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逐渐由实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使得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转变。以《山中访友》为例谈精心对教材、学生的预设,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符合型生成、相离型生成和拓展型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丰富预设、激发生成、找准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点,培养创新人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的关键。
关键词:《山中访友》 预设 生成 动态平衡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逐渐由实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使得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即实现三维目标的转变。如果说精心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那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的关键。《山中访友》一文是我参加县第二届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时语文优质课评比的教学篇目,此次教学评比,我收获颇丰,课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现以这节课为例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预设就是指老师课前对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先要备教材:即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流程、时间分配等;还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
(一)对教材的预设
首先做好对学习目标的预设。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确立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湛蓝”、“清澈”、“玄奥”、“津津乐道”、“德高望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意境;3.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这三个学习目标的设立,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很好的推进了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新的教材观认为: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是考查课堂的基础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标准》也指出:思维、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学习目标的时候,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而不是仅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会学生学习。
其次,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的预设。
一段时间以来到,教育界一直在批判“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注重教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老师在备教材过程中,明确重难点的前提下,排除因教学资源、老师素质及地域等条件的差异导致的一些好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无法应用到教学中的尴尬,预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好的方法不仅让老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教学方法也在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息: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在《山中访友》这课教学中,预设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开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提纲:1.在文中,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称呼的;2.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文章题目《山中访友》改为《山中观景》行不行,为什么;4.本文的结尾与篇首之间在结构上存在什么关系。这些学习提纲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突破文本,对课文重难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通过问题提纲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而不是无目的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各自的自学成果。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同时教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课堂的生成的出现,可能会随之改变,所以无论是重难点突破方法的预设还是教法预设都要注意弹性。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的教法。
再次,对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时间分配的预设。在《山中访友》教学环节中,我对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课前作了细致的谋划。课堂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大致为5至8分钟;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个环节我安排了20至2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在老师的预设问题中去自学课文,小组合作、交流;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升华主题”,通过题目“假如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段话,写法自由,字数不限。”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这个环节大致安排8分钟时间;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安排时间3-5分钟。我想,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每节课上课前,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在各个分教学目标上准备用多长时间,进行简单的计划,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把控全局,当然教学流程和时间分配的预设要根据不同科目和不同课型而不同。
(二)对学生的预设
对学生的预设是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学习程度、理解力水平的符合程度,便于教师明确自己课堂上应该怎样做?做些什么才能更快更好的达成三维目标。在此次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与学生第一次见面,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山中访友》课文,第二天晨读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了了解,看看学生预习进度如何,便于对课堂有进一步了解,另外还与自己将要上课班级的教师交流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现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班级的班风、学风怎样,甚至了解班里哪几位同学喜欢发言。哪些同学上课容易走神;哪些同学虽然基础差,但课堂反应快;哪些同学虽然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是在需要“救场”时,非她莫属等等。这些情况基本了解以后,对于我的课堂教学更有利,让我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课堂教学调控更合理,也使得我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预设,为课堂教学做足了准备.
二、生成
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效果。有时也专指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出现与原有的教学预设不同的结果: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非预设的思维意识或行动。很多教师重视预设,课前考虑到了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该怎么教,而忽视学生对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反应。学生的“瞬时反应”是伴随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教师的任一个分教学内容,学生都在学习后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程度甚至有新的观点或看法,这就是生成。生成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符合型生成、相离型生成和拓展型生成。
(一)符合型生成。
在课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课堂中几乎未出现超出教师课前预设之外的情况。即生成与课前的预设达成度较高。譬如课前预设中教师思考到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学生的接受程度,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针对不同反应所采取的策略,这些都被授课教师课前预设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也未超出教师的预设,即为符合型生成。
在《山中访友》教学中,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时,学生甲写到:“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山泉姐姐,你玩的还舒心吗?假如玩的累了,不妨坐下休息一会,洗洗脸,你一定会神清气爽,好吗?”从这位同学的回答来看,学生对题目理解透彻,能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与游人互诉衷肠。关于这个环节,预设时间8分钟左右,时间相对宽裕,所以我还安排了组长检查环节,有四位同学起来交流发言,从发言和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围绕自己假如是其中某个景物写起,把句子写的很生动,与游人互诉心声,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相离型生成
针对教师所讲内容,课堂中出现与之相悖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思维或行动严重偏离课堂教学预设因而产生不利于教学的负生成。此时的生成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挖掘学习的潜能,此时如果对相离型生成不加调控将会导致课堂教学因生成的影响而显得杂乱无章,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放得开,却收不拢”。我这节课,也有相离型生成的出现。比如,学生针对“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对这个问题讲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课堂上也采取了“分组讨论”,讨论的也很热烈,但是各个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却不尽如意,大部分学生表现很好,也有小部分学生讲的观点严重偏离文章内容。这时,我就及时对学生生成性回答进行调控和引导,指出其不足之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等,让生成内容更加有效。
(三)拓展型生成。
在课任教师讲授公式或解法时,学生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突然想到另一种解法,这种解法不同于甚至优于正在进行的解法,或教师讲授定理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等称之为相异型生成。学生或者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有与现在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
三、积极构建动态的预设与生成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完美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教学过程中所有生成。一旦出现“意外”,我们都要随机应变,不拘泥于课前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对现实课堂的生成采取引导或调控的措施。有时更要好好利用生成使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更出彩,更能显现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要做好两者的平衡,我认为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丰富预设,让课堂因预设而厚重
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三维目标达成度的重视。好的预设首先建立在教师充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更高层次地,把握和重组教材的基础之上,其次,好的预设还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情,心理充分了解基础之上。如同平时借班上课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提问时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导致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个体来说不是太简单,就是太难,或是学生的声音小,连同桌都听不见,或是被提问的学生“一问三不知”。这几点都应考虑周到,在处理生成时才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二)激发生成,构建高效的课堂
无论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无不体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意识。而生成最能体现此目的。因此首先要求创设一个宽松处自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也愿意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倡“微笑教学”、“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代替“满堂灌”;提倡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代替训斥说教的教学方式。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当学生有创造性的生成的火花出现时能及时捕捉到,并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使其更清晰、理性。最后教师还应调控学生的思维,努力激发有效的生成。
(三)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点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而生成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找准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点是关键。第一激发生成、利用生成而不一味追求生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的追求生成,往往会出现一些对与目的性相差太远的生成,这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第二适当安排预设与生成的所占比例。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无源之水,无准备之仗,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则如一潭死水,挖掘不了教师的智慧、潜能,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不能过多,过多则易冲淡主题,生成也要适量,过多生成易使教学内容无法预期完成。同时,在学生的生成若出现偏颇时及时调控,使其及时回归主题。对于课堂预设情况下出现的各种生成要有选择:或加以利用或及时扼杀,对于在处理生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成,原则上不予更深层次的挖掘,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度。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界限鲜明,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应有不同的策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总之无论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都要以是否能服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造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为前提。课堂预设也好,课堂生成也罢,关键是看怎么处理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高效课堂,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才是教学要追求和达到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