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转变基于“苦学”逻辑的学习方式,开辟基于“乐学”愿景的学习路径。在保守的教育教学思维定势中,无论是教育理论家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无不极力倡议基于“苦学”逻辑的学习方式,各种各样的“劝学说”“劝学篇”,都是关于刻苦学习方面的谆谆教诲。显然,这种基于“苦学”逻辑的学习方式,明显缺乏对话与沟通、理解与反思、探究与发明,学习活动单纯地表示为受外力支配的、被动的认知活动。这种学习从根本上背叛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令人对学习的价值表示怀疑、对学习的意义发生困惑、对学习的结果感到失望。显然,突破“认同性”的教学模式,必需开辟基于“乐学”愿景的“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四、突破“筛选性”的教学评价
“筛选性”评价鼓励竞争,通过竞争、选拔与等级评价,以区分胜利者与失败者,形成明显的控制机制与淘汰机制。显然,这种等级评价与淘汰机制不只扭曲了学校教育逻辑,使学校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民主、对话、自主、创新等品质,学习变成了完全受“效率”与“竞争”所支配的活动,教师控制着传送与评价权力,学习者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机械地、整齐划一地进行着程序化的、“流水作业”式的学习活动,造成同学学习活动的被动、他律化状态。等级化的评价机制,不只使学习者之间缺乏对话与交往,而且使学习过程出现出明显的不平等与不公平品质,局部同学的学习机会与权力被剥夺、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被挫伤、发展的潜力与途径被断送,甚至对同学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发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皮纳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同学自我意识的压抑,使其形成如下种种病态人格:幻想或避缩、过度依赖或听任权威、完全受制于他人的认定或否定、无法形成健全的人际关系、自我疏离、发明力枯竭、审美和敏感性的萎缩等。[8]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同学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必需在认识上、思维方式上突破“筛选性”的教学评价,建立一种发展性的、非等级的教学评价。
首先,转变评价旨趣。非等级评价意味着教学评价从“判断性”评价转变为“教育性”评价。实施非等级评价,教师首先要摒弃对同学进行鉴定、筛选与分类的等级性评价逻辑,立足于促进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评价旨趣,发明一种民主、和谐、合作的教育机制与氛围,突破鉴定过去与判决现在的评价原则,遵循开发潜力、促进未来发展的理念,以促进教学评价从判决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从控制手段转变为教育手段。
其次,转变评价方式。非等级评价意味着教学评价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实施非等级评价,教师必需打破完全依据预设外显的、可丈量的行为目标观测点,对同学进行所谓的“规范化”打分与“精确化”评定,采取开放化的、多元化的、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事实上,同学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答案或错误结果,同学的最终学习效果也不只是预设的行为目标的达成。非等级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同学学习的过程、个人的理解与判断,而不是预设目标达成度的鉴别。非等级评价的进行,需要教师在同学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中作为一个诊断者,而非打分者。
再次,转变评价主体。非等级评价意味着教学评价从教师的自上而下式的评价转向教师与同学的一起协商式的评价。实施非等级评价,教师需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拥有绝对权力的、评级规范由教师作出统一规定与解释的外部评价,赋予同学评价主体角色以和自主制订评价规范、选择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权力,从而增强他们对自主评价的责任感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民主、协商、公平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绝不是单纯的课程管理政策调整、课程内容更新、教材变换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需树立全新的课程思维方式,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充沛理解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学校知识”的特征:理论知识与体验知识——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5,(6):3-5.
[2] 罗伯特·W·康奈尔.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2):64.
[3]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01.
[4] 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373.
[5]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 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88.
[7] G.Boomr, N.Lester, et al.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 Educa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Falmer Press, 1992.16-17.
[8] 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171-172.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O De-yong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Whether the curriculum reform can succeed or develop smoothly largely depend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given the school curriculum a completely new quality, insight and objective,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breakthrough the definite curriculum logic, the basic curriculum objective, the approved teaching model and selective teaching assess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way of thinking. Otherwis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re doom to come to a premature end or fail due to the old mode of thinking.
curriculum reform/thinking mode
|
|