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幼时记趣》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文言基础知识的容量较大,需要学 生在字的音形义、句式、省略等方面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同时,作者沈复通过本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片断具有艺术家的眼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加之古朴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童年世界,体验古人的童趣,感受古文的文学魅力,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以问题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 结。如有学生提出“之”字在课文中有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我提示学生回忆“之”字的第三种用法,很快有学生回答“之”字在《郑人买履》中做动词使用。这样我就把“之”字的 用法作了归纳,明确了它的三种用法。
文学性是文言文的重要属性,也是教学的重点。对《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中“文”的教学,我首先做的工作是有层次的反复诵读。第一步是由我自己范读,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语速、轻重音和停顿。接着由学生自读和齐读,让他们注意体 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接着请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些趣事,并且 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件加以品读赏析,具有 很大的自由度。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比如在比较“怡然称快”和“怡然自得”两词时,同学回答得不太理想,我的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在选字用词上的精 妙之处。又如在讨论癞蛤蟆为何是庞然大物时,学生形成两种看法,我都予以肯定。
文言文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承文化 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比较重视穿插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如在分析“观蚊如鹤”时提到了“鹤”这个传统意象,又拿“来鹤亭”、“放鹤亭”这些文化底蕴深厚 的历史遗迹作为例证。在课文最后延伸拓展这一块要求学生将现在与古代儿童的娱乐方式进行比较,找出现代生活的一些不足:活动空间封闭、缺乏想像和艺 术性,引导学生从传统 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