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行动
接下来,我们讨论怎样做行动研究。关于行动研究,我建议老师们记住几点:
第一点,它是教师自身的研究,而不是哪一个专家说了算。这就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要点。大学的、研究机构的专家可以协助教师做研究,但不能由校外的专家说了算,不能够完全听专家的。假如专家说,现在有一个国家级的课题,我们到你这来做个实验,我们一起来做行动研究。这不叫行动研究。真正的行动研究一定是老师自身的课题,是老师自身在课堂里面发现的问题。这就是行动研究最基本的一条规范。
第二点,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必需能够改进你的工作实践。假如说第一个规范叫做教师“参与”的话,那么,第二个规范就叫做“改进”实践。你要不时地问自身,你做的研究是否改进了自身的实践。行动研究一定要能够改善课堂,这是第二个规范。
第三点,你必需比较周全地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有一点点“系统”的考虑。你不能随意的解决问题。你不能拍拍脑袋,说:“啊,我就这样解决吧。”拍脑袋解决问题不叫行动研究,那叫“经验总结”。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有什么区别?经验总结是凭经验解决问题,行动研究一定要有所阅读、有所请教。你必需向他人请教,你可以跟他人商谈,读一些相关的书。我们为什么在行动研究之前要谈论“教师学习”呢?“教师学习”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你假如不学习,你就没法知道:“我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了用这个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哪些另外的方法?”行动研究一定要逾越经验,否则就不叫研究。
第四点,叫做“发表”,或者叫公开。你一定要讲述你的研究故事: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参考了哪些人的观点?这个问题假如没有彻底解决?你又是如何重新设计和研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就是行动研究报告。
我们可以用四个词语来解释行动研究的特点。第一,参与;第二,改进;第三,系统;第四,公开。教师参与,改进实践,系统考虑,公开发表,这就是行动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公开”非常重要。假如你不把你做的事情公开,就只能叫私人琢磨,不能叫公开的行动研究。公开太重要了。
教师发表
我们接下来讨论“教师发表”问题。教师一定要发表自身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可以选择的发表平台是教师博客:教师在自身的博客里发表自身的研究效果。
为什么要在博客里面发表?难道在《北京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不行吗?那当然行,那更好。问题是,《北京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那些杂志不可能把所有的老师的研究都发表出来。教师博客为什么重要?我为什么建议老师们一定要有自身的个人博客?因为博客是一个自由的发表平台。第一,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身读了什么书;第二,教师可以记录自身看到什么事或听到什么报告;第三,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身做了什么事:我在行动研究中怎么改变的。第一种叫读后感;第二种叫观后感;第三种叫做后感。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第一种叫做阅读日志,或者叫阅读笔记;第二种叫观察笔记;第三种叫行动研究笔记。
做博客是对阅读习惯、考虑习惯和行动习惯的一种考验。假如你长期不阅读,你将在博客里无话可说。老师一旦做博客,这个老师水平很快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老师说:我很厉害,只是没有发现我。现在不用担心他人没有发现你:你去做博客。半年之内,就可以显露一个人的才气。你在里面写什么“读后感”?你在里面写什么“观后感”?你在里面写什么“做后感”?人家一看你的博客,就知道你的水平。你读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改变?你改变的怎么样?你这个老师有没有专业水平?人们会根据你的博客做一个判断。
博客就有这个好处,让他人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做什么?它让教师学习、教师行动有一个公开发表的平台。只有公开自身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之后,他人才可能与你讨论。研究就一定要得到公开的讨论。经过了公开的讨论,才叫研究。为什么只有“发表”才叫研究?因为,你发表之后才干够得到别的读者的公开的赞赏或者批评。假如你不公开,你就没法得到他人的建议,没法引起你的改善。
我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沈旎老师的读书笔记”。我曾经请沈旎老师跟我们一起来讨论“教师生长”的讲稿,她提出很多建议。她自身在不时的读书,有阅读和考虑的习惯。沈旎老师阅读了《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之后,她写了读书笔记: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仍在读。我不得不供认这本书对我的许多教学常识提出了质疑。它把这些常识背后的权力、矛盾、心机统统剥开给你看。让人看到其中隐藏着的危险,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对它能协助我们解决多少问题抱有什么希望,深知“世界的无聊以和希望的不可靠,深谙救赎的无望与渺茫。”
现在我仍这样认为,但它让我读出了自身不愿供认的实际或是不敢说的话:
我经常会隐藏自身在学习方面的无能和焦虑,害怕同学、同事看出我有学习的困难。
“最好的学习者是那些学习一项技能时很自然地就能学会的人,但这些人经常成为最糟糕的教师。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感觉上的任何挑战。他们不能想象人们通过怎样的努力去学习那些对他们来说自然就能学会的事情,因为他们总是那么胜利,所以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去强调学习者的焦虑。
所以,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焦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知识,增加了智力的人们。因为他们知道感到害怕是怎样的,他们自身就曾经常克信自身将永远学不会一些东西,这将有利于协助同学渡过难关。”
你看,真正的阅读并不是看了书之后马上就去做。真实的阅读往往发生一种抵触:她看了那些书之后,发现这个书跟自身的经验有抵触,引起不愉快的焦虑。然后,她有挣扎感,后来,开始改变自身的行动。读一本书,像遇到一位朋友:真正的感情往往会经历挫折,甚至经历某种抵触。有的朋友甚至还打过架,后来却成为莫逆之交。那里面有抵触。人在阅读时,有类似的效应。
我推荐第二个案例:《最动听的掌声》。这是我自己写的。那天我在深圳北京大学南山和中听了一节课后,写出这篇文章:
我在深圳(北大和中南山分校的小学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和中里面还有小学)听过一堂小学的校本课程的课。课的主题是“爱心”。老师先播放一段曲子:《爱的奉献》,然后让同学谈自身所经历的有关“爱心”的事件。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我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餐。”
老师说“哦,你的妈妈很有爱心。”
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妈妈也给我做早餐。”
老师说:“好,你妈妈也有爱心。”
一个小男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很辛苦。”
同桌插话:“老师对我们很有爱心。”
老师说:“老师爱所有的同学。”
这些小朋友的经历和故事不能说不真实,但这些故事几乎不让人感动,小朋友没有被感动,听课的人也没有被感动。
后来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昨天把我的面包给了校门口的乞丐。我起床晚了,从家里出来时,我妈妈给了我两个面包。我到了校门口,又见到了那个乞丐,他天天都在那里。他说‘行行好,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我想也没想就递给了他一个面包。他一个,我还剩下一个。我后来我想他可能是骗我的,但我当时没那样想。我就给他了。”
老师问:“你现在觉得他是骗你的吗?”
那个小女孩说:“我不知道,可能是骗我了,也可能是真的。”
老师问:“你后悔了吗?”
小女孩说:“不后悔。”
小女孩讲完后老师还想问什么,没词了,没再追问。教室里没人说话,陷入缄默。
短暂的缄默之后,教室里的同学们自发地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掌声,这些稀稀落落的掌声相互感染,再汇聚成整齐的、欢快的、有震撼力的掌声。
在场的所有听课的老师也都为这个小女孩鼓掌。当时听课的外来者(行动研究称之为outsiders)有我,还有深圳大学的李臣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几个正在攻读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
在那天听到的所有的课中,我听到的最美好的故事,是这个小女孩把面包递给乞丐的故事。
在我所听到的所有的小学课堂里的掌声中,我听到的最动听、最美妙的掌声,是那个小女孩的同学自发地送给她的稀稀落落渐至震撼的掌声。
我经常劝我的家人,不要给乞丐钱,不要同情那些人,他们是被人利用的。我从来不给乞丐钱,但是,我自己还是为这个小女孩鼓掌。为什么?因为真实。我们坚信有些乞丐是被人利用的,没必要同情他们。但是,到了某一种情境,你天性地有一种给予,这就是“同情”。
我推荐第三个案例:《带同学到社区考察”》。这是武汉徐莉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行动研究的报告有很多,我觉得这是写得比较好的一份行动研究报告。
怎么写行动研究的报告?很简单。做了一件事情,再把它回忆出来:
想想真有些后怕,但我和小朋友们总算离预想近了点儿。真不知道我是错了还是对了,值得还是不值得。
上学期在学校内做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活动,深感到了一个平台期。外出实践一直是丢给家长,原因很简单,出于平安的考虑——宁可让小朋友们收获少一点,也不能令同学在课堂上出状况。有种迫切的需要,要么做家长的培训,要么亲自带同学外出一次。在内心做了一下权衡,决定选择后者。
外出活动,平安是大问题,我一直在问自身,一定要出去吗?
出去要是遇到问题了,怎么办呢?万一出现了平安问题,后果很严重的。
但是,徐老师后来还是冒着风险,跟小朋友们约法三章,告诉他们应该注意什么事项,然后带小朋友出去了。出去之后一路平安,可是回来的时候出了问题。有几个小朋友就私自的离队跑出去买雪糕吃。已经叮嘱了多少遍,不允许离队,但是还是有小朋友离队了。
行动结束后,徐老师把整个事情叙述出来。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行动研究报告。
什么是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写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就有一种“自传感”:就像写自传一样把它叙述出来。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和好的验[U1] 总结报告类似,必需有自传感。
最后,我给老师们推荐孔庆东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遥远的高三八班》。这篇文章在很多地方都在流传。老师们假如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寻找完整的版本。我建议老师们看孔庆东老师怎么写他的同学生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班主任对同学有多大的影响。
文科班存在的时间不到两年,但在同学的记忆中,却俨然是一个完整的阶段。那是因为我们班不只集中了全年级的大量精英,而且发生了数不清的趣谈逸事。
首先是干部严重过剩。当过班长和团支书的足够组成一个政治局,班委和课代表俯抬即是。班主任左平衡,右解释,总算草草委任了一届内阁。我们班主任教语文,四十多岁,长得很像那时的影星颜世魁,一张黑脸上布满杀气,永远衣着一身黑色中山装和一双黑皮鞋,拿着一本黑教学设计,我们管他叫老魁,管他上课叫“黑手高悬霸主鞭”。我跟老魁说,我在初中当过同学会主席,领导这个班,没问题,老魁一摆黑手,你啥也别当,就给我当语文课代表,有事儿我直接找你。后来我才明白老魁的用意,并由此悟得了许多统治之道。10年后我也在北京一个中学当过一年班主任,也是让最可靠的同学当语文课代表。其实老魁很少找我,可我们班同学,尤其是女生,都造谣说老魁待我像亲儿子。我说老魁从未褒扬过我,而且还批评过我,都没用。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老魁在重大事情上都是依靠我的,只是感情不外露而已。
文科班虽然内阁整齐,人才滚滚,但班级的实际权力机构,或者说权力核心,是“十三棍僧”。那时电影《少林寺》风靡一时,我们班五十多人,却只有十二个男生,于是加上老魁,就号称“十三棍僧”。别看男生只有十二个,却有六个的成果排在前十名。即使成果排在后面的,也各有神通。比方班长田风,英俊倜傥,聪明绝顶,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待人谦和仁义,办事幼稚老练,文艺体育都是能手,口才又极佳,看过一部电影,他可以从头到尾讲得跌宕起伏,大家都很佩服他。可不知为什么,他的成果总不见提高,也许是一个人太多才了,对命运就缺乏危机感,区区分数也就不大放在眼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