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您变了!—作文《 变了》引发的教育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1:4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师,您变了!—作文《      变了》引发的教育思考
那天是周五,下午放学时我照常给学生布置一道作文题目——《       变了》。放学了,学生陆续走出教室,最后剩下几位得意门生还舍不得回家,这几个孩子可算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也是班干部,平时也会就学习或班级管理方面和我交流交流。今天,看她们似乎有话想说,我便示意。其中一个学生胆怯的说:“这个作文可以写《苏老师变了》吗?”我告诉她可以的。随即我感到有点不妙,便问她:“你觉得苏老师变了吗?”“是的。”“变得怎样啦?”她迟疑了一会,说:“变得不如以前和蔼了,自从进入六年级第二学期以来,苏老师变得有点急躁了,教育同学的声音也变厉声了,我们都有点不敢靠近你了……”她说着话的声音很低,但我还是听得很清楚,我不禁为之一振。是啊,学生这么一提醒,我还真感觉到自己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得难于容忍学生的过错,变得更加“威严”了。但我知道这些改变是因为随着学生“变”而变。的确,进入六年级第二学期来,总感觉到学生越是临近毕业测试就越放松,思想也变得无拘无束,似乎还没有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甚至感觉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已经在被一些后进生给悄悄的“改造”了,自然综合科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次数也就日益频繁起来。作为班主任,我看到这种状态心里难免有些急。心想:再这样下去,说不准我这个班主任也会被他们给“改造”咯。于是决定对他们来个态度大转变,试图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就这样,关于学习的自觉性、课堂的纪律性、测试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等问题成为每天和学生严肃的谈话内容,可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似乎还不领情,好像故意在跟班主任作对似的,这边话语一撂,那边问题又出,于是有少不了当众训斥一番。一段时间来,我察觉到师生关系似乎有点不和谐,起码平常在课间爱和老师套近乎的那些学生少了。唉,难怪学生觉得老师变了……这时,另一个学生的说话打断了我的沉思:“苏老师,您为什么会变呢?我们喜欢您原来的样子,出了什么问题总会找他单独谈话。而现在,经常会发现您在我们面前厉声批评。”“你们几个都是老师的好学生,你们应该知道,老师这是——恨铁不成钢呀!”她们马上接过话茬:“老师,我们知道您心里也很着急,临近毕业测试,一些同学的表现很让您失望,可是为什么非得让铁变成钢呢?恨铁,铁就能变成钢吗?”学生的一连串问题让我无语,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内心。是的,学生说的对,虽然铁和钢有着共性,但却存在着本质区别,在“铁”不能变成“钢”的情况下,使它变成“上等铁”也并非不妥。学生的一番话已经提醒了我,我笑着说:那老师就再变一回吧,变回原来的我……之后,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我首先摆平心态。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后     我的教育管理工作正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试图以“师道尊严”的意念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师道尊严,体现出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多少年来,“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机械性的执行各种学习计划,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心理是被迫的,尽管学习成绩上去了,但是心理却是不健康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班主任老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立场妄自菲薄,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体验被老师批评后的感受。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不强迫学生接受不认同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小学生临近毕业时期,叛逆的心理很容易被激发。此时,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态度和语言艺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与教师相抵制的对抗思想和行为。
误区之二,以“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曾经这样认为: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心理是最复杂的学生。这话或许没有错。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是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的阶段。所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时刻注意着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就会在学生中“大做文章”,目的是想以此威慑全班学生。但是,我发现越是这样,效果越是不好。或许,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的,进入六年级,随着教育教学工作量的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几乎没有。学生们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我无从知道。只是知道学生出了问题后以我的方式处理,更多的时候是以我的思想去规定要求学生的行为。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应该经常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走近他们的心里,进行心理疏导,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信任你,你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就像是一根未经过锻造或是正在锻造的“铁”,让“铁”变成“钢”,当然是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屡屡犯错,教师总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此时往往会采取一些学生难于接受的处理方式、方法,教育的效果勃然相反。因此,教师首先要摆平心态,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最终教育结果之间的差别,教师不应该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子要求所有的学生。是啊,学生说的对,恨“铁”也不一定能成“钢”啊!“铁”就是“铁”,变不成“钢”,就让其变成最好的一种“铁”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