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市人社局的工作安排,我有幸于11月15至21日赴浙江大学,参加了浙江大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骨干研修班的学习,学习了经济新常态与社会发展新趋势、时政社会热点、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音乐素养国学智慧等十分广泛的知识。
本次培训班有多位专家为我们做了精彩生动的讲座,让我学有所得,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课程的设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眼界高远,通过与专家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创新了工作思路。每一位学员新的工作创想都犹如点点嫩芽,在此次培训的甘露后破土而出。
这次的学习内容,单从课程的名称上看,专业性不强,似乎与学校教育、教师管理并无什么关系。但经过几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我们身处当今中国,身处当今世界,就必须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放在社会背景下,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与时俱进的人才。此次学习要旨,正是中国古代学习体系中,“大学”的学习内容。《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育我们这些成人“修己,治人之道”,不仅是“见”,更是“践”的学习。
一、课程的学习
本次学习知识涉及面十分宽泛。课程有:当下社会的宏观经济形成分析、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外交战略、人际交往与公关应对、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
虽然目前网络和媒体传播已十分发达、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十分容易,但身临其境聆听专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的讲解,让我仿佛又重回学生时代,好似于乱世中辟一寸净土,听大儒们时而娓娓而谈,时而跌宕起伏。开能纵横捭阖,收可韵味无穷,实在是一种视听享受。
如在张铭教授关于《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学习中,我明白了: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凝聚体,是人类情感的音响再现,能使人超凡脱俗,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美好的音乐犹如阳光、雨露、空气。没有音乐,世界将黯然失色。这与我的理念不谋而合。今年11月13日,我们学校联合郑州市黄河交响乐团举办了《音乐·让美进驻心灵》的交响音乐会,通过多方努力,我校高一高二的全体学生和全校老师走进音乐厅,一起享受了这场音乐盛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音乐澄澈我们的心灵,丰富师生的生命。
在《突发事件应对媒体公关》讲座中,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媒体时代该如何与媒体沟通、与记者如何正确的交往及交往中注意事项。
几天的学习,更让我体会到,学校工作纷繁又富有重复性,但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能忽视个人的修为与提升,知识的全面学习应该是我工作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甚至可以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唯有不断提升、学而不倦、学有所思方能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游览百年浙大
学习之余,我们逸兴遄飞地参观了这座百年名校。百年浙大,位于中国历史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杭州。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再理想不过的胜地。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学生的学习是以适应社会,贡献社会为最终目的。浙大一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浙大校训——求是、创新,整个浙大校园,到处充斥着严谨治学,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这座百年大学,素以“求是”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养求是人才,因此才人才辈出。漫步校园,更能深切感受到其用心营造的积极健康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既能循循善诱,又提倡个性弘扬,为自己的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功之帆。关于“求是的路途”,《中庸》中说得最好,那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浙大“求是”的文化,是百年的沉淀,是数辈传承的结晶。但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求是”的校训一直指引着浙大人前进的道路,由此让我感触颇深,一所学校所植入学生内心的精神内核,将使学生受用终生。
我校从2013年确立了“真诚向善,永不言弃”的校训,旨在高中阶段为学生植入这样的信念,我们希望多年后,当我们的学生回望自己的人生,是高中时代的校训,清晰的指引了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指引。一所学校的校训及与之相配的校风,是的确可以影响它世世代代的学子的,由此,也更坚定了我要围绕我校校训,构建我校独有校园文化的信念,我笃定地认为,一个人保持了内心的善良与追求美好事物的坚定意志,一定是一个于己于人都有价值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吗?
三、参观校史馆
每到一所学校,了解它最好的窗口就是参观校史馆。一周的学习中,我们参观了浙大校史馆,了解了浙大跌宕起伏的百年校史。浙大的前身是建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由于新式的教育理念和众多爱国学者的支持,到1928年,短短的三十年中,浙大就成为了下设理、工、农三个学院,当时最好的大学之一。让人无限感慨的是,随着抗战的爆发,浙大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西迁内地的命运。1937年11月开始,举校从杭州向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于1940年初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7年之久。
浙大的这次西迁历时两年多,行程近2600多公里。在中国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带领下,全校师生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奇迹。
看了这一段西迁历时的相关资粮与图片后,我不由得百感丛生:我校自2011年底从二七广场校址外迁至今,已经整整四个年头了。短短的四年之中,我们经历了两次搬迁:一是2011年11月为了配合市政二七广场改扩建工程由二七校区搬迁至大学路路寨郑州师范学院老校址过渡;二是2013年4月为了支持陇海高架贯通工程由路寨校区搬迁至现在的经开区第三大街交通技师学院过渡。两次举校搬迁,相隔时间不足一年半,我们曾一度被媒体与同行称为“流浪学校”。个中艰辛,实在很多。但从一次搬迁开始,我们就提倡全校师生拿出抗战中西南联大和浙大的精神,外在环境动荡,但人心却是齐的、火热的。果然,就在这四年的“动荡”与“寄居”之中,我们完成了教学质量跨越前进、高招成绩成倍增长的飞跃式进步,更是在2014年一举获得了“市级示范性高中”的称号。
在我们的教学楼中,悬挂着冰心先生的一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艳羡她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一生的血雨”。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不禁在心底里告诉自己,暂时的困难早晚会过去,迎接我们的将会是学校更好的发展。正如我在参观浙大校史馆后再本子上写下的一段话——任何一所名校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优秀。
浙大之行,是鞭策、是升华。收获了浙大“求是精神”的内涵;感受到“学不可以已”的迫切;同时也是知识领域的扩充、思维方式的拓展。我会把本次学习的感悟与所得,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去,为了更好的自己与学校更辉煌的明天,而不断求索、奋斗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