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激情点燃诗意语文—吴曼老师《月光启蒙》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激情点燃诗意语文—吴曼老师《月光启蒙》评课稿
                               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    郑夏云    541846
    经过几次磨课后,吴曼老师精彩的课堂今天得于充分展示。这精彩的背后有团队的帮助,但更多的是吴老师辛勤付出的成果。吴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的课堂教学中,我又一次领略了吴老师的诗意追求!
   《月光启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课文,课文用如歌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如水的月光,和一份母子间浓浓的亲情。吴老师用精美的课件和娓娓动听的讲述把我们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吴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吴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一、诵读童谣,感受美妙语文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吴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吴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诵歌谣的兴味与激情;3、教师引导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去吟诵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这也就意味着,吴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二、营造诗境,品赏夜之静美
既然是月光启蒙,是母亲在月色下为我吟诵民谣而把我带入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色浓郁的诗情。母亲吟诵民谣时的情境描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吴老师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句子“她用轻轻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流风,像小溪的流水……”,抓住这些比喻的特点,感受母亲声音的轻柔,在抓住“……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这类的情境描写,使得“情景交融”、“和谐美妙”的写法跃然纸上。这些都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在文本中去发现、研究和反复朗读。我想自己的教学上缺少的是把这些点点面面的知识串联,感情堆积。不能浅于字面上的第一层意思,要挖掘第二、三层后再深入研究。使得自己有着对课文内外知识的厚重感才能走上课堂,去带领孩子们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堂,让他们爱上语文!在课堂中,吴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吴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三、夯实语言,品味文字之妙
吴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我们来看吴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吴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吴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得于共鸣
拓展部分教学吴老师做到了“既走出文本又不脱离文本”。《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它的信息量很大,留给我们去探究、学习、挖掘的点很多。教学中,吴老师适时进行拓展,通过课外的资料与信息的介入,使课文的量迅速膨胀,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品析的感悟更加深入。但老师未完全脱离课文,在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后,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年轻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之间进行强烈对比,资源做到了有机整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教师精心准备;课文中挖掘出来的,课外补充拓展的,等等。课堂上老师穿针引线,把他们贯穿了起来。
吴老师别出心裁,把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在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吴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整堂课可圈可点的非常多,相信课上的亮点之处一定给我们在座每位老师以深刻的启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