复杂的触知觉模型奠定了基础。这对现代高科技攻关,比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是有价值的。智能机器人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当然,这不仅是与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有关,还有其他学科,如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等学科共同参与的。但是,研制智能机器人,最基本的是要赋予它人的智能,尤其是它的手,要具有人手的一些基本功能,其中模拟人的触摸觉功能,是它进行操作的最重要的功能,必须准确、灵活,用力合适。否则,就连基本的抓握能力都不行,用力轻了,物体会掉落,用力过重,会把物体捏碎。这就需要基础研究来搞清人手的触觉功能,将其电生理规律、心理物理学规律,通过定量化建立一定的模型,以提供研制机器人可能模拟的原型。此外,对触觉的神经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也还对医学临床诊断有意义。
  4. 触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的研究在工程技术中有实用意义,例如,在现代化生产中,有许多旋钮和操纵杆。为了减轻操作人员视觉的负担,改善操作,可以使旋钮和操纵杆的手柄具有不同的形状,利用触觉进行辨认。这就需要研究哪些形状容易被触觉准确地辨认,彼此难以混淆。这就需要研究触觉空间知觉功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此,我举一个触觉形状知觉基础研究的例子,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就专门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发现触觉形状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动触觉来实现。被动触觉难以正确物体的完整形状。实验确定,在排除视觉的参与下,如果把木制的或金属的简单几何图形(三角形、菱形、五角形和四边形等),平放在被试验者手心中,使整个图形都能被手心所容纳,而图形和手心都保持固定不动,然后让被试者把他所知觉的图形画出来。发现被试者把各种不同图形都知觉为圆形,但他能指出图形接触皮肤的位置、面积大小、接触时间长短,也能反应一些图形的物理特性,如光滑与粗糙、冷热等。但这些特性却不能被综合为一个完整形象。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物体静止放在手心上,手和物体都不动,会很快导致触觉适应(即刺激持续作用,使感受性降低),另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情况下,图形轮廓同时作用于皮肤表面,轮廓各部分不能相继被感知,从而不能把握轮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他们进一步实验时,变换为手静止不动,而把图形的边缘在被试者手指尖上移动一圈,由于客体的移动,就能让被试相继感知到轮廓的全部成分。就获得比前面所说的手、物都静止时较为正确的知觉图形。但是,这种条件下,被试所画出的图形往往是不封闭的。这是由于图形在手指上移动,被试主观上却没有一个计算起点,难于判断轮廓的起终点在哪儿重合。也就是说,轮廓的运动时间顺序和他们的空间位置不完全对应,没有转化为完整的空间结构。所以画出的图形都是不封闭的。
  在主动触觉实验中,让人用手主动触摸客体,就可以相当精确地反映客体的形状了。用单手触摸时,拇指起支柱、固定起点的作用,用食指中指进行触摸,另外的两指起平衡手部运动的作用。拇指对人手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双手触摸时,一只手起支柱和固定计算起点的作用,另一手(一般用优势手)相对于计算起点沿物体的轮廓触摸。研究中还让被试报告触摸过程,发现被试几乎都有触觉的“视觉化”现象,即常常把触觉信息转化成比较鲜明的视觉形象,出现在头脑中。这使触觉空间信息得以同丰富的视觉信息联系起来,得到更精细的加工,也可以说,触觉信息因而得到触觉道和视觉到的双重加工。这也正反映出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活动。这种类型的触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欧洲也有不少研究,像德国的劳动心理学方面,就有触觉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5. 触觉代替视觉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探讨如何用皮肤代替眼睛和耳朵的功能,造福于盲人和聋哑人。盲人无法进行像正常人一样地阅读和书写;聋哑人则不能利用有声语言。盲人的触觉比正常人更发达,人们长期以来就企图用皮肤来代偿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在此,举一个研究的实例——Bach等研制出的“触觉视觉代替系统”,设法用皮肤像眼睛那样自由地去看。这一系统由电视摄像机、转换器、监视器和振动器等构成。振动器包括400个微型振动器,它们安装在特殊椅子的后背上,排成20行,每行20个,构成20×20的方阵,每边长25厘米。实验时,被试坐在椅子上,背部紧靠椅背,自己使用电视摄像机,来获移动,摄取景物。摄像机的信号输入转换器,把物体的光能转换为电脉冲,通过振动刺激作用于被试背后。当亮的客体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时,视觉景物中亮度强度高的通过装换器可以启动振动刺激器,亮度强度低的则不启动。当暗的客体处于亮背景上时,情况相反。所以当摄像机镜头从对象的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时,对象的亮度强度的不同分布就由振荡器接触被试后背匹夫的序列分布再现出来。被试包括盲人和将眼睛遮住的正常人。在实验中,被试者几乎立即就能应用此系统辨认垂直和水平线条,并很快学会辨认简单几何图形。然后又让他们学习辨认物品、人的面孔、字母等,经过几十小时的练习,可以认出杯子、电话机等25种物品。随着训练的进行,被试报告还能在主观体验上改变刺激的定位,将刺激从背后移到摄像机正面的三度空间中来,似乎像真正“看”到一样。
  在这种实验中还发现,被试自己移动、控制摄像机特别重要,如果摄像机静止不动,则许多东西就辨认不出来。由别人来移动摄像机也没什么积极作用,让被试者自己操纵,就容易辨认物品。这个情况同用眼睛看东西时必须有眼动是非常类似的。他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皮肤可以成功地直接去“看”,尽管这种实验还是初步的,这种触觉代替视觉的神经机制也还不清楚,但学者们认为这种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有人曾尝试把类似的振动换能装置做成小型的,可随身携带的,让盲人尝试用它。
  总的来讲,目前对皮肤的感知功能的研究,与对视觉、听觉相比,还研究的比较少,许多问题尚不清楚。但它们愈来愈吸引研究者的注意。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情绪与心理健康 -胡佩诚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0日 15:10
  主讲人简介:
  胡佩诚,男,1947年生,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性学会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有没有标准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呢?这里面首先有一个研究心理健康的角度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的心理上是不是健康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有几个角度:比如我们观察一个人,他心理上是不是健康,要看他出现不出现某些精神的症状。比如说像幻觉,什么叫幻觉呢?就是他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这就是幻觉了。再一个叫做妄想,它是思维上的一种障碍,他总觉得别人在讲一些跟他有关的话,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甚至还觉得别人在害他。另外还有一些像夸大妄想,衷情妄想,嫉妒妄想等等有很多。就是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很荒唐的一些观念,在这些人身上如果发生了,大家都要怀疑他精神上是不是有问题。
  另一个角度我们叫做统计学的角度,我们就要看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大多数人的表现一样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座的人大家都很安静,但是突然有一位同志哈哈大笑,或者是哇哇大哭,那么这样的两位同志,我们就要高度怀疑他有没有心理上的问题。第三个角度,我们就叫从文化学的角度或者叫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些现象。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一些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现象不一样的现象,都认为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南方有个少数民族,结婚的时候,女方到男方家里的时候,那个女方先闭门不出,男方进了大门以后,他会大喊一声,说你们家的人都死光了。然后女方再出来说,就等着您来传宗接代呢!这样一个婚俗在当地是很正常的,而且他们这样一个对话,是非常风趣和谐的。但是拿到我们汉族人里面,可能就会觉得有问题。如果我们在座的某些人,拿这样一个风俗接待你的朋友,周围人就会说你有点不正常。但是也就是说一定要把任何一个现象,放到一个特定的一个文化的和历史的环境里面去来看待这个问题。
  (全文)
  在北京市的某一个重点中学的一个区,我们就发现在过去的11个月当中,有五所学校的五个孩子出现了自杀的现象。说明中学生的自杀这样一个现象,也不是十分偶然的。那么在大学生里面,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更值得关注。我到了一所大学,给他们去做报告的时候,学生处处长告诉我,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内,曾经有三个学生自杀。而且最近的一个学生是在早上七点钟的时候,在他们学校的足球门上,上吊自杀。所以对整个学校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他是大学四年级的孩子,他却在大学四年期间三次企图自杀。第一次是吃了安眠药,被送进附近的医院抢救过来。第二次他又在医院里面,他是一个医学生,在医院里面实习的时候,割脉自杀,血流得到处都是。很快被老师发现,抢救过来,那么他的父母也从外地赶到北京来,守候在他身边。但是在某一天下午的时候,他跟他的爸爸妈妈讲,我现在情况挺好的,你们上街吧。就在爸爸妈妈离开的那一天下午五点多钟的时候,他第三次在病房里面上吊自杀,而且这次再也没有抢救过来。
  他的辅导员带着一些学生们,翻看了这个孩子的遗物,这个孩子身高一米七五,长得是一表人才,是个男孩子。学习在班里面也是中上等,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现象。后来翻了日记以后,惟一的一个可疑的现象,就是原来这个男孩子同时在和三个女孩子交朋友。换句话说,这个男孩子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不知道如何处理多个异性朋友的问题,每次我讲到这里面,特别是一些在下面听讲的一些大学生,就在下面窃窃私语。有一次我听得特别清楚,这两个男孩子在下面说什么呢?有一个孩子就说了,这个事要是摊在我头上多好啊!言外之意他一个没有,别人竟然有三个,不如匀他一个,换句话说,困扰我们的大学生的一些问题,都是一些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像这样的一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上大学生是这样,成年人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家,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却可能出现了自杀的情况。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报道,包括一些演员,我们也听过很多报道,另外也有一些著名的作家出现过这个情况。有一次我和一位记者在交谈当中,就谈起了某一位作家,后来他说,因为我知道这位作家是自杀而死,后来这位记者就跟我说,他说谈起他呢,我们两家是世交。换句话说,再没有比他更了解这位作家。他说他的死实际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我问是什么原因呢?他说他的死实际上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讲,他还遇到了一个第三者插足的问题。另外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美国的我们的一位研究生叫做卢刚他就在他毕业前夕,开枪打死了他的导师,打死了一位系主任,打死了一位副校长,打死了他周围的同学,他最后开枪自杀。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当时正在美国,而且我和周围的一些同学们都了解了这个孩子。他是一个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学习非常突出,那么他在美国,他的博士资格的考试,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但是呢,却在他毕业前夕出现了这场悲剧。那么是什么原因困扰这个孩子呢?后来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的渠道,原来是他毕业以后的失业。换句话说,毕业前他没有得到他的导师,给他的一封很好的推荐信。也就是由于他的人际关系,由于他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佳,实际上使得他最后没有在导师的心目当中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尽管他自己也很勤奋,他学习也很突出,但是他是怎么做的呢?由于他每天睡得很晚,他起得很晚,所以早上的时候他的导师要到实验室里面去,却看不到他的身影,就认为他很懒惰。再加上这个孩子个性又非常突出,他什么事都要跟人家较真。他的同学就告诉我,较什么真呢?因为大家知道美国孩子是需要开车去买东西的,经常是三五个同学开车出去买东西。他跟其他人就不太一样,他要跟人家开车出去呢,一定要跟人家扔硬币,看谁倒霉谁开车,换句话说,跟人家太斤斤计较,就使得他周围的同学关系,跟导师的关系,都不是很好。所以他这场悲剧的发生,不在于他的不聪明,不在于他的学业不好,而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比例。
  心理健康有没有标准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呢?这里面首先有一个研究心理健康的角度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的心理上是不是健康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有三个角度:一个角度,我们叫做病理学的角度,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他心理上是不是健康,要看他出现不出现某些精神的症状。比如说像幻觉,什么叫幻觉呢?就是他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这就是幻觉了。再一个叫做妄想,它是思维上的一种障碍,他总觉得别人在讲一些跟他有关的话,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甚至还觉得呢,别人在害他。另外呢,还有一些像夸大妄想,衷情妄想,嫉妒妄想等等有很多。就是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很荒唐的一些观念,在这些人身上如果发生了,大家都要怀疑他精神上是不是有问题,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我们叫做统计学的角度,所谓从统计学的角度,我们就要看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大多数人的表现一样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座的人大家都很安静,但是突然有一位同志哈哈大笑,或者是哇哇大哭,那么这样的两位同志,我们就要高度怀疑他有没有心理上的问题。第三个角度,我们就叫从文化学的角度或者叫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些现象。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一些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现象不一样的现象,都认为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南方有个少数民族,结婚的时候,女方到男方家里的时候,那个女方先闭门不出,男方进了大门以后,他会大喊一声,说你们家的人都死光了。然后女方再出来说,就等着您来传宗接代呢,这样一个婚俗在当地是很正常的,而且他们这样一个对话,是非常风趣和谐的。但是拿到我们汉族人里面,可能就会觉得有问题。如果我们在座的某些人,拿这样一个风俗接待你的朋友,周围人就会说你有点不正常。但是呢,也就是说,一定要把任何一个现象,放到一个特定的一个文化的和历史的环境里面去来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些什么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一般说来,有五个方面,哪五个方面呢?一个就叫做智力正常,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个人心理上健康就要看他能不能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不能够正常的反应。那么大家看到有一些人处在智力非常低下的状态,那么他很难适应社会,这样的一些人,就很难谈到健康。我遇到一位老师,他的一个孩子养了19年,他请我给他做智商测验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19岁的孩子智商的分数只有19分。正常人应该是100分到110分,这个孩子只有19分。换句话说,他的智力是严重低下。这个孩子他没有健康而言,完全丧失了生活的能力,那么有的人会问,智力超常的孩子,心理上是不是健康呢?这里面就要一分为二,我们说智力超常的孩子,只要他能够对正常的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我们说他也是心理健康的,这个和统计学上刚才那个标准有一点不同,因为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但是智力超常的孩子,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智力超常的孩子,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包括我看到的,在美国看到的一些很早就大学毕业的一些孩子们,在美国的情况还不是很好。特别是我亲自接触过一些孩子们,他们存在着一些孤僻的人格方面,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毫无疑问。但是我们更要关注这些成绩十分优秀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第二个因素就是情绪良好,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让人们处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个条件就是人际和谐,我们现在在心理学上常常把人际关系的和谐称为情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争论,但是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情商是存在的,那么也就是看他人际关系是不是和谐?第四个,就是看他能不能适应环境。也就是说,他能不能够去适应周围的变化的环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五个条件,就是看这个人他是不是处在人格完整的状况。那么人格是不是完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条件就是他的自我意识是不是确立?换句话说,这个人他能不能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他能够意识到他自我的存在。第二个就是看他有没有良好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他跟社会融洽在一起的这样的一种能力问题。
  大家在前两年也听到了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事件,他是一位高材生,他却在毕业前夕的时候,去到动物园里面两次泼熊。这样的一位学生,他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呢?因为我接触了他的两个辩护律师,这两位辩护律师呢,跟我谈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个人虽然我没有见这个刘海洋本人,但是从我们一批心理学家最后的印象是:这个孩子的社会化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换句话说他心理上是十分不成熟的,这位律师跟我们讲过两个事情,说这个孩子上小学第一天的时候,班长喊起立,大家都站起来了,刘海洋没有起来。后来班长说坐下,大家都坐下了。他一个人又站起来,后来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知道什么叫起立,另外他看着别人都站起来以后,他说他要补站一次。特别是他刚刚上清华大学的时候,由于他没有进过公共澡堂,所以他前几次呢,经常是把自己的衣裤袜子留在了澡堂,把别人的穿回来。所以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高材生,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上,却处在一个比较差的状态。就是他的社会化的能力上是比较差的,因此我们培养一个健康心理素质的这样的孩子,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特别是这五个方面去努力培养。
  那么最后我要谈到的就是关于情绪的健康问题,刚才我已经谈到了情绪健康是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什么是情绪呢?我们说情绪是指的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换句话说,他面临的客观事物能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如果一旦满足了他个人的某些需要,他的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他的情绪就可能是比较差的。情绪是来源于客观外界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对客观外界的一个反应。所以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触景生情,谈虎色变。为什么叫触景生情呢?他接触到一个情景,才会想到了某一件事情,他的情绪才会有变化,这就是景和情之间的这样一个关系。一定是客观事物的存在,他才会有一个情绪的变化,今天丢了钱包,你一定会感觉到沮丧。今天如果你得了一个大奖,中了一个彩票,五百万元的大奖,你才会高兴得心花怒放。没有这个客观,就不会有情绪,情绪跟客观一定是一致的。另外人的情绪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比较积极的、向上的、高兴的。一类是比较消极的、低沉的,换句话说是不高兴的。它分成两大类,另外呢,人的情绪是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的表现来得到观察。换句话说,大家观察一个人的情绪主要从面部。人体的面部是我们观察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那么在观察的情绪当中,哪一个部位是我们经常观察的呢?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暗送秋波都是指着眼睛,但是心理学家呢,不完全这样看。心理学家也承认,眼睛是重要的一个器官,但是他要做实验,有些心理学家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人的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都拍下来,当然要请一个最好的演员,然后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剪下来,剪下来以后把一个高兴的眼睛配上一个悲伤的嘴,再一个悲伤的眼睛配上一个高兴的嘴,然后观察到底是那一个部位更能代表他的情绪呢?最后就发现人们观察人的情绪实际上不光是从眼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位是什么呢?就是嘴。所以嘴巴在表现一个人的情绪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位,这是情绪的一些基本研究。
  另外在情绪当中还有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换句话说有很多心理学家就研究了,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的产生的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我们情绪的好和不好呢?这里面有很多理论,那么一个著名的沙赫特的理论,他就提出了情绪有三个因素的学说,哪三个因素呢?他认为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的重要的因素,一个就是环境,第二个就是生理的状态,第三个就是他的认知评价。换句话说,一个人处在一个,环境如果非常良好,情绪上很良好,那么他的环境是一个非常适宜的,那么他的情绪会好,那么大家现在很平静,那么你的心情也会很平静,如果周围环境很浮躁,那么你也跟着会浮躁起来。周围环境很紧张,你也会跟着紧张。我看到王义夫打最后一枪的时候,我看王义夫他也紧张,我们观众们也是紧张的心都吊起来了,这就是环境。没有他前九枪都平了的前提,最后一枪可能和不可能是世界冠军的紧张状态,那么大家不会紧张,这是环境。第二就是生理状态,所以生理状态就是看你现在的躯体上有没有问题?比如说,你现在出现了心脏的不好,心脏病发作,或者是关节不好,腿很疼,那么再好的环境,再舒适的环境,你也会觉得你很倒霉。你也会觉得你的情绪很糟糕,赵蕊蕊受伤了,这种受伤躯体上的伤痕一定会带来她的情绪的低落,就是生理对一个人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第三个叫认知评价,认知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用实验来证明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实验我们把它简单来说,比如说我们在座的人分成两组,都给你们打上一种针,叫做肾上腺素这种针。这种针呢,使得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脸面变红,换句话说,这个针对你是不利的。这是对正常人不利,但是对休克的病人它可以把他休克的症状改变过来。然后我们让这两组人同时都要经过两个特别的环境,也就是说呢,两组人都要经过一个非常高兴的环境,也都要经过一个非常愤怒的环境。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我和我右边的这组的人,我告诉了你们真实的情况。我左边的人告诉了你一个虚假的情况,比如说我告诉你们刚才打的是维生素,不是肾上腺素,我这边告诉你们真实的情况。问题是什么呢?你们这两组人,经过这两个环境的时候,你们的情绪一样不一样呢?不一样,哪一组人更平静呢?告诉打上肾上腺素的人更平静,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这个实验,你们这两组人,应该说生理上应该说大体上一样,经过的环境上一样不一样?也大体一样。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被告知打了维生素的人,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所以他在认知上没有什么准备,而被告知打了肾上腺素的人,他往往会对自己被告知打了这种对身体不利的针的这种状态他有所准备,于是他到了高兴的环境,到了一个悲伤的环境怎么样呢?他就有意的控制自己,不要让自己太高兴,不要让自己太悲伤,所以被告知了真实情况的这组人,他的情绪状态反而会更好一些。那么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有些人会问我们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出现了一个情况,问我们怎么办?
  比如说我遇到一个来咨询的来访者,她遇到了一个她丈夫去世的这样的一个非常悲惨的这种状态。她来到我的诊室一直在哭,哭得非常悲哀,他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那么我们怎么来帮助他呢?我们再还她原来的一个丈夫吗?还不了,换句话说,这样的一个环境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她的生理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要帮助这个来访者调整她对于失去丈夫的认知,帮助她调整对待这种客观现实的认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情绪?实际上每一个人在座的人,都可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也可能是跟子女也可能跟自己的父母,也可能跟同事的也可能跟邻里的,但是这些关系,这些矛盾是不是客观存在呢?你能不能够改变你的灵敏的状态?改变别人的状况呢?一般说来是不行的,我只能说一般说来不行。当然你可以提抗议,你可以提意见,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那么调整的是别人呢?还是你自己呢?实际上最后我们要想做到情绪上的健康调整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希望别人给你个丈夫,你有一个好的邻居,你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同事,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换句话说说你要调整你自己的认知来去适应这种状况,所以我们说情绪跟健康的关系也很简单,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情绪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大家就记住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要记住这句话?这就是我告诉大家,一个人一定要处在一种良好的健康的情绪状态。
  我们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们找来了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把这两只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水分和阳光,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我们在某一个羊羔的旁边拴了一只狼。大家可以设想,没有拴了那个狼的羊羔就会健康成长。但是拴了这只狼的羊羔,就会处在惊恐万状的状态,最后死掉了。所以我常常用这个例子告诫我们许多做家长的,要不要自觉不自觉的扮演了自己孩子身边的这个狼的角色呢?换句话说,我们望子成龙,希望他这样或那样,有人常常说棒打出孝子,一定要是严师出高徒,没有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严你这个棒打是不是超过你这个孩子他能够承受的那个程度。我见到过这样一个强迫症的孩子,18岁,他告诉我,他从小跟他的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他父母给他这样一个要求,就是下午四点以后,不允许这个孩子再到院里面去玩了,换句话说,这个孩子从小接受着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严格的要求下,他现在得了个强迫症,所以与其他将来得强迫症,不如现在就给他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不是说我们要放松要求,而是说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是一个健康成长的情绪状态。
  那么如何来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呢?我告诉大家有这样的几个方法,大家不妨可以用一用,第一个方法,我们说,要培养一个人的幽默感。大家知道幽默是可以驱除很多尴尬的场景,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很多人都讲了,见到毛主席的非常幽默的一些事情。我是亲自听到过一个历史老师讲的这一件事情,他是在毛主席身边给毛主席作陪读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他说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时候他非常紧张,那么毛主席那天正好是刚刚洗完澡穿了一件睡衣出来,很随便。见到这个老师说,你看我像不像个和尚啊?这位老师一听,这么个伟大的领袖,怎么说了一句这么普通的话呀,他一下子就笑了。换句话说,毛主席的幽默使得这位老师他的紧张的情绪很快就消失掉了,这一点很重要。第二点就是要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换句话说,要经常想到自己还是挺成功的,当然我们这里面并不是讲阿Q,并不是讲挨打就很好,而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去发现自己成功的那一面。但是很多人常常是很悲哀,经常地抱怨,为什么呢?她看到别人家买了一架钢琴,他们家没买,她会抱怨她的丈夫没有本事,买不起钢琴,诸如此类。经常处在抱怨当中,那么经常地抱怨,就会使得她自己总不能找到一种良好的情绪。第三个方法,我们叫做适当松懈,所谓适当松懈,就是要把一些困难,把自己的心中的话讲出来,当然这种讲出来要适度,不能够天天都在那里面唠叨,而且应该把它讲出来,而且感受到讲出来那种愉快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一些心理咨询室,常常是备有一些人们发泄的东西,可以打拳,可以摔东西,那么没有这个东西,你也可以到一个墙脚去高声地喊。比如说你要失恋了,你可以喊什么呀?你可以这么喊,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呀?其实对方还可以。还可以喊,我早就看不惯你了,实际上一直在爱着对方,还可以喊什么?你要不提出吹,我就提出吹了,实际上最怕对方吹。这样喊一喊有什么好处呢?喊一喊心理就痛快了,失恋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了。第四个方面,我们就是说要善于从光明一面看问题,我们不要看到问题的黑暗一面,而是我们要看到光明这一面。
  比如说两个人都得了癌症,一个人是医生,一个是农村赶大车的农民,你们说谁先死?医生先死,为什么?因为他太明白了,是吧。他太焦虑了,太紧张了,翻这医书翻那医书,找这个大夫看,找那个大夫看,又做手术,又做化疗,又做理疗。什么都做了,最后五年就死掉了。那位农村赶大车的农民呢,却怎么样,他还不懂得,癌症会对自己怎么样,所以他照样很乐观的去对待生活,所以他实际上呢,这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良好状态。这种认知的良好状态,没有心理问题的状态,他的健康是长还是短啊?是更长一些。大家都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老头他们家只有一匹马,但是这匹马丢了,丢了以后呢?大家都说你很倒霉。没想到二十多天以后,这匹家马又引回来二十多匹野马,他一下子发财了。但是过了一些日子,又怎么样?他孩子又练骑马把腿摔断了,大家说你真倒霉,但是再过了些天,战争爆发了,别人的孩子都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战死了,他们家的孩子呢却因为腿摔断了而避免这样一个死亡的悲惨的现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还可以再讲,你还可以再编下去。说明什么?说明人是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事物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那一面,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好一些。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认识毒品 -徐国柱
  
  主讲人简介
  徐国柱,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药物依赖治疗研究,专攻戒毒药与阵痛药的评价项目。
  内容简介
  毒品就是具有药物依赖性潜力的物质。它是说使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对毒品产生强烈渴求,追求欣快效应,出现觅药行为和频繁使用毒品,进而产生身体依赖性,若中断使用毒品将会发生严重的反应称戒断症状。同时他要追求它的欣快效应,这种欣快效应,是其他的物质所不存在的,因为在感觉到了这种欣快效应以后,他那么就去渴求它,要不断地复地去使用,即觅药行为,就要频繁地去使用毒品。我们就把它称作叫精神依赖性,还把它称为心理依赖性,也叫成瘾。
  这些有精神活性的物质第二层的影响,就是给人造成了身体依赖性,也就是说我们断离了这个毒品以后,就会发生身体里边一系列的反应,叫戒断症状,有关戒断症状是全身性的表现,就是在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戒断症状的表现,根据这些毒品,或者是精神活性这些物质的种类的不同,对人的这种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反应也不太一样,那么大体的表现有几十种。
  在呼吸系统,它可以使人的呼吸加深、加快;那么在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在心血管系统就是感觉到一种心跳,就是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那么在精神和神经系统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首先表现的是强烈的渴求感,内心的渴求,有焦虑,烦燥不安等等这些表现,同时,有失眠睡不着觉,甚至整夜地失眠。
  另外就是有关神经精神方面的表现就是一种冲动,冲动和攻击自残。这三种行为程度不一样:冲动就是过渡地激动;那么攻击行为就是进一步发展成要打人;自残就是自己来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说吞食异物,把钉子吞下去,或者是把窗户上的窗钩卸下来以后,吞到肚子里边,或者是把玻璃敲碎,用玻璃一刀一刀地拉自己这些自残行为。
  在运动系统可以出现各种的振颤,肌肉的振颤,手发抖等等这些振颤。寒战、浑身发冷表现的就是起鸡皮疙瘩,浑身肌肉的酸痛,他不知道胳膊手脚放在什么地方舒服;另外皮肤有一种像蚂蚁爬的这种感觉,有时候反应就像钻心地痒,不仅皮肤痒骨头也痒;另外还流鼻涕流眼泪、多汗、出汗;那么泌尿生殖系统可以出现排尿困难,男性出现自发性射精、女性可以出现闭经等等由于这些表现,造成了身体体重的明显下降,有的时候,一个患者他的身体在一天之内可以下降几公斤,明显的身体体重下降这些表现。
  毒品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危害,所以我们要远离毒品、关爱健康。
  全文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毒品的一些知识,主要从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第一方面是关于毒品的基本知识;第二方面是关于我国当前的毒品的状况;第三部分是毒品的危害;第四部分是有关吸毒的治疗问题;第五部分是关于怎么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怎么预防的有关问题。
  首先给大家先介绍第一部分,关于毒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里边有一个定义,是这样说:就是具有药物依赖性潜力的物质,这些东西,我们就把它认为是毒品,这个定义的具体含义是这样,它是说使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对毒品产生强烈渴求,追求欣快效应,出现觅药行为和频繁使用毒品,进而产生身体依赖性,若中断使用毒品将会发生严重的反应称戒断症状。那这里边是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有依赖性的这样的物质,它造成一种精神状态。它有精神活性,造成一种精神状态;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给身体产生依赖性,产生身体依赖。
  那么第一层意思这种精神状态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当我们使用了这种有精神活性这样的物质,那么它容易产生对这一种毒品的一种强烈的渴求感,这是一个。另外他要追求它的欣快效应,就是说这种物质,它有一种特殊的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欣快效应,是其他的物质所不存在的。因为在感觉到了这种欣快效应以后,他那么就去渴求它,要不断地复地去使用。所以我们就叫觅药行为,就要频繁地去使用毒品,这是有关产生的精神状况。那么这块我们就把它称作叫精神依赖性,还把它称为心理依赖性,也叫成瘾,这是一层意思。
  那么这些有精神活性的物质,它第二层的影响就是给人造成了身体依赖性。也就是说我们断离了这个毒品以后,就会发生身体里边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我们把它叫做戒断症状。有关戒断症状是全身性的表现,就是在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戒断症状的表现。根据这些毒品,或者是精神活性这些物质的种类的不同,对人的这种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反应也不太一样。那么大体的表现有几十种,我们这里边列了一些。比如说在呼吸系统,它可以使人的呼吸加深、加快;那么在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我们医学名词叫那刹,就是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这种腹痛腹泻是非常严重的,由于严重的腹痛腹泻,造成了所谓的叫我们叫卷曲姿势。就是他要用两个膝盖来顶着自己的肚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要减轻腹痛的难受程度,另外严重的腹泻可以达一天,可以腹泻若干次,这是在消化道系统的反应。
  另外在心血管系统也有一些反应,我们从医学名词叫心悸。就是感觉到一种心跳,就是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这些表现。是在心血管系统,那么在精神和神经系统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首先他们表现的是强烈的这种渴求感。前面我们介绍了渴求感,强烈渴求,这是内心的渴求。有焦虑、烦燥不安等等这些表现。同时,有失眠睡不着觉,甚至整夜地失眠,这种失眠表现的各种程度的失眠,有的是属于入睡睡不着。另外就是有关神经精神方面的表现就是一种冲动,冲动和攻击、自残这三种行为。三种行为程度不一样,冲动就是过渡地激动,出现这种冲动的行为。那么攻击行为就是进一步发展成要打人这种攻击行为。自残就是自己来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说吞食异物,把钉子吞下去或者是把窗户上的窗钩卸下来以后,吞到肚子里边或者是把玻璃敲碎,用玻璃一刀一刀地拉自己,这些自残行为。
  在运动系统可以出现各种的振颤,肌肉的振颤,手发抖等等这些振颤。寒战、浑身发冷表现的就是起鸡皮疙瘩,浑身肌肉的酸痛,他不知道胳膊手脚放在什么地方舒服;另外皮肤有一种像蚂蚁爬的这种感觉,有时候反应就像钻心地痒,不仅皮肤痒骨头也痒,这些表现。另外还流鼻涕流眼泪、多汗、出汗。那么泌尿生殖系统可以出现排尿困难,男性出现自发性射精、女性可以出现闭经等等。那么由于这些表现,造成了身体体重的明显下降,有的时候一个患者他的身体在一天之内可以下降几公斤,明显的身体体重下降这些表现。
  那么看下一张,那么这些戒断症状出现的时间一般是在末一次使用海洛因的8到12个小时以后,36到72小时以后达到高峰;三天以后就是前三天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那么从第四天开始这些表现就逐渐逐渐就减轻了。一般就持续10天到14天,也就是说半个月以后这些表现基本上就消退了,主要的表现就消退了。这个过程我们也称为叫自然戒断过程。这段恢复了,断离了毒品14天以后一般的半个月之后,主要的症状就不存在了;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的一些表现。
  前面我们介绍了就是有关于药物依赖性的一个有关定义,就是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那么这个具有药物依赖性的既有成瘾性的或者就是带有精神活性的这些物质都包括哪些呢?我们看一看根据国际禁毒公约的分类,我们大致可以把毒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麻醉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这三类;第二类是精神药品,精神药品主要表现有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这是一类;第二类是中枢兴奋剂;第三种精神药品是致幻剂。这三类是精神药品,还有第三大类,我们把它分作叫其他物质,其他物质包括烟草、酒精和挥发性有机溶剂。麻醉药品,我们比较常见的有阿片类。那么阿片类里边有阿片、有吗啡、有可卡因、有海洛因、有度冷丁等等这些。有些是药物,它是有医疗作用的。比如说吗啡、度冷丁、可卡因,这些是非常好的镇痛药。但有一些个比如说海洛因,海洛因它就没有治疗的作用,度冷丁也是非常好的镇痛药。所以这些依赖性的物质实际上不都是毒品,它有一个界限和度,界限就是如果我们医疗目的去使用,它就是药;如果非医疗目的地去使用,去追求它的欣快效应,像前面我们定义上所说的,那么它就是毒品,我们叫滥用,就是毒品。阿片类里边我们单独把海洛因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海洛因是从哪儿得到的呢?是这样大家知道罂粟,罂粟它生长开花,非常漂亮的各种颜色的花,开完花以后它结成一个果,把这个果割开流出来的白色的浆,苞浆风化以后干了,风化以后就变成浅褐色的这么一种物质。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鸦片,我们医学上叫阿片,民间就叫鸦片。过去鸦片战争时期大量输入到我们国家的就是这些东西,就是罂粟的长出来果的苞浆。这是鸦片,那么鸦片里边有二十多种化学成份,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作用的有药理作用的成分。比如说镇痛的成分,那么鸦片里边的镇痛成分是什么呢?就是吗啡。所以我们从鸦片里边把它提取出来雪白雪白的就是吗啡。那么海洛因呢?是从吗啡再重新提炼以后,就是我们把它叫做是吗啡的衍生物,那么就得到了海洛因,海洛因就是这样来的。
  海洛因是一个全球性的毒品,在世界各地吸毒最严重的,使用最广泛的第一位是海洛因;海洛因在国际上的交易额贸易额,仅次于军火贸易,可见滥用的程度之广。吸毒的方式有好多种,一般他们常见的就是烫吸这是一种,鼻吸或者烟吸、注射,注射里边又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两种。大体上有这些吸毒方式,这些阿片性的物质,到底对人用了以后,都有些什么作用,我们看一看。
  初次使用的时候,有两种反应。一种人他用了一次以后就感觉到了这种欣快效应,觉得特别舒服,这是一种;但是更多的人他们的感觉是恶心、头晕,甚至于吐,就是感觉不到它那种欣快效应。所以他有的可能用了以后,这么难受就不用了。但是也有的人他在继续用。这些药物的使用,有一种强化效应,从我们术语上来说有一种强化效应。就是说他要继续用药,他有这种要求,他继续用药。也就是说这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性物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一种强化效应,他强烈地要求再继续其用药。继续用药的目的是让能够感受这种精神效应。所以他还去渴望再去用,所以就迫使得它去产生一种我们叫觅药行为,就是去找药,是一种觅药行为。那么这种强化效应也是这类物质的特点,所以有些人就问,说为什么吸毒的人他那么愿意使用毒品,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欣快感,有强化效应。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耐受性,所谓耐受性,就是我一开始一次用0.1克,过上一个星期以后,这0.1克不管事了,就是感觉不到那种欣快效应,它就要加量,变成0.2、0.3、0.4、0.5克,剂量不断地去往上增。增加了剂量以后才能感觉到那种效应,那么这个过程就叫耐受,它有耐受性。这类物质它有耐受性,所以这些人为什么越吸量越大,越吸越穷,量越大,需要花钱就越多,所以就越吸越穷,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物质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药一旦一停,一旦停了药,它就出现了一种惩罚性的一些表现。就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说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戒断症状,只要一停药,过上若干个小时就出现这种戒断症状,这也是药物的特性。所以出现这些症状以后,那么对吸毒者来说是一种折磨。刚才我们前面介绍到这几种十月种,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那当他经受不了这种折磨的时候,他就要反过来再去用药,用药一方面是要体会精神效应,有的时候他体验不到那种欣快效应。但是他为了避免那种身体上的折磨,所以他还要用药。那么我们上面说的这些特点都是这些阿片类物质所具有的所固有的这种特性。
  目前在我们国家也好,还是在世界各地也好,滥用的最广泛的一类就是苯丙铵类的兴奋剂。苯丙铵类兴奋剂里边也有很多种,比如冰毒、摇头丸这就是滥用非常广泛的这两种。那么冰毒和摇头丸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化合物呢?我们先看看麻黄素,上面这一张图是麻黄素的一个化学结构式,我们把这个侧链上的氧去掉就得到了下边的这个结构,叫去氧麻黄素,化学名字叫甲基苯丙铵,俗称冰毒。因为它的外观像冰,晶莹透明的冰,所以我们管它叫做冰毒。把冰毒的化学结构再做一个调整,加两个氧,在它的左侧这边我们加两个氧,叫亚钾二氧甲基苯丙铵,就是俗称摇头丸,还有的国家有的人管它叫迷魂药,还有的叫灵魂出窍,大家一看这些名称就可见它的一些精神效应。
  所以不管冰毒也好,摇头丸也好,它的前提都是麻黄素。下边我们就针对苯丙铵这一类的兴奋剂的药理作用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如果小剂量使用这些物质有欣快感、精神兴奋、性欲亢进、食欲降低、睡眠减少;那么大剂量使用,就出现暴力行为,就出现暴力行为、精神病样表现、幻视、幻听、妄想、刻板行为等等,这些精神病样的表现,有的时候到了门诊看和真正的精神病人都分不开,就是这样的表现。那么这些物质断了药以后,也会有一些戒断症状的表现;比如说嗜睡、全身不舒服、觅药行为、激动不安,甚至于自杀念头等等,也有这些表现,我们把这些称为是一种戒断症状。刚才我们提到了,那么给大家介绍的这些物质,有的是药,有的不是药,那么药和毒品是怎么界定?
  看目的是什么,如果用于止疼、用于止咳,比如说止疼药、止咳药。可卡因我们拿它作为止咳、镇痛、镇咳,医疗目的,合理合法使用或者是人睡不着那我们用一些镇静安眠药,是为了解决睡眠的问题,这就是合法使用的,这就是药;但是非法使用我们就叫滥用,滥用目的是追求它的欣快效应,这就是毒品。同样一个物质,它就是毒品,所以它的界限就是看目的是什么。
  那么前面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成瘾的物质,到底它在人体里边产生依赖,产生成瘾的机制是什么?几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一个就是在哺乳动物和人的脑子里边都存在着叫感受奖赏效应这么一个区域。人们脑子里边都有这么一个区域,包括哺乳动物都有这么一个区域,然后通过电或者化学的刺激以后,刺激这个区域,它就能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这种本能地去吃东西,就是这种吃东西和性满足,这种奖赏效应,一种本能的这种效应。在人体里边固有的就有这么一个区域,他就感觉到这个东西,那么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说在大脑的皮质额叶这是一块,另外就是在前脑内侧束,包括海马、下丘脑这一带。但是不是所有的这些滥用的物质都是作用在这些地方。那么海洛因是基本上作用在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地方,它都作用在这些地方;但是苯丙铵类兴奋剂,它只作用在腹隔阂;可卡因就作用在皮质额叶;不同的位置作用的区域不太一样。那么它们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呢?是这样,它激活了在中脑边缘的这些地方一个多巴胺系统,我们叫多巴胺系统。它把这个系统给激活,其中摇头丸和冰毒就直接激活了这个多巴胺系统里边的神经元,然后就产生了这种欣快的效应,激活以后就产生这种欣快效应。这是一个通路,一个渠道。那么另一个渠道就是阿片受体这个渠道,就是说海洛因和其他的阿片类的物质,它作用在阿片受体,然后再使得多巴胺神经元解脱了原来的抑制程度,兴奋起来了。兴奋以后也产生欣快效应。但总而言之它都是和多巴胺有关,这是目前搞得比较清楚的,当然还有其他更深入的功能还正在研究。
  下边一部分,我们介绍一下吸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主要是在牵扯到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方面的危害;一个是家庭方面的危害;第三个是对社会的危害。我们首先看对身体方面的危害,对身体方面的危害表现在种种方面,比如说它损害意志、丧失人格、心理变态、道德沦落等等。除了心理方面以外呢,就是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说神经系统,我们看一张图,这是脑的成像,用CT打上一些特殊的显像剂以后,做的脑成像的观察。上面这一套片子是正常志愿者脑的功能大体的一个显像片子,那么下边这个是海洛因依赖者的。其中这些地区这是正常的,我们叫纹状体。我们看海洛因滥用者的纹状体明显地变小,而且形态异常,跟正常的比较形态异常,多巴胺转阴蛋白的分布明显地减少了,这是海洛因滥用者的;这张是摇头丸滥用者的,同样这个纹状体部分跟正常的来比较明显变小,形态也不一样了,多巴胺转阴蛋白的分布也明显减少。那么通过这几张片子我们就看到了海洛因滥用者也好,还是摇头丸滥用者也好,他们确确实实在脑功能方面是发生了病理的改变。
  那么在其他的系统,比如说呼吸系统、还有免疫系统、泌尿生殖等等系统也都有很多异常的改变,比如说免疫功能明显地下降,这些长期滥用毒品的人免疫功能明显地下降,泌尿生殖系统很多都有病;长期使用海洛因的人女孩子闭经,就是没有生育能力,月经失调或者是闭经;男孩子没有任何性欲的要求,阳痿,全身处于极度的衰竭状态,全身消瘦等等表现。还有的比如出现心肌的病变,其他脏器全身的感染等等。另外就是由于戒断症状的发生,可以出现各种自残、自杀这样的结果。还有就是更危险的就是吸毒过量死亡,我们知道有很多人都是因为吸毒过量死亡的。另外就是很多传染病,在他们之间互相进行感染。比如说性病,各种各样的性病;肝炎、乙型肝炎或者丙型肝炎在他们这个人群里边发生率非常高。特别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目前我们国家,感染艾滋病的HIV为阳型的大概有60万左右。那么这60万人里边,其中有60%是药物滥用者,或者说是吸毒人员,有三分之二是吸毒人员,有吸毒史,而且都是静脉扎毒。所以就是说明吸毒给个人的身体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对吸毒者治疗的问题,不外乎就是三个方面,脱毒、康复和回归社会这三个方面。为什么治疗这么复杂?前面我们介绍了,吸毒本身除了是一种违法行为以外,它的身体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它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一个病人,它不是急性发作的一个病人;另外他牵扯到社会家庭等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
  我们先看看脱毒治疗这一块,所谓脱毒治疗目的就是特别是针对阿片类依赖这样的吸毒者。他们刚刚断离了毒品以后,他身体产生好多不正常的一些变化,我们叫戒断症状。那么怎么想办法用药物来控制这些戒断症状,这段时间一般就是十天到三个星期的样子,这是脱毒治疗这么一个时间,脱毒治疗。我们有这几个方面,如果用药物脱毒有几种办法,一个就是替代的办法,替代的办法就是使用了依赖性低的药物,来戒断依赖性高的毒物,我们叫小毒顶大毒。比如说我们用美沙酮,或者用丁丙诺非来去解海洛因,叫替代递减疗法。先用比较足量的美沙酮来替代原来的海洛因的量,然后再逐渐地降低美沙酮的量,替代药品的量,最后再停掉这个药物,那么这个过程叫替代递减疗法。这是一种疗法。
  还有一种疗法是对症治疗的,刚才我们说的用替代的办法,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带有一定依赖性的,有一定成瘾的这样的药,依赖性的药物所以它才可以替代。那么第二类我们用的是对症治疗的一些药物,这些药物都没有依赖性,比如说用可乐定,洛非西定、东莨菪碱等等这些,它都可以解决一些症状,针对身体的一些症状来解决,有的时候可能症状解决得不一定很彻底,但是它可以基本上把这些戒断症状控制住,使他不是太难受,这是一种治疗的方式。第三种的药物治疗叫快速,快速脱瘾治疗这样一个办法,快速脱瘾的办法,我们在国内开展得不是太多,有些个别的地方和单位,它们在使用,它主要就是用比如东莨菪碱,或者用大量的镇静药。先把病人处在一种比较昏睡的状态,然后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来把身体里边的还存在的存留的一些海洛因的这些物质,把它给清洗出来,再恢复他的知觉。这种办法可以在几十个小时之内完成,但是危险性就是比较大一点,就需要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在心电和呼吸监护的情况下来进行,那么效果也还是很不错的,那么除了以上的这些个方法以外。
  我们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用中药戒毒,这个是国外没有的,刚才前面说的三个方法国外都有,就是说我们的戒毒的办法跟国外基本上是接轨的。中国特色的我们大概还有十种中药,目前我们国内批准的有十种中药,可以用中药来进行戒毒。那么除了这些方法以外,还有也是比较常用的,特别是在一些强制戒毒所里边,有些局部的一些地区还使用的一些叫冷火鸡疗法。就是我们不给他用药,什么药都不用,前面我们介绍了他通过十天以后,基本上他就恢复正常了,前三天可能表现比较重,但是四天以后他这些症状逐渐逐渐就消失了。所以它叫冷火鸡疗法,这种什么药都不用,可能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像拔了毛的火鸡一样,所以叫冷火鸡疗法。还有国内用的电针仪、针刺仪,用这个办法通过电针的刺激使身体里边能够产生一点内在的阿片类的物质,通过内在的阿片类物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戒断症状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是对轻度的依赖,或者是中轻度的这种依赖也还是有一定的效应。那么这些都是关于药物脱毒,或者是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的治疗,所使用的一些方法。
  但是对一个吸毒者来说,单纯经过这十几天的脱毒是不能够完成脱离阿片类物质依赖这个过程。因为在通过了这十几天的治疗以后,我们只是解决了他身体的这些个戒断症状,这些难受的症状,但是对心理渴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说这些人他通过这段治疗以后,他的心理渴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并没有得到身体的根本性的解决,就是这些心理渴求感,它还要持续非常非常长的时间,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还遗留一些其他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说浑身的疼痛、焦虑、失眠、睡不着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所以我们叫稽延性的戒断症状,还有一些稽延性的戒断症状。所以就是怎么针对稽延性的戒断症状,和针对这种心理渴求感、这种顽固性,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用一些药物进行干预,或者采取心理辅导,或者给他改变一个环境。比如给他提供一个劳动的环境,或者给他提供一个比较舒服的一个修养的环境等等。目的就是进一步地对这些遗留的一些症状,和他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行为再进行调理和调整。那么这段时间我们叫康复治疗,这段康复期要多长时间呢?大概要三个月到半年这段时间来进行康复。那也就是如果没有得到进行这段的康复会怎么样,他可能很快就进行复吸,所以这是关于康复治疗的问题。
  通过康复以后,他终究要回到社会当中去。在康复阶段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或者受到一定监管范围的条件,比如说在劳教所或者在公安局的戒毒所或者是在强制管理的自愿戒毒所等等给他一个环境。不管是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我们都有这样的环境,通过这一段康复以后,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要回到社会,他总还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去。那么在回到社会以后的管理和辅导也尤为重要,因为他回到社会以后,他会见到原来的吸毒伙伴,他还会要进入到原来他吸毒的环境,这些人他的见到了吸毒伙伴,或者回到原来的吸毒环境以后,他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所以在前一段的康复的时候,有一些单位和有一些治疗的一些机构,他在康复阶段,他给他们采取一些个心理治疗的时候,他给他放录像,放其他人吸毒的录像或者拿出来吸毒的器具叫他看。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他淡化环境,淡化这个吸毒的环境来抵御这种心理的渴求。就是即便通过这样的训练,但是他到了社会以后,如果一见到原来的吸毒伙伴或者见到原来的吸毒环境以后,很可能再旧病复发。所以就是他回到社会以后,我们就要让他远离他过去的那些吸毒伙伴,最好不接触过去的吸毒的环境。那么再经过一段的这种调理以后,来改变他过去的那种心态,所以我们就是奉劝所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想试一试或无知的人,当你想到它的危害以后,你就要千万要记住要远离它。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生活保健讲稿

谁知老年心 -杨凤池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7日 14:21
  主讲人简介: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在一个人步入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时候,那么会发生哪些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些什么特点?这是需要我们老年朋友自己要了解的,也是我们老年朋友的家属和亲友需要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跟老年人打交道。老年朋友自己了解这些特点,我们才会减少不良情绪。因为当我们要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因为我是老年人了,我有我自己的特点,我们老年人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的特点,那么可能就会减弱我们的愤怒,减弱我们的不满。
  那么如果一个老年朋友变得心情郁郁寡欢,变得心情紧张焦虑,变得长时间的陷入郁闷状态,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说,一个人有了心理障碍了。那么心理障碍产生了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处理。如果我们想克服掉这些心理障碍,我想,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我们环境当中,有一些人和事物对我们造成不良的刺激。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智慧的办法就是有预见性地避开这样一些刺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整个环境,我们也没办法要求某一人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那么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妨采取稍微消极一点的办法,有预见性地避开那些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那些刺激源,这样使我们保持好心情。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的一段话,就是讲长寿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想以这段话的结尾作为我今天节目的结尾,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个个都做百岁老人,我同时也希望电视机前年轻的,中年的观众朋友,时刻想念着,惦念着你们的老年父母,最好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全文)
  田家乐是一位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北京人,但从2001年年底回国后,他就一直在忙于一件事儿,就是他要求法院撤销父亲再婚的登记。因为他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病。田家乐的父亲,名叫田立,是一位84岁的老人。自从1996年田家乐的母亲去世后,他就一个人住在北京。田家乐说他父亲在1998年的就查出患有老年性痴呆。由于痴呆病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无法承担一个家庭的义务,所以在我国将它列为禁止结婚的疾病之一。但在2000年9月份,北京市朝阳区的民政部门,却同意了他父亲和一位80岁的郑大妈再婚的请求,并且为他们颁发了结婚证。那么田家乐的父亲到底有没有老年痴呆病呢?他父亲说身体很好,没有病。
  田家乐认为父亲是一个有病的人,没有自己正常的思维,他的话不能信,父亲的这些表态,都是继母郑大妈在背后怂恿父亲说的。并且拿出了当年田大爷在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的一份病例,这份病例中十分明确地写道:田立,84岁,诊断结果,老年性痴呆。可田大爷看到这份病例后却说他从来没去过兰州看病。并且说北京这么多医院医术这么先进,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兰州呢?2002年10月初,记者同这份病例的出具单位,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取得了联系。根据当时医院负责人反映:当时他的家里人来说,他父亲病了,来不了,把情况都说了一下,大夫就根据他说的情况,做了一个老年痴呆这样一个诊断。那么田家乐为什么一直认定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呢?郑大妈说就是为了钱,那么田家乐难道真的是为了钱吗?
  在这个短片里说了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来他的儿子对自己的父母再婚有一些异议,而且有一些不是特别妥当的做法。其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年轻人恋爱,结婚就没有那么多的阻力。而一个老年人他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就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呢?实际上这样一种阻力其实也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而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就是家庭。每一个人靠家庭给他以归属感,靠家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活方式,靠家庭其他成员,亲属之间的亲情关系维系着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当一个人进入老年的时候,儿女都离家去工作,或者自己单独成立家庭去生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让老年同志们觉得自己有一种落寞感,有一种无助,有一种孤独,有一种寂寞。有的老年家庭,一方又去世了,那么就进一步加重这种孤寂感,这种很强烈的孤独感会让一个人的心态陷入某种消极状态。
  另外,很多儿女对自己的父母是很孝顺的,他们觉得他们自己这种孝顺,完全可以替代老年朋友对于两性情感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一个人即便进入老年,他对于爱情,对于异性的情感,对于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仍然有着强烈的需要,这一点是任何孝顺的子女无法替代的。
  那么我们在谈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在一个人步入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时候,那么会发生哪些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些什么特点?这是需要我们老年朋友自己要了解的,也是我们老年朋友的家属和亲友需要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跟老年人打交道。老年朋友自己了解这些特点,我们才会减少不良情绪。因为当我们要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因为我是老年人了,我有我自己的特点,我们老年人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的特点,那么可能就会减弱我们的愤怒,减弱我们的不满。老年人主要的心理特点有这样八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在记忆力方面,表现出来有某种选择性的下降。对于早年的事情记忆比较清楚,对于近事,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力比较差,尤其对于最近认识的人名有困难。经常看见老年朋友跟我们打招呼,跟年轻人打招呼,这年轻人我认识你,那您说我叫什么?抱歉,想不起来了。就是老年人记人名困难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很多老年人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如果有一个老年朋友记不住最近刚认识的一个熟人的人名,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或者自责,说你看我的脑子坏透了,老年人都是这样的。
  第二个就是自我中心加强。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忽略了自己。而且很多以家庭和事业为重的一些老年朋友,到了老年的人生阶段以后,往往呼唤关爱,呼唤关注,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关心。有时候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老年朋友抱怨说,我这身体不好,我这儿不舒服,就是这些年让你们给我累的。其实这个话潜台词就是说你们现在应该回报我,你们现在应该关心我,你们应该爱护我,你们应该照顾我,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表现。很多老年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经常要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尤其是当他们比较孤独,比较寂寞,或者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他们就会经常想起,他自己以前,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过的那些事情。想到了这些事情的时候,潜意识当中就希望周围的人对这些加以肯定。而且以同样的关爱回报他,以同样的奉献精神来对待他。这种自我中心的加强跟一般年轻人的自我中心加强有不同,老年人自我中心加强实际上他就是呼唤一些关爱,并不是说你非得要给他多少钱,非得要伺候他做多少事情。而且老年人如果生活能自理,还不愿意让人伺候。就是老年朋友有的时候让年轻人反感,说你老要这个,要那个,我就搞不清楚你到底要什么,实际上他其实呼唤的是一种关注和爱护,他并不需要很具体的东西。
  第三个就是喜欢谈论过去的功劳,这个跟前边我谈到的情况也有联系。
  第四个是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因为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意识到自己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功能进入老年化。他觉得当有新鲜的事物发生的时候,他接受起来,适应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第五个是对社会的变化疑虑重重。就是他特别担心社会发生巨变,因为当一个社会发生巨变的时候,老年人已有的价值系统和经验系统,就难以解释当前的这些巨变。而他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经验系统,这对老年人来说就要发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处理老年同志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而且一定要采取目前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或者我们在改革当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年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的做法就不会引起老年人很大的心理冲击。
  第六就是好固执己见。因为老年朋友有比较长的人生经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所以他们特别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去指导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年轻人。因为老年人经常是对社会变化有疑虑,而且接受新事物比较慢,这样一来,他的那个经验很有可能落伍于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这样一来,让我们周围的人看起来觉得老年人很固执,明明他说的这个在现在变化了的情况里头做有问题,但是他还坚持,而实际上这一点是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之一,我们应该理解。而老年朋友也应该意识到,当我们执著地坚持一个什么观点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道理,因为我们在以前的生活当中,证明过这样的说法和做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千万要谨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弱点之一。我们很有可能有些固执了,因为什么呢?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未见跟得上,或者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的这些新的变化。当我们再盲目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落伍了,而且让周围的人看起来固执。
  其实我现在还不是老年人,但是我有时候就经常陷入某种固执。我现在看着有一些年轻人把头发染成绿的、黄的、粉的、红的,我觉得特别不能接受,而且按照我个人的理解,黑头发是多美的一种标志,非得把它染成银色、绿色、黄色,像鸡毛掸子似的,我觉得很难看。但是要是跟我的小孩一说,我小孩就说挺酷的呀,挺帅的,挺好的,这实际上就有了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当然我们经常用代沟来说这个话,来描述这类现象。但实际上我是按照在我青春期的时候,认为美的那个标志来看人家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是一种什么感觉。而现在青春期的小孩,是生活在多么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他们周围的信息是多么丰富。所以他们的头发多出几种颜色也太正常了。当然我这么说的时候,好像我还没完全说服自己。但是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做心理学实践的人,就是要这样去深入到人家内部世界去理解人家。这样的原理是不是可以用来,让老年朋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生活当中周围的年轻人,和我们不在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七个就是遇事容易急躁。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老小孩,小小孩。有的时候老年人想要一个什么东西,那个心情急迫的劲头,不亚于幼儿园的一个小孩。我要那个,我要那个,你赶紧给我。有的时候,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怕乱,他自己住。但是他又希望孩子们来看他,等孩子们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又催着孩子赶紧走。孩子没来的时候,老问,什么时候来呀?什么时候来呀?孩子刚到,你们赶紧走吧,一会儿堵车了。实际上他心情特别急躁,他似乎忽略了这个过程。所以当我们老年朋友心情特别急躁,烦躁难耐的时候,我们想想,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一个特点之一。我们不要嫌人家慢,是因为我们太急躁。
  第八个就是愿意自己干,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是老年人又不愿意孤独,而且老年人比较担忧,比较恐惧孤独。所以我听一个老年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他说,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我跟我儿子住一座楼,儿子和儿媳妇就在我们家楼上。我说,是不是对门好,他说,对门也不好,太近了,我们住在一个14层的楼,我住1楼,他住12楼,我要想见他呢,我坐电梯上去能见到他,他要想来看我,他一下楼就从我这儿过,但是离着得差12层楼。这样我怕他们太闹腾,我怕他们太乱。这个心态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又愿意独处,又害怕孤独,又不希望别人照顾自己,不希望麻烦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这样一种心态。
  那么如果一个老年朋友变得心情郁郁寡欢,变得心情紧张焦虑,变得长时间地陷入郁闷状态,这是我们常人说的话,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说,一个人有了心理障碍了。那么大家就会问,这个心理障碍通常是怎么发生的呢?一般来讲,心理障碍有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非逻辑的思维。当一个人采取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其他人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如说我今天到咱们这里来讲,我希望在座的一、二百人全都爱听我讲的内容,这可能就是我的一个非逻辑和非理性的思维。因为不可能所有听我课的人都希望听。如果我这么想,就是一个非逻辑的思维在后边成为一个先占的观念,就是凡是听我讲课的人,都必须喜欢听,而实际上这个思维方式是很不合乎逻辑,很不合乎理性的。
  那么大家会问,如果合乎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是什么样子?那我就想了,今天在座的这一百人里头,有60个人爱听我的课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学生考试的时候,这一张卷子要一百分的话,六十分就已经及格了。我完全没有必要还有三十多人不喜欢听而烦恼。所以我们老年朋友是不是可以由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你生活里头的很多烦恼,是不是跟你按照某种不合逻辑的方法的思维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可能我们调整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让我们克服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第二个就是无意识的一些情节和压抑。就是在我们以往的生活当中,有一些挫折,有一些创伤,有一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作用于我们,在我们内心里产生了一些阴影。由于我们年轻的时候,或者成年的时候,或者在早年青少年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而且经历了多么多年,这样一些事情在我们脑子里已经不清晰了,但实际上它还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它会或多或少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
  我这样说可能大家不是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带黑眼镜,脸发黑,胖乎乎的这么一个人,跟你说一件事情,你发现里头有一句话你特别不爱听,你就十分地愤怒,然后你说,杨凤池,你这黑乎乎的人,这是他心里这么说,但是他嘴上说出来可能是,杨凤池,你这样说我不爱听,这可能还不错,甚至他连这句话都放在心里,我不同意你说的话,然后声色俱厉的跟这个人争论,让这个人从此远离你。可能过后你会想,杨凤池也没说什么?我们干嘛跟他那么生气。但是潜意识里头可能有这么一种记忆,在你年轻的时候,或者在青少年时代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长得这样的人,对你造成过伤害,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不在你的记忆当中了,但是今天看了这个年轻人,或者这个中年人,他这个人的形象,他说话的方式一下就激发你那种潜意识的联想,就是这人怎么这么讨厌,刚一看这人就烦了,还甭等他说什么。所以当我们跟某一个人无原因的发火,或者看见某一个人无名火就上升的时候,我们老年朋友一定要想,我不一定是烦他,是讨厌你自己以往生活当中某一个重要人物,只不过是我烦的那个人跟眼前这个人有类似之处。
  第三个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来源,就是来源与生活意义的缺失。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生活就是要获得一些意义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会陷入很消极的状态。我们知道,有一些人,他们患了抑郁症,患抑郁症的人,因为我还做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有时候我接待这类人的时候,跟他谈话你就会发现,在他眼睛里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人生活里边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最后一点就是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良作用。就是我们自己的周围环境,比如家庭,比如邻里,比如亲友,中间有一些人,他们跟我们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对我们有一些不良的作用,或者有一些攻击和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大家都知道,如果两个人发生争吵,发生冲突,或者是发生激烈的矛盾,当我们再见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觉得不舒服,我们浑身都觉得不自在。比如一个婆婆和儿媳妇关系不好,我曾经有一次接待过一个老大妈来咨询,她说我现在不能看我那儿媳妇,我一看见她,我就浑身哆嗦,我心里就难受。同样也有儿媳妇来咨询说,您可不知道我那婆婆,那整一个老刁婆,我一见到她,心就往上翻,反胃、恶心、心慌。这两个人都表达了一种心理障碍的。但心理障碍怎么发生的,她这环境里头有那么一个人,变成是她的恶性刺激了,她一看见这个就受不了。
  那么心理障碍产生了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处理。如果我们想克服掉这些心理障碍,我想,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四种来源会让我们造成心理障碍吗?那我们非逻辑的思维容易造成我们心理障碍,我们就自己反思一下,我们哪些想法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我们调整一下。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要求我这个老师讲课的时候,这一百多人都爱听,我调整成有六十人爱听就行。那我这情绪就会改善。那假如说一个老年朋友非得让自己儿媳妇喜欢自己,那就自己调整一下,因为咱不是人家父母,人家是别的父母生的孩子,人家是因为咱儿子才到了这家来,只要人家不攻击咱,不谩骂咱,就算好孩子,因为人家不是咱女儿。所以有一些老年朋友跟我说,我那儿媳妇就是不好,人家都说她好,我就觉得她不好。我说,您觉得她哪儿不好?我跟我闺女一比,哪儿都不好。我本来想说废话,我没那么说。我说,对呀,您说得对呀,您拿您儿媳妇跟您闺女比,就是不如您闺女好,这就对了。我说,您儿媳妇要比您闺女还好,那这儿媳妇成什么?因为您闺女是您养她,您养她这么多年,您教育她。您儿媳妇是别的妈养出来的,人家用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人家要不是跟您儿子发生瓜葛,人家连您家都不来,您管得着人家吗?您觉得您女儿好,是正常的,您觉得您儿媳妇不如您女儿,也是正常的。正因为您儿媳妇不如您女儿,您才不能按照像您女儿那样去要求人家。我说,你这菜炒咸了,儿媳妇撅嘴了,儿媳妇为什么撅嘴?我给你炒了就不错了,你还嫌咸。要是我闺女,我还会骂她呢,你炒这么咸,想齁死我,我闺女都不会生气,但问题是你闺女也可能骂你呀。你闺女也可能跟你吵嘴,但儿媳妇跟你吵嘴,你就受不了。实际上在你内心里,你把儿媳妇看成外人,但是你对她的要求看成是你女儿,应该比你女儿还好,才是好儿媳,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自相矛盾。所以如果我们老年朋友,你现在有很多气在生,你好好检讨检讨生的这些气背后非理性的思维,你可能心情就会好多了。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环境当中,有一些人和事物对我们造成不良的刺激。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智慧的办法就是有预见性地避开这样一些刺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整个环境,我们也没办法要求某一人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那么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妨采取稍微消极一点的办法,有预见性地避开那些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那些刺激源,这样使我们保持好心情。
  这个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的一段话,就是讲长寿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想以这段话的结尾作为我今天节目的结尾,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个个都做百岁老人,我同时也希望电视机前年轻的,中年的观众朋友,时刻想念着,惦念着你们的老年父母,最好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2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