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讲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各位老师,我们接着讲第二个专题: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个专题我们讨论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老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时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公开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有些老师,一旦上公开课,就浑身是胆。为什么?他有经历,有阅读,他一直在备课。真正好的公开课,往往在上课之前,有大体上的准备,然后有临时的生成。他在现场突然会冒出来很多智慧来。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他就不时地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蹦出来?如何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教学智慧”。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和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当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个主题时,这个主题也就可以转换为:一堂好课的规范是什么?或者,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我个人愿意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传道
“好课”总是让同学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感染。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的方式感染他的同学。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在流传。我在广州的购书中心买过几十张《死亡诗社》,我自身观看,也送给我的朋友。广州的购书中心有专门的音像店,我每个月会到那里去寻找资料。我一直在搜集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我上课的时候,就给同学提供一些教育电影或教育录像的片段,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给广东的校长做有关“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报告。那段时间,广州购书中心的服务员感到很奇怪:忽然有很多老师特意来购买《春风化雨》(这部电影也翻译为《春风化雨》),买到《春风化雨》之后,就迅速离开,不买别的。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告诉她们,是因为我给校长们做了推荐。广州购书中心卖了上百张《死亡诗社》。后来,我再去买的时候,那里的店员说:“已经卖完了。”我问:“什么时候有呢?”店员说“可能再也没有了。”我问:“怎么再也没有了呢?”店员说:“印制的权限已经用完了。”后来又出现了DVD版本。
在《死亡诗社》中,那个基廷老师是有专业智慧的,但更重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智慧,而是基廷老师的教学激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同学。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我给老师们放几个片段。这里面出现了几位老师,你看这些老师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镜头1:一群同学在楼道里面自由地拥挤、呼喊。
为什么放这个镜头呢?这个是学校里面的生活,他上课之前就放这么一个镜头,你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因为小朋友们原本是野外的一只只鸟,但是现在小朋友们已经变成了家猪。就是我们现在养猪啊,原本都是野猪,慢慢变成家猪了。你想家猪对人是好的嘛,但是对猪来说,是很糟糕的。我们有的老师说:“家猪有什么,家猪过的很开心,吃了睡,睡了吃,很好的。”这是你想的开心,更可怕的是,假如那些家猪也认为开心,那就完蛋了。你看,野鸟,小朋友自身就是野鸟,自由地飞翔,可是慢慢地被变成了我们教室里同学这个样子了。
镜头2:学校副校长在楼道里喊:慢点,小朋友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
你看,他为什么说:“慢点,小朋友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就是说:你们这一群野鸟,你们这一群小野兽。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可是,现在,我们小朋友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野性了,非常的遗憾。依我看,最美的男人,就是身上有野性的男人,女的我不好说。
镜头3:化学老师给同学安排作业——小朋友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这是第一个老师,老师们看,第一种老师就是只会安排作业的老师,你看看。
镜头4:拉丁老师带同学读拉丁语——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再来一遍。
这种老师,你看,可能教外语就应该这样教是不是啊?但是,现在教外语也不用这种模式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偶尔看看窗外。这是第二个老师。
镜头5:几何老师给同学提要求——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假如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是第三种老师,我相信我们在座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跟同学这样说话。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不要迟到,迟到五分钟算迟到,五分钟之后不要进我的教室,你进来也可以,但是我心中充溢仇恨。”同学就不进来了,但是我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假如你不进教室,你将会被扣掉两个学分。”同学就说:“这种人太不地道了。”我还会紧接着再说一句话:“但是假如你提交一篇优秀论文,让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人才,我将会原谅你。另外第二点,假如你正在酝酿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了。”我的同学就会觉得:“啊,还可以。”我们上课都是这样的,你不来听课,扣两分,总分八十分,来一次,作业做得很好,加两分,做的比较差,八十分,不来,七十八分,我们都是干这种事的。威胁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成为老师唯一的方法。第四个老师马上就要出场了。
镜头6: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后来,基廷老师给同学讲“诗歌鉴赏”
基廷老师: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要完成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需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假如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标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时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转身对同学说话。
基丁老师: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巴特斯坦的诗呢?哦,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撕吧!把整页都撕了。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点儿。
副校长以为老师不在教室,于是,冲进教室来干涉同学撕书。
基丁老师出面解释,副校长退出教室。
他为什么要撕书呢?老师们以后不要撕书,这个很不好。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教育寓言。就是说:你要让同学自身考虑,你要有补充或者更新教材,补充有一个前提,要减少,不能只是做“加法”。你的“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不时的加,加了那么多,原有的教材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所以,首先要“减损”,然后再“增加”。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义。这个老师的课,你可以给出很多的解读,我希望老师们不要误解,以为这个老师就是鼓励同学撕课本,以为鼓励同学撕课本就是好老师。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理念是:让同学明白,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考虑。
学校的副校长接下来跟这个老师有一个对话。副校长代表的是教育的保守,整个现存的教育秩序和制度,基廷老师代表的是对保守的突破、反叛,引导同学慢慢的恢复他们的野性。
镜头7: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和基廷老师的对话。
麦克里斯特: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基丁先生。
基廷:今天吓了你一跳,真负疚。
麦克里斯特:不、不、不!用不着道歉,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
基廷:是吗?
麦克里斯特: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伯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乔治,自由思想者。
麦克里斯特:17岁的自由思想者?
基廷:奇怪,没想到你这么失望。
麦克里斯特:不是失望,是实际,假如他们真能不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失望了。
基廷:只有在梦想中,人才干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你看,基廷老师怎么说的?“只有在梦想中,人才干够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我们要活在自身的梦想中。我们要让小朋友们除了现成的制度需要接受和遵守之外,小朋友们和我们的老师们还要有自身的梦想。我们一定要有自身的梦。我们的梦就是对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某一种离开,让我们重新变得比较自由和有所创新。我们提倡创新,那么多年了,假如我们没有给小朋友们最基本的考虑的自由,没有给老师教学的自由,所谓的创新,一定是伪装和虚假,不太可能。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们自身要有梦,让自身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我的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同学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的越来越实际,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实际的太多的规范。基廷老师不过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想法。这个老师的追求,在学校里面引起了很多的震动。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暗示:让我们知道,激情、浪漫,是可以作为一个追求的。所有的教育实际都抵制激情,拒绝浪漫,但是所有的教育改革,多多少少一定要有激情和浪漫。否则,我们没法改,不可能改。
镜头8:基廷老师给同学讲莎士比亚。基廷老师模仿戏剧里面的角色:“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
老师们听到了没有?这是基廷老师的一种典型的讲课风格,有自身的激情和身体语言:“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手势)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这种动作?我们的老师都很疲劳,像我一样,经常熬夜,早上又起得很早。我们的老师们很晚很晚睡。我最讨厌的一个说法是:“敬爱的老师,夜深了,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然后,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那不疲劳才怪。不像基廷老师,他身上有这么多的干劲、激情。激情有的时候比讲课的内容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够夸张。请在座的男老师们回去对着镜子训练这个动作(手势):“喂,我眼前是一把剑嘛!”要有激情,有点力量感。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邓亚萍很有力量感。我要是看邓亚萍打乒乓球,就有信心,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打赢。邓亚萍打乒乓球,我不认为完全是靠她的技术。她的气势是一流的。每一次抽球,就大喊一声:“哇!”这一声叫喊,基本上就约等于说:“得分去吧!”一声叫喊,一定会得一分。这是邓亚萍给我们的信心。我打乒乓球,水平也很一般。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有几个老师很讨厌跟我打乒乓球。为什么呢?他和我水平相当,甚至比我还强一点。但是,一打,他就打败了。他不知道我有一个绝招,我打球时,我会大喊一声:“哇!”他说:“这是不规范的。”我说:“哪有什么不规范?我说了算。”什么规范不规范的,又不是国际竞赛。这种激情有时候胜过一种技术的力量。
镜头9:讲课的时候基廷老师忽然跳到讲台的桌子上。
基廷:我为什么要站在这儿?谁知道?
查理(同学):感觉高一点儿
基廷:不,谢谢你的幽默。我站在讲台上是提醒自身,我们必需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瞧,从这地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假如不相信,可以自身来看,来吧。来吧!一旦觉得自身懂得了什么,就必需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显然有些荒唐或者是愚蠢,但必需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身怎么看。
有同学轮流站到讲台的桌子上,再跳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