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孔子教育和现代教育》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1:4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孔子教育和现代教育》心得体会

     孔子,乃我华夏之大贤者也,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贤,集教育,思想,政治诸家于一身,其思想之精髓,精神之荟萃,千百年间,源远流长,未曾有断,其所著之儒家思想更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数千年风骚。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跋山涉水,遍寻诸国,思想大成。然其核心,当谓道德教育。是故出于仁政德治,旨于树以身作责之国之栋梁。
     综观《论语》一书,可得其德之体系: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绳,并倡之以“智,勇,信,义”等。
   “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精神贯穿于“孝,义,诚,勤,温,良,恭,俭,让”等诸德之中,《论语》当中论“仁”的就有五十八章,提到“仁”就有105次。从大的方面说,“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人生要求,属于道德情操。“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并试图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国家。
    孔子所爱的人包括历史上所有的人,他要求做到“泛爱众”,含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对广大人民的关怀,“博施于民”(《论语·雍也》),提出行“仁”,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其“仁”是与利己所对立的,孔子对“仁”的重视,一方面是奴隶们要求解放,一般自由农民要求生活的改善在意识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获民”的一种手段,用“仁道”是“近者乐,远者来”(《论语·子路》),以补救当时因饥荒和战乱带来的危机,更是推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然而,孔子的仁爱并不包括爱坏人,他强调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而且,其仁爱是有差等的,依照亲疏等级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如“仁也者,人也,亲亲为大”,犯了罪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以,孔子的“仁”是有等级的,我们应予以批判地继承。
    孔子把“孝悌”视为人之立身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以“孝悌”为基础,便于培养对邦,国,君,上和他人的忠,对朋友的信,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能尽孝悌之道的人,就决不犯上作乱,在家庭中能尽早地把孩子培养成和顺子弟,那么“少成若天性”(《大戴礼记·保傅篇》)成年后就能移孝作忠。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1:42:2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友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述而》)具有浓厚的等级性,到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后世的“五常”,“四维八德”后,其等级性就更加明显。孔子要求人人都“节之以礼”学生要“约之以礼”“文之以礼”,强调人要知礼和以礼为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人的视,听,言,行,动动必须符合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并主张“仁”“礼”结合起来,“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颜渊》),并要把“仁”致于“礼”的框架下,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而且,孔子认为人有他美德而不知礼便会误入歧途,“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然而,孔子所倡导的礼也是有其目的性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统治阶级,认为统治阶级倡导礼,人民便容易被役使,“上如礼,则民易使”(《论语·宪问》),因而仍然有其局限性。
    “忠”盖指忠诚竭力,孔子强调“言思忠”(《论语·季氏》),“与人忠”(《论语·子路》),“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与“恕”合起来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即要做到推己及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从而要求弟子为人处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中庸”即“执其中”,做到适中,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按当时社会及道德要求做到不偏不倚即为“中庸”,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以乎。”(《论语·雍也》),要以中和为用,节之以礼,并强调中庸对各种品德的指导作用,应严格遵守。
     至于他的“刚,毅,木,讷,公,宽,信,敏,惠”等道德,都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与后代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臻于成熟。
     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着当时初步从奴隶主贵族分化出来而带有贵族性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会对统治阶级妥协,对等级制度的承认,因而其德育思想同样也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但其中的积极方面,我们也得承认,他把道德从神权和贵族中出来,把人的价值提高到首要地位。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其德育思想中的许多方面仍然熠熠夺目,光彩照人,值得我们去汲取,去借鉴。如前面所说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立志有恒”,“改过迁善” 以及“诚,信,勤”等都能为我们现在所服务,有利于促进人们内心的和善,友爱,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信任,理解与宽容,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其对于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道德体系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其德育思想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教育,和谐校园的贯彻,另一方面,可以同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统治阶级可以从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当中获取到德治至重要性,从而真正做到以德治国,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可以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如“文化软实力”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有关德育缺失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省,关于德育为首的论断,已有千年之久,然视今日之学堂,不得不令人涕泪交加,惆怅不已。在学校教育当中,若是真正能做到德育为首,那孔子的德育思想,当首推之,加强学生的身心道德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地贯彻到当前新课标的改革过程中来,从而真正落实德育为首。若是如此,则又何惧还有什么诸如学生的不良事件呢?
    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贡献是莫可估量的,是史无前例的,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各种思想,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成分,并发扬开来,为我所用,使其在时代的淘洗中,让其精华之思想始终闪烁其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